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述了1951至1966年期间《中国文学》(英文版)中明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翻译情况,分析了该英文版中译者对于明喻这一修辞手法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研究指出《中国文学》(1951-1966)作品中明喻的英译以直译为主要翻译策略,其次为增加或删减喻底,译入英语隐喻的方式。译者采取的相关翻译策略与时代背景、英汉固有文化差异、《中国文学》(英文版)读者群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学译品之要义在于原文学作品风格的再现。本文旨在明确风格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从词法、句法、修辞手法这三个方面更好的再现原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与译者的主体间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告英语中修辞格的运用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和购买欲.英语广告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从而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双关、重复、夸张、排比、反语、仿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告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在广告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将修辞手法在目的语中再现出来。实现与原文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上的功能对等,再现原文的修辞美与意境美。本文着重探讨广告英语常用的修辞格及翻译方法。指出广告翻译在遵循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对原文进行审美认识,然后将审美认识的结果转化为译文,这就是审美再现。广告为了加强表达效果,渲染产品的功能,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为了确保广告语言艺术和广告语篇风格的再现,译者将使用何种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修辞特征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赵文彬 《甘肃科技》2010,26(5):194-197
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对翻译文学经典进行复译也是不可避免的。以杨必和彭长江两位译者对《名利场》的翻译为例,应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具体考察50年文化语境和当代文化语境对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操纵,寻找译本中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诸因素与译者个人翻译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朱生豪、梁实秋两位翻译家所译《理查二世》译文风格迥异,在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豪放、率真、大气”和“含蓄、简洁、典雅”的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因其独特的视角和主题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这篇小说已经被许多译者翻译过.本文在分析原作品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对吴劳和张祥麟两位译者的翻译版本做一比较,以期提高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语音修辞种类繁多,每种语音修辞手法都可以表达一定的情感,从而实现语篇上的衔接。汉语古诗词巧妙地运用语音修辞,以营造气氛、传递情感、实现整首诗词的意境。译者在翻译之前,应对原诗的语音修辞仔细推敲研究,才能把握好原诗的意境,对译文的处理才能更准确细腻。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快乐王子》的两个译文为载体,以接受理论为基础,分析在读者群相同的情况下,两位译者各自是如何处理的。鉴于《快乐王子》隶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读者群多为儿童。面对这群特殊的读者,译者必须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尽量采用简单的句式,常用的词汇,并填补文本空白,使空白具体化。同时,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在面对空白和未定点的时候,也存在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因而不同的译者必然给出自己独特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隋妍 《科技信息》2013,(13):217-217,219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多样的修辞手法又给唐诗增色不少,双关,就是其中一种。本文将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以《竹枝词》为例,探讨唐诗中双关的翻译。并通过对不同译文的比较,探索双关英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词义修辞格是修辞格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修辞格,但在翻译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难对等转换的情况。因此,可引入翻译中的“叛逆性”概念,从辞格化转换和非辞格化转换两大方面,来探讨叛逆性转换在英汉修辞格互译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从而词义修辞翻译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在常用的修辞手段上存在着相似的现象,但又有各自的特点。通过对英语修辞格Pun与汉语的双关的对比和互译分析,更好地理解翻译中出现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14.
从英汉两种语言之比喻性词语的喻体与喻义间的对应关系着手,以《圣经》为例,从人物、动植物名称等角度来探讨其内在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比喻性词语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喻体与喻义的关系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非对应关系;翻译方法则有直译、套用或借用、意译。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写作或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不会只使用一种辞格,而是多种辞格并用。有的几个辞格连用,有的辞格套辞格,有的甚至连用、套用混在一起。这就要求译者进行多项思维,尽可能准确地译出英语中含有修辞的句子或文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体学、语法学和翻译学知识,阐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句法、词法和修辞强语势表达方式,并以梁宗岱、屠岸、杨熙龄和戴镏龄的译文为例,分析其强语势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很强的哲理性,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文中就谚语的翻译采用直译、意译、同义借用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原语的形象、喻义、修辞,还要译出其文化特征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英语和汉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格.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为了表达同一种喻意,同一主体的英语喻体和汉语喻体可能大相径庭。因而在翻译中采取直译法还是意译法,应取决于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文体是否重现是文学翻译评价的重要标准,鉴于不断发展的文体学理论和分析模式,小说翻译研究可以通过文本结构,即词汇、语法、修辞、句间照应和语境这四个层面进行文体分析,以此作为小说翻译评估的判断标准和小说翻译文体重现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0.
燕晓颖 《科技信息》2011,(7):216-217
"移就"修辞格是英语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一定的语境中"移就"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英汉"移就"修辞格进行比较异同,并就其功能与其他相近修辞格对比区分,使其能够更好地加以运用并粗略地探讨了英语语言中常见的"移就"修辞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