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通过对凉山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必须努力提高农民与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实施优惠政策,努力充实民族地区农技推广队伍,建立农技推广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依法加强农技推广投入,奠定民族地区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后劲,不断改革和优化农技推广方法,坚持典型引路,积极发展“公司 农户”的推广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山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是长期服务于“三农”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过去和现在都为我国的粮油这一基础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农技推广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作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颖  吴红艳  姚远 《黑河科技》2003,(4):142-143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农村全面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推进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技推广的主体,是农民和基层干部了解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渠道,是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基础,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载体。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作为农业大市的黑河市如何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如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技推广工作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加强、改革、发展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才能为科技兴农提供组织保证,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技术支撑。1…  相似文献   

4.
构建校地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是发挥农业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增强农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它对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校地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存在推广内容单一、推广方式松散、推广主体被动、推广平台缺乏以及功能集成不够,评价体系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和不足。构建校地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管理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建立旨在提高科研人员农技推广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同时,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地方之间建立协同机制,促进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我国承担农技推广工作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却发展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为了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通过调查表明,农户强烈需求先进农业技术,这为重新重视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市场化运营做了可行性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发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路径,即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市场化运营;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主导的农技推广。  相似文献   

6.
截止到1998年下半年,河北省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中青年是主力军,男女比例接近于1∶1,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对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农业技术指导仍以无偿服务为主,在有些技术推广时女性工作能力并不比男性差,农技推广内容日趋综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合理;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技推广体系整体状况堪忧;进修学习条件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年龄高和职称高的人员有脱离生产的倾向。应加大农技推广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调控力度;健全和完善机制,推动农技推广向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增强农技推广力量;进一步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十多年来我国农技推广所进行的第一步改革虽已取得成效,但由于在计划经济的大框架内进行,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广工作的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客观规律,我国农技推广第二步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组织农民为核心,实现从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继而向农村推广的两个转化,从而建立农业推广乃至整个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本文重点阐述了这种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公益性农技推广过程中如何协调其中的公益性计划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化目标这一难题 ,分析了公益性农技推广市场运行机制中的条件制约 ,提出通过公益性农技推广产业化经营、培育公益性农技推广竞争主体、建立政府主导型市场运行机制等方式 ,实现公益性农技推广与市场运行机制的对接。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述临沧市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是多模块、复合型结构;除了传统的农业推广组织形式外,出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村信息化基地等新型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农技服务模式还有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特派员制度与科技CEO、大学农技服务模式及“农技110”、农村经纪人队伍等;我国农村科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去年春,洪泽县岔河镇开始进行科技指导包村包户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全镇农技人员纷纷走出办公室,进村入户,培训农民、推广农技、服务新农村,农技推广工作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成功经验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国家农业部因此将岔河镇列为全国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研究样本点,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上,推广了岔河镇创新农技推广机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基层农技体制体制改革问题,从对改革的本义、农技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对国家关法律政策的理解,提出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即不能搞“脱钩”、“断奶”也不是简单的机构、人员、经费增减的观点、以及改革创新层农技推广体制管理、人事管理、经费投入和推广运行机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为深化改革、强化社会服务同时又能增强自身活力和服务的实力,不少农技推广部门正在探索农技推改革、探索农技推广的发展模式。在“围绕服  相似文献   

14.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薄弱,一直是困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大难题。最近,笔者深入农村60多个乡镇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推广机构职能严重“错位”。目前,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管理权归属乡镇政府。受此影响,一些农技推广人员参与政府事务性工作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若干问题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文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索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的相关内容。认为农技推广绩效评价包括推广能力、推广水平、推广效率、推广效果、创新能力与推广的可持续性等五个方面,根据推广体制、组织形式和评价对象的不同,绩效评价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要针对绩效评价的特点探索多种方法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扫描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发展史,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最重要、最普遍的举措之一。目前北京市农技推广工作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验,将有利于北京市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农业的实际,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改革农技推广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市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认真贯彻党的科技路线、政策、实施科技兴榆战略,农技推广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推广体系逐步健全,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截止2006年,全市拥有市级推广机构7个、县级推广机构65个,乡镇推广机构287个,共有在职职工2895人,村级专职农技员2153人,科技示范户197200户,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广大农技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在农业园区建立大学农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平台的视角,以南京农业大学和灌云县合作在农业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站为例,实施江苏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研究和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新体系.提出了以面向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园区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创新与推广的综合平台,与现有“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互为支撑和补充,加强校县合作推广体系和机制研究,并为教育部实施“2011计划”和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陕甘宁3省区的农户调查资料,选取3种不同种类的技术,分析4种不同技术推广主体的特征及其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在西北地区农技部门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重要主体,企业、科研、农民合作型技术推广模式起辅助性作用,且各种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户需求。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在推广公益性强和复杂技术上具有优势,企业和合作组织在推广商业性和经济收益高的技术上具有优势。农户从认知技术到获取技术再到采用技术的过程中对组织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在前两个阶段作用较大;合作社和企业对农户的促进作用在技术采用阶段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