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洞庭湖区黄颡鱼寄生虫病原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了洞庭湖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的黄颡鱼寄生虫病原多样性 .结果显示 :在黄颡鱼的体表、鳃、胃、肠、膀胱、血液、肾、眼球等体内外寄生有 2 3种寄生虫 ,包括 1种动鞭毛虫、3种粘孢子虫、2种纤毛虫、4种单殖吸虫、7种复殖吸虫、1种棘头虫、3种线虫、1种鳋类和钩介幼虫 .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添加不同含量的小球藻对黄颡鱼生长、肉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22.15±0.12)g的健康黄颡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00%(对照组)、0.20%、0.40%、0.60%、0.80%、1.60%、3.20%小球藻的试验饲料,分别标记为Diet 1~Diet 7。在试验中期和试验结束后测定黄颡鱼生长指标、肉质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对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肌肉保水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均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小球藻含量的增加,黄颡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呈增加趋势,饵料系数呈降低趋势,并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变化幅度加大,在小球藻含量3.20%时,生长最佳,饵料系数最低,且在此水平下,黄颡鱼肌肉的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最低,提示小球藻的添加可以改善黄颡鱼肌肉的系水力。在抗氧化能力方面,添加小球藻可显著提高黄颡鱼肝脏和血清中的S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以添加3.20%水平的小球藻时,效果最好。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球藻不仅可以促进黄颡鱼生长、提高黄颡鱼肌肉的系水力,还可以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最佳添加量3.20%。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重为(31.84±0.05)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采用3×3双因子设计,制作9种叶酸(0.15%、0.30%、0.45%)和VB_(12)(0.05%、0.10%、0.15%)不同配比的饲料,以不添加叶酸和VB_(12)的饲料为对照组,探讨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生长、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的生长和饵料系数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各试验组黄颡鱼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终末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背部皮肤L*、a*、b*值,腹部皮肤a*、b*值变化无显著影响(P0.05),对腹部皮肤L*值变化影响显著(P0.05)。当饲料中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腹部L*值最高。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在叶酸/VB_(12)水平为0.45%/0.15%时,黄颡鱼生长性能最佳,饵料系数最低,且在此水平下,黄颡鱼腹部皮肤的亮度值最高,说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和VB_(12)对黄颡鱼体表色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瓦氏黄颡鱼在早晚活动高峰期对6种环境颜色(黑、白、黄、蓝、绿、红)的偏好.结果:静水条件下,晚上和早上瓦氏黄颡鱼(体重为61.29±10.62g,体长为15±3.5cm,n=16)在6种不同环境颜色中活动时间平均百分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流水条件下(0.3m/s),晚上和早上瓦氏黄颡鱼(n=7)在6种不同颜色底质中的活动时间平均百分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在以上条件下没有明显环境颜色偏好.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6.
设计4种投喂方式饲养黄颡鱼幼鱼,以测定不同投喂方式下黄颡鱼氮的收支和能量收支:第一种为连续投喂,整个试验期间不间断;第二种连续投喂3天后饥饿1天;第三种连续投喂6天后饥饿2天,第四种连续投喂12天后饥饿4天,4种方式分别以C(对照组),S1/3、S2/6和S4/12表示。结果显示,S1/3、S2/6和S4/12组的氮收支和能量收支模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其生长氮和生长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排泄氮和代谢能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黄颡鱼的补偿生长来自于生长氮和生长能分配比例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技术,对外形上易混淆的鲿科Bagridae 4种初级淡水鱼: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普通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和Pseudobagrus kyphus进行线粒体控制区489 bp序列的分析. 结果显示:4个种间的碱基差异为12.88%,28个样品共得到7个单倍型,通过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可见,粗唇鮠和Pseudobagrus kyphus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而中间黄颡鱼、普通黄颡鱼和另外2种鱼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从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中克隆了与减数分裂密切相关基因Scp3的全长cDNA,并对它的序列、系统进化、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克隆得到的Scp3cDNA全长为1 143bp,编码24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颡鱼Scp3蛋白与同为鲇形目(Siluriformes)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tus)Scp3蛋白同源性最高;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Scp3蛋白含有脊椎动物Scp3蛋白保守的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 coil domain)和2个保守基序(CM1和CM2);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的研究显示Scp3基因仅表达于黄颡鱼雌雄性腺:1)在精巢中仅表达于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2)在卵巢中仅在初级生长期和卵黄发生前期表达。本文首次从黄颡鱼中克隆得到Scp3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组织和细胞表达模式的研究,为后续研究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的分化及其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产自黑龙江水系的黄颡鱼同功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颡鱼的性腺、眼、肌肉、肝、心、肾6种组织中,10种酶(ADH,EST,GDH,IDH,MDH,LDH,POD,-αAMY,G-6-PDH和SOD)的同功酶谱均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中的5种酶在雌雄性别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雌雄性别间存在的较为明显、稳定的酶谱差异可以作为黄颡鱼性别鉴定的一项参考指标.10种酶共记录出25个基因位点,其中Adh-1,Adh-3,Gdh-1,Gdh-2,Pod-2和Est-1为多态位点.黄颡鱼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为24.00%(P0.99),平均预期杂合度和平均实际杂合度分别为0.096 2和0.005 0,极显著地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4,在目前硬骨鱼类多样性研究资料中处于下限值;多态位点的固定指数为0.983 5,杂合子处于较深程度的缺失状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批引自黑龙江水系的黄颡鱼群体的种质较为纯化.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苗种繁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苏里拟鲿和黄颡鱼都是鲇形目鳞科鱼类,同科不同属,乌苏里拟鲿个体大、生长速度慢,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快,为了结合它们各自的优点,2008年6月10日,我们在做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同时做了黄颡鱼♀×乌苏里拟鲿♂的杂交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了解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及杂交子代的生长特性,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做了苗种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是国内1个新的名优养殖品种,其含肉率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黄颡鱼疾病少,饲养管理简单,养殖效益较好,适合于多种养殖模式,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Pelteo bagrus fulvdrace (Richardson),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该鱼分布广、产量大、肉质嫩、少细刺、含脂肪多、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生物学形态测量及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方法,分别对洞庭湖水系沅水和澧水的长须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的形态特征及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形态测量表明,沅水和澧水的长须黄颡鱼在体长/体高、体长/头长、头长/眼间距等比例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条水系的光泽黄颡鱼在外形上则无明显差异.染色体分析表明,两条水系...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泥方池内 ,采用多种饲料对黄颡鱼进行小规模饲养 ,对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生长与繁殖等进行研究 ,并对其进行了人工催情试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 ,食谱广泛。人工条件下 ,黄颡鱼的繁殖习性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应用热休克、冷休克、6-DMAP和CB处理黄颡鱼受精卵,探讨诱导三倍体的适宜方法.4种方法均能诱导黄颡鱼受精卵形成三倍体胚胎.受精卵经热休克处理(受精后第8min,40℃处理2min),诱导率为93.3%,孵化率为78.6%;冷休克法(受精后第3min,4℃处理15min)诱导率为63.3%,孵化率为82.3%;受精卵经6-DMAP和CB处理得到的诱导率较低,分别为26.7%和10.0%.综合考虑,热休克法及冷休克法为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记叙了5月份野生黄颡鱼性腺的基本情况,描述了黄颡鱼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7.
1995年4月30日在位于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滨都昌县南峰乡的黄颡鱼体内采获一种绦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南峰珊带绦虫Coralotaeniananfengensisspnov.珊带绦虫属(Coralotaenia)为亚洲新记录.黄颡鱼为本属新宿主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泥方池内,采用多 饲料对黄颡鱼进行小规模饲养,对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生长与繁殖等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了人工催情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为偏肉食性的杂食性动物,食谱广泛,人工条件下,黄颡鱼的繁殖习性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研究黄颡鱼罐头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黄颡鱼罐头加工过程中共鉴定出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断变化,吡嗪类化合物种类从0增加到6种,增长最为显著;醇类化合物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相对含量逐渐增加;醛类、酮类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都较少,但对于黄颡鱼罐头整体风味有一定贡献;杂环类化合物除2–正己基噻吩外其他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黄颡鱼脾脏和头肾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黄颡鱼脾脏小梁明显,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等;黄颡鱼头肾与后肾明显分离,实质中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