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钟鹰 《海峡科学》2012,(7):47-50
当今社会已经从“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凭借其强烈的视觉冲击、逼真的情景再现以及直观的信息传递优势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特有的作用,“一图胜千言”的巨大传播优势,使新闻图片成为报纸在传媒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2.
当下社会是个图像文化盛行的社会,读图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设计者只有遵循受众的读图习惯,减少和规避设计过程中的干预因素,才能实现自己创意的成功表达,使最终的受众读图行为成为一个衣效行为,  相似文献   

3.
迈入数字信息化时代,电子图书作为媒介元素成为一个载体,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联通人类的文明、思想和文化.同时,其操作便捷性和多样化阅读方式引导消费者从纸质阅读转向多媒体触屏阅读,成为一股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推动力.壮锦图案以图像形式显现,是传达信息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新世纪“读图时代”中融入现代市场中的实际需求,寻求互利共赢之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动漫艺术作品的传播途径,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在新媒体发展趋势下,动漫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传统漫画和动画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如何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及其特性创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式,使漫画画面更具表现力,使动画更具有时代性,观者体验更加丰富,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传播媒介逐渐向多图少字转化,人们随之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已不知不觉成为人们信息传播与沟通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看"来感知与理解世界,而绘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也使之进入了视觉表现时代。图像真实是指运用数码相机或影像设备获取的真实景象,无任何人为编辑迹象的图像;绘画真实则是创作主体通过画笔等工具传达主观情感所呈现的图像。图像的广泛应用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给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也存在着过分依赖图像、受图像所牵制等"被图像化"的危机。在读图时代背景下进行艺术创作,如何将图像真实与绘画真实相结合,挖掘图像背后的深意,使其在与传统绘画方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从而更好地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是当今艺术实践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读图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影像化传播渐成主流的信息化时代,拍客是读图时代最为活跃的传播参与者。拍客传播不仅提升着受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也在增强媒介对社会环境的监控、协调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拍客传播也在为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启迪培养、储备生力军,并在促进影像产业的发展繁荣,丰富受众的娱乐生活、提升其生活品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总体而言,拍客传播将融入全媒体的大传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图像这一媒介已经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教育教学中,而它的出现,即方便了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本文将从读图时代带来的英语教育变化入手,分析读图时代英语语言审美教育面对的困境,探索在时代变迁中提升英语语言及审美教育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影视图像技术的不断成熟,"读图时代"已经来临。来自读图时代的图像冲击给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文学自身的属性不断地被消解,并撤出其传统阵地,处于边缘化地位,然而文学中的"文学性"却被保留在图像中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当下年轻人相对无言,宁可在网络上用各种符号图片拼搭心情、互表心意.而今,随着网速的加快,使网页可以承载更多的图片信息,开启互联网“读图时代”的到来. 其实,“读图时代”的概念早已在国内外流行.学界普遍认为,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已成为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由于图片和影像远比文字生动、有趣,节省阅读时间,且电子屏幕化的阅读增强了读者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因此图像泛滥极大冲击了文字乃至文学.虽然,现实并非如此悲观,但打开网页,配以简短文字的图片、表情、颜文字、动态图案乃至一连串句号(“......”表示无语)都已然成为常见的网络语言,交流在你来我往的图片和符号中绵绵不绝.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视觉图像越来越重视,图像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介之中。产生于印刷时代的插画艺术,在新的科技的影响下,也拓展自身空间,蓬勃发展起来。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插画艺术具有传统的审美特征,依附于书籍内容,形象而又有针对性;当代社会,插画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又充分体现了商业价值,深入在社会的多个领域,无论是对绘画艺术本身,还是人们的审美需求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扎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并以各种文化符号或者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和事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对现代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在现代海报设计中图形的象征性运用,可以借助传统图形的象征或比喻的手法,传情达意;色彩的象征性运用,可以体现人民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更具民族代表性和传统文化性的深刻内涵;文字的象征性运用,可以提高可读性与趣味性,使传播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2.
张资平的“文字”能力一直被文人所称道。从《冲积期化石》中可以看出,在张资平独具魔力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在坚持欲望自由的道德立场时,对两种文化规范都有一定程度的抗拒。他在批评社会现实时广泛借用《圣经》话语,而传统文化美学又不时地影响他的审美心理,两种文化美学规范的潜在作用使他的话语表达取得了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守护生态的含魅老者”这一类形象,体现了作家从传统文化中寻求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根基的努力。但由于作家对传统文化缺乏辩证分析的眼光,往往简单地将生态破坏的原因归咎于外来势力。既不能通过老人们的悲剧揭示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无组织性、不能落实到制度与规范层面的原因与专制的关系等问题,也不能将传统文化中的绿色精华提纯使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老人们的后继者身上,留下的只是对经济发展与科技的简单信仰,反映出当代作家在生态转向中对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和反思深度的欠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从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联合开始评选中国传统村落,到目前为止已有两批共1 561个传统村落入选名录。评选标准主要分村落传统指标、村落选址和格局指标,以及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标。中国的传统村落在省际分布和区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空间分布类型上北方地区以凝聚型为主、南方地区以均匀型为主。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从地理环境和民族村落的分布来分析,而人为因素从当地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当地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画艺术走的是一条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文化精神的再研究和体验的深入解读与自觉认知的道路。在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创作中,人们试图在传统中寻找着与个体创作相联系的生存意义和传统审美的纽带,并探索和运用新的材料语言形式来自由地表达思想,形成个性风格突出的艺术表现方式。因此,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探究重彩画的源流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天然矿物质颜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作用,分析中国画当代艺术的理念,阐释当代重彩画的绘画语言及其材料价值,对当今中国画创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百色起义期间革命者所开展的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的精神是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动力;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运用可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认识;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可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其对先进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将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其突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理念;其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可使当代大学生对肩上的责任有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通过援引西方言论、进行文化比附等手段将儒家文化西方化,这与其向西方弘扬儒家文化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一西化策略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在当下的典籍英译中应采取杂合策略去西方化,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峇峇娘惹是华人移民与马来半岛地区当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一个华人次族群。在东南亚当地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峇峇娘惹族群历经数百年时代变迁,在传承和保留华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当地马来民族等其他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吸纳、融会贯通,形成兼具中华传统文化与马来当地文化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在持续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峇峇娘惹文化不仅保留了自身文化的本色,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色,更获得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新的延伸发展,显示出海外华人文化所具有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活力。峇峇娘惹族群对它者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运用在地经验所构建起的文化认同,对于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末伦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流传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西西南边境特殊区域,开发末伦文化产业对其流传地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丰富地方特色产业阵营;其次,有利于实现末伦自身的传承发展;第三,有利于提升当地旅游竞争力;第四,有利于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