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飞 《大自然》2014,(2):28-31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持续的酷捕滥渔以及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珍稀特有鱼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进行就地保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唯一的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使命,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相似文献   

2.
对山东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发现,共有65科、123属和159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6种,裸子植物8科17属26种,被子植物52科101属127种。珍稀濒危植物在山东省各地市的分布极其不均,丰富度较高的多为山地丘陵地区,如青岛市、烟台市和泰安市,这些地区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均在100种以上;同时发现山东省2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濒危植物的95.59%。对自然保护区和地市这2个空间尺度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这2个空间尺度下均受到温度和海拔因素的显著影响,并且在地区尺度下受海拔的影响要明显大于自然保护区尺度,表明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应该认真对待栖息地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为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地调查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在编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名录的基础上,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价值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及珍稀濒危和优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药用植物种类共有35科、87属、116种,其多样性特征明显,在科属种、地理分布、生活类型、药用部位、药效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保护区内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8种,隶属6科、7属,重点介绍5科6种具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优势药用植物,并就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科技部批复立项,拟获拨中央财政经费2064万,项目执行期为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该项目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牵头承担。项目将重点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揭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脆弱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供给功能、生态  相似文献   

5.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 5 7种。这些植物在经济、生态保护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搞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利用 ,积极开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建立现代化的种质基因库 ,从而做到合理利用物种资源 ,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变为无限资源 ,达到可持续利用之目的 ,为该区植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书是水域生态学丛书系列第四册,讲述欧洲地区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随着环境污染和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湖泊的生态功能正在不断下降,甚至面临消亡的威胁。保护湖泊环境和资源,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7.
代勋  王磊  汤家鑫  黄良江 《科技信息》2011,(16):I0117-I0117,I0119
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属禾本科筇竹属植物,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珍稀保护濒危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观赏价值。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云南大关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筇竹资源的生态环境及其保护措施,为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筇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其生长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情况,并结合相关环境数据对影响梵净山的植被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与气温、降水、海拔、坡度和坡向5个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坡度是影响梵净山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梵净山各植被类型的最优发育环境区间,通过揭示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植被保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青海省三江源上游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点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丰富的水资源和高原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保护区内的优势资源和目前可利用资源,同时认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从而在认真分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了今后应针对性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保护耕地资源要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那样,建立优质耕地保护区。据此,作者阐述了建立关中平原耕地保护区的依据、基本原则和方法与措施等。  相似文献   

11.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低碳社会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新型的发展方式,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为促进低碳社会建设,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根据一定的方法和依据,建立了三层次多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lphi法确定各层次相关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相似文献   

12.
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不同手段化解气候风险,从而顺应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适应气候的变化。从现实的角度看,把"减缓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相结合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生态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本内涵。合理规范人的行为成为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平性和生态道德,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人类生存方式的危机,人类应当而且必须寻求新文化,以期化解人类的生存困境。生态文化正是时代的呼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14.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郑允文等人提出的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湿地特征和资源现状,建立了一套针对性强、操作简便的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对其生态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保护区得分80.2,生态质量尚属较好,但是保护区仍受到淮河过境客水和围网养殖的影响,建议加强保护区内各条河流关键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逐步实施退耕还湖、还湿工程,为候鸟营造一个良好的停留、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近40年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情况及变化,探讨我国现阶段丹顶鹤的就地保护状况,分析丹顶鹤分布变迁的可能原因,为今后丹顶鹤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1976年《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记述我国丹顶鹤的分布情况,通过文献查询、部门咨询等方式,系统搜集丹顶鹤的历史分布资料,将分布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分析丹顶鹤繁殖地、越冬地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不同时间阶段丹顶鹤保护区的就地保护成效。结果 自1976年以来,我国丹顶鹤新的分布地在多个省区逐渐增加,截至2019年,有丹顶鹤分布记录的自然保护区达119个,分布在16个省区,丹顶鹤繁殖与越冬分布界限也发生了改变。其中,丹顶鹤繁殖分布区由以往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区域转换为现在集中分布的繁殖地所在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分布区由以往长江中下游的多地分布转换为现在的三地分布,即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国已建立57个丹顶鹤保护区,国家级、省级、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别为30、18、9个,各占总数的52.6%、31.6%、15.8%。结论 近40年来,我国丹顶鹤种群的新分布时有报道,其分布现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推测,人为因素的干扰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是导致丹顶鹤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其他突发事件也共同影响着丹顶鹤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Climate change poses major new challenges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Distribution ranges of species have been proven to be affected by climate anomalies. Detecting the extent of protected specie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can help formulate flexibl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 changing climate. Using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ing and high resolution climate data, we simulated cur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233 protected plants in China. Those patterns were then projected into future suitable habitats for each species under nin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ith no migration or full migration hypotheses. Under the most extrem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CGCM-B2a), we evaluated species extinction risks. Sixteen percent of protected plants are expected to lose more than 30 % of their current ranges. By calculating areal shifts, hotspots for emigrants, immigrants, and persistent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under climate change. Flexibl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were addressed for those regions. Those strategies strongly depend on the migration types of species and sensitivity of the hotspots to changing climate. In hotspots for emigrants, the main conservation strategy is ex situ protection; protected species from these regions should be stored in seed banks or botanical gardens. For hotspots of immigrants, enough space should be maintained for new species, and some measures are necessary to assist dispersal. For hotspots of persistent species, more natural reserves are needed. We highlight related fields that can help conserve protected species in the future, such as conserving the soil seed bank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ability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tected species.  相似文献   

17.
保护区的数量和种群在集合种群水平上的续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生境的破碎化一般被认为不利于自然种群的长期存活 .在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上 ,人们一般倾向于建立一个或少数几个大的自然保护区而不是具有相同总面积的更多较小的保护区 .建立了一个既包含局域种群动态 ,又包含集合种群侵占率的模型 ,并在这两个层次上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结果表明 :集合种群的存活时间随着保护区数目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 ,即保护区的数目维持在中等大小时最有利于种群在集合种群水平上的存活 ;自然保护区大小的最优值与种群的 Allee效应有关 .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涉及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三个规划类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对类似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其他经营类开发应该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使保护区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共同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对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已经构成重大威胁,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气候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存环境的最佳发展模式之一,已经成为各国的重大战略选择。从政策执行乏力的角度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并希望通过加强行政执行力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该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对于了解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格局及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合理设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查阅与数据收集,运用Arcgis 9.3软件和Fragstats 3.3景观软件计算出不同年份新建森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周长及多项景观指数,并研究这些景观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周长的特征差异及其与保护区物种数量等的关系.结果显示:斑块密度由3.366×10-3个/km2下降到1.337×10-3个/km2,边界密度由0.151km/hm2下降到0.028km/hm2,平均斑块分维数总体上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明我国森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形状呈现规则化、简单化趋势,景观格局逐渐稳定化、均匀化,景观异质程度和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份建立的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及周长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保护区面积及周长均与物种数无显著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