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昆仑山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从海拔6530m钻取的崇测冰帽冰芯发现,20世纪90年代前的60多年间,沙尘沉积和年积累率存在着一致的下降性趋势变化.结合对沙尘源地、沙尘输送路径及其沉积特征的调查研究,分析源——汇的诸多影响因素,探讨影响高海拔地区降水的主导过程,结果表明:1)在高海拔地区,尘埃可能比低海拔地区对降水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凝结核数量的变化发生的;2)在高海拔地区降水形成过程中,悬浮的尘埃数量会直接影响凝结核的数量;3)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这样的干旱环境,大气水汽供应在高海拔地区相对更为充分些,因此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海拔山地冰川上的降水过程对大气尘埃微粒浓度的变化似乎更为敏感; 4)在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盛行气候条件下,冰川冰雪积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与沙漠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过去几十年间塔克拉玛干低海拔区降水增加,沙尘减少;5)这种行将持续的趋势可能会通过大气尘埃的变化继续影响高海拔冰川的物质平衡.本研究的这一发现可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些地区性冰川变化的原因,如中亚地区持续了几十年的冰川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现状和土地侵蚀面积在区域内各县乡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情况,旨在引起有关部门关注,适时地开展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3.
1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定量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和技术,对青海省1949-2007年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计算了1978-1987年、1988-1997年和1998-2007年3个代表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分析了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竞争能力.结果表明:① 1949-2007年,青海省产业结构演变总趋势是: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趋向优化,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合理;②近10多年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青海省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有所改善,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迅速发展的第二产业推动.但青海省当前的产业结构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产业关联度低,3次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是区域土地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与提升的科学基础.本文通过对已有LUCC数据与成果的再分析,研究了高原整体LUCC时空特征、典型区LUCC的时空过程及典型类型的变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结构稳定,一级地类变化面积比例低于7%,并以单次变化为主,土地覆被状况总体改善.近年来高寒草地覆被状况整体好转、局部退化,林地恢复良好,耕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显著扩张,裸地轻微减少.人口较为密集的河湟谷地与"一江两河"地区,建设用地、耕地、人工林地等增加明显;藏北高原和三江源等牧区,超载过牧和生态建设的作用均有体现;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土地覆被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并表现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较强的敏感性.高原土地变化研究中还存在现有数据产品数量不足、精度不高,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加强野外监测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关注LULC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同时注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转化和类内渐变,使高原LUCC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指出青海是祖国十分可爱的地方,但是由于地势高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因此教育也相对滞后.文章还对处于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青海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如何上好<中国自然地理>课的问题阐述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指出青海是祖国十分可爱的地方 ,但是由于地势高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因此教育也相对滞后 .文章还对处于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 ,青海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如何上好《中国自然地理》课的问题阐述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海省三江源上游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点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丰富的水资源和高原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是保护区内的优势资源和目前可利用资源,同时认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从而在认真分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了今后应针对性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指出青海是祖国十分可爱的地方,但是由于地势高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因此教育也相对滞后.文章还对处于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青海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如何上好<中国自然地理>课的问题阐述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川藏铁路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的重要“桥梁”,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升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本文选取川藏铁路沿线33个县作为研究区,从地貌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环境4个层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对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川藏铁路沿线县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川藏铁路沿线县域地质环境承载力总体表现良好,中等质量以上区域面积占比超半数,且质量较差区域主要集中于八宿县、察雅县一带,面积占比相对较小;(2)川藏铁路沿线地质环境质量整体受区域地质背景即工程岩组与活动断层的影响较大,其次是NDVI为代表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建议在监测断层活动,控制沿线工程活动的基础上,重视沿线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维护川藏铁路带来的发展“红利”,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沙漠化即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干旱地区的沙质荒漠化,是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玛多县作为黄河源区的第一县,是母亲河的喉锁所在,但是由于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气球气候暖干化的影响下,再加上该区人为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该区沙漠化已经进入严重发展期,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牧业富裕县,现在却成为黄色的"沙漠之乡"和"牧业贫困县".本文依据玛多地区沙漠化影响因素数据资料,用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区沙漠化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揭示玛多县沙漠化发生发展机制,为沙漠化防治对策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