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建立了新近纪末塔北隆起中西部平面与剖面地质模型,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得出该地区应力场模拟结果。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了整个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内牙哈断裂、轮台断裂、红旗断裂、英买7断裂在新近纪末为压扭性断裂,并具有左行走滑分量,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羊塔克断裂为纯压性逆冲构造;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受主干断裂影响形成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局部次级构造类型的产生;从剖面应力场模拟结果来看,最大主应力方向在中央断隆区由水平变为倾斜,垂向应力分量变大,是导致压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包心菜"构造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方法运用歧口凹陷地震资料,采取平衡剖面及地震地层界面拉平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包心菜"构造为具有"凹中隆"结构的新型构造类型,一般出现于凹陷断层交汇或拐弯处;歧口凹陷内典型的"包心菜"构造为滨海1号,另外,港东断层东北端和歧东断层下降盘的"包心菜"构造也较为典型;凹陷内的"包心菜"构造在东营末期出现隆升,东营组遭受剥蚀,随后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在新近纪出现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结论 "包心菜"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深部热作用,其形成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在区域挤压背景下形成隆升→隆升处地层遭受剥蚀夷平→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应力撤出,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3.
以精细地震解释为依托,以平衡剖面技术为手段,对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发展演化史及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挤压+走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柴达木盆地形成北部、南部和西北部3大挤压走滑断裂系统,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平衡剖面复原表明,柴达木盆地断裂的形成演化主要有3类模式:(1) 断裂在中新世(N1)定型;(2) 断裂在上新世(N2)—第四纪(Q)期间发育形成;(3)在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一直都在活动的长期发育的断裂。这些断裂的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侏罗纪的扩张、古近纪的初步挤压反转、新近纪大幅度逆冲走滑、第四纪最终定型等阶段。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断裂构造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柴达木盆地花状构造是在走滑挤压性断裂作用下,分别通过三种途径而形成:在走滑挤压性断裂的弯曲会聚区,由于岩层收敛挤压而产生;在两条或两条以上斜列的走滑挤压性断裂的重叠离散区,由于挤压及非共轴递进变形作用而形成;在底基断裂之上的沉积盖层中,由于底基断裂的走滑挤压作用派生出次级应力场作用而发展。花状构造组合为油气运移和储集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断裂、北东向—北东东向正断层、北北西向逆冲断层、北北西向褶皱、北东向褶皱、北东东向褶皱等多组构造形迹.除北东向褶皱为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的产物,其它构造形迹均形成于断陷期.断陷期地层内发育的3个不整合被解释为断陷期构造幕式渐进变形的产物.徐家围子断陷的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受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控制,其中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育的左旋斜列低角度边界正断层控制了2个箕状断凹的形成,分隔这两个断凹的断凸的形成则与边界断裂的倾滑作用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二叠纪以来构造应力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造地质演化分析, 将准噶尔盆地及周缘二叠纪以来具有较强构造变形的构造应力场分为 3 期: 二叠纪末、侏罗纪末( 或延续到早白垩世末) 和新近纪以来。根据岩墙、节理、擦痕、褶皱与断层等应力感构造的测量分析, 得出准噶尔盆地及周缘三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别为北西西-北西向、近南北向, 北北东向。基于对新近纪以来准噶尔盆地构造应力场的二维有限元模拟, 进一步对整个盆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盆地边界几何形态对应力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卡塔克古隆起演化和沉降-反转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古隆起是盆地构造演化中特定的构造,其构造演化影响着盆地的油气生成及运聚。根据地震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卡塔克隆起构造特征及其反转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卡塔克隆起多表现为基底卷入式断裂及多个Y字型断裂,花状构造样式,多数断裂断至二叠系顶面;卡塔克隆起在震旦—早奥陶世阶段为北倾斜坡,中奥陶世末期塔里木盆地由拉张转为挤压,构造反转,此时卡塔克隆起雏形基本形成,并形成了前述断裂构造样式;晚奥陶—中泥盆世末隆起基本定型,构造形态保持至今;中泥盆世—中新世期间,虽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但未改变卡塔克隆起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喀拉玉尔滚断裂系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北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断裂之一。为了研究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性质以及对塔北构造格局的影响,通过野外考察以及地震剖面解释,得出喀拉玉尔滚断裂为一条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受挤压-剪切作用,伴生北喀、中喀和南喀3个雁列褶皱以及次级断裂,为典型走滑断裂展布形态。喀拉玉尔滚断裂带由古生界北西向构造带继承演化而来,曾经历古生代强烈挤压构造运动、中生代平静沉积、新生代斜冲运动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表构造样式。喀拉玉尔滚断裂带处在乌什-温宿构造单元和库车-塔北构造单元之间,对两侧变形、差异压缩起到调节作用。喀拉玉尔滚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发育可能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产生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喀拉玉尔滚断裂系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北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断裂之一。为了研究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性质以及对塔北构造格局的影响,通过野外考察以及地震剖面解释,得出喀拉玉尔滚断裂为一条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受挤压-剪切作用,伴生北喀、中喀和南喀3个雁列褶皱以及次级断裂,为典型走滑断裂展布形态。喀拉玉尔滚断裂带由古生界北西向构造带继承演化而来,曾经历古生代强烈挤压构造运动、中生代平静沉积、新生代斜冲运动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表构造样式。喀拉玉尔滚断裂带处在乌什-温宿构造单元和库车-塔北构造单元之间,对两侧变形、差异压缩起到调节作用。喀拉玉尔滚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发育可能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产生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X节理及节理擦痕反演了南大巴山前陆断褶带西段构造应力场(状态).早期平面X型节理发生于J3-K1,σ1方向NE-SW,σ2直立.稍晚的"断坪-断坡"型节理及剖面X节理,σ1同样NE-SW向,但σ2为NW-SE向.K2-E的与褶皱主期同期的逆冲型纵节理σ1方向NE-SW,σ2为NW-SE向.稍后的走滑型斜节理及横节理σ1也是NE-SW向,σ2为铅直方向.右旋走滑型纵节理是由前期逆冲型纵节理在褶皱作用的后期(E)由于褶皱轴的顺时针旋转而转化来的,σ1方向近SN向.逆冲型横节理及斜节理由前期走滑型横节理及斜节理在NW-SE向压应力作用下转化而来,时间约为E末.左旋趋势的纵节理和正断趋势的纵节理形成于第四纪,是NE-SW向拉张应力场以及E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形成本区多期应力场力源分别来自于北大巴山的向南西推覆作用(J3-E),江南古陆区的向NW方向的挤压(古近纪末)以及上扬子克拉通的向南东运动(新近纪至第四纪).  相似文献   

11.
高邮凹陷南断阶西部断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断层基本特征及构造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高邮凹陷南断阶西部断裂各断层的发育顺序,并对断层级别进行了划分,结合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对各级别断层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真①断层早在泰州期便开始发育,真②断层主要形成于戴南期,这2条断层的发育演化受区域伸展及郯庐断裂带影响明显;真①与真②断层之间的三级断层主要形成于阜宁期,其形成发育主要受真①断层派生的古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在黄珏南和许庄地区最小主应力高值区断层发育密集,最小主应力不仅控制了断层的发育位置,还控制了断层的活动强度;剪应力控制了断层的平面展布,左旋剪应力区主要发育近东西走向断层,右旋剪应力区主要发育北东走向断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井田内主要构造断裂的导水性,为断层岩柱留设提供依据,运用有限元法的三维数值模拟程序,对陶厂石膏矿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断层F17附近存在较大的压应力,在F1及F2断层附近的石膏矿体中存在拉应力,在石膏矿体中的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且均一。断层附近的Z方向的应力相对石膏矿体的应力低。应力矢量分布中拉应力矢量主要分布在石膏矿体靠近断层附近,随着石膏矿体与断层距离的增加,逐渐转化为压应力,而在断层的交汇处压应力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小康井田煤系地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构造地质学原理和方法,阐述了小康井田3组褶皱、5组断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从区域构造背景、构造应力场演化揭示了该井田地质构造的形成期次,即先后形成了压性结构面(以褶皱轴面、逆断层面为代表)走向呈北西西、北东东、北北西向的构造系统;分析了后期构造形迹迁就和改造先存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转化,其中,由于断层多期活动的综合效应和构造抬升、应力松弛使绝大部分断层现今表现为正断层;指出走向为北北东向同沉积正断层对原始煤层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其他方向的断层尤其是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的断层,主要表现为成煤后对煤层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精细构造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要组成内容 ,它主要是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重新认识和建立油藏的三维构造形态和特征 .牛居油田牛 1 2断块平面上是一个近东西向延伸的 ,南、北和西三面均为断层遮挡 ,一面开口的长条型断块 .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了该断块的构造面貌特征 ,形成的多期、多组断裂彼此相互叠加、相互改造和相互影响 ,总体上表现为断块内以四级断层为主 ,断层的主要活动时期为沙一段 -东营组 ,活动强度较弱 ,断块的构造面貌具有继承和发展两方面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勘探潜力巨大,构造演化特征相对独特。依据野外地质踏勘资料,对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利用平衡剖面回剥方法,定量分析典型剖面的运动学参数。在研究区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基础上,基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沁水盆地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从而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表明,沁水盆地东部依次经历了弱挤压-强挤压-弱伸展-强伸展的演化过程,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板块拼合盖层沉积(J_1前)、陆内强烈挤压变形(J_2~J_3)、微弱伸展活化(K-E)和陆内伸展裂谷(N-Q)4个阶段。此构造演化对沁水盆地东部煤层气的聚集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其动力来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重大转变。早侏罗世以前,板块碰撞拼合及印支运动的辐射将沁水盆地东部置于NNW-SSE向挤压应力场;中-晚侏罗世,研究区开始出现重要构造分异与转折,整体转向NW-SE向强挤压应力场,逆冲断裂雏形在此阶段形成;白垩纪-古近纪,区域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伸展应力场,研究区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21世纪以来,研究区进入陆内伸展改造,构造格局至此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6.
为判别井田内主要构造断裂的导水性,利用ANSYS软件,对任楼井田72煤层构造应力场和断层受力状态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该井田断层导水性受多期构造应力场,尤其是燕山二期构造NEE向主压应力控制,使井田南部F3至F5之间大中型断层及井田北部NE向断层普遍出现淋水现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应力场特征、区域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分析,并依据区域应力场控制下不同走向断裂的演化特征、叠合效应及其约束下不同凹陷成藏要素的差异,对济阳坳陷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在印支期板块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多米诺骨牌式"有序逆冲褶皱,燕山期在东侧的郯庐断裂带和西侧的兰聊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及燕山-喜山期右旋走滑运动控制下,相继发生了"多米诺骨牌式"有序构造反转和北东向"帚状"走滑运动,依次形成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并相互叠加;不同断裂叠加效应下,各凹陷具有"脉动式"伸展过程,伸展率的差异控制了不同凹陷的成藏要素;济阳坳陷自南西向北东主要含油层系具有古近系至新近系逐渐上移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广东恩开断裂带新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开断裂带是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断裂带之一,长约160km,由3条大致平行展布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其中苍城—海陵断裂(F1)、均安断裂(F2)倾向北西,鹤城—金鸡断裂(F3)倾向南东。这3条断裂在第三纪主要作张性正断层运动。约在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断裂带受到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北东向断裂转为压性活动。然而,约在中更新世开始,挤压力逐渐减弱,加之,华南沿海地区水平挤压力有从南往北减弱的趋势,断裂带南段,挤压力仍足以使断裂上盘逆冲上升,形成逆断层地貌;继续往北,水平挤压力与重力大小相近,两者平衡使断层两盘处于动态稳定之中,差异升降弱;再往北,水平挤压力更弱,重力均衡使断裂再次发生正断层运动。约在晚更新世开始,区内的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形成或复活,由于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小,断裂面摩擦力小而比北东向断裂更易发生错动,使北东向断裂多处被切。北西向断裂的活动一方面限制了北东向断裂的平移,另一方面释放了部分应变能,最终使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以西部某地区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丰富的压裂改造资料、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分析深部地层实测地应力的大小与方向,建立了适用于砂砾岩储层的地应力评价模型并计算地应力单井剖面.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构造模型构建合理的三维空间数值模型,以单井地应力为基本约束,利用有限元法对工区现今三维地应力场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工区地应力整体处于压应力作用下,表现为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大的趋势.受断裂发育及次级构造影响,断裂带内3个主应力显著降低,断裂边缘和端部存在应力激增带.地应力方位整体近E-W,受断裂和局部构造发育的影响,局部地应力方向发生偏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