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SEM-PCAS孔隙定量表征技术与低压N_2等温吸附实验研究X井深度为6 875~8 042m超深层泥页岩的纳米孔隙特征,并选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从地表到5km左右的样品组作为对比,探索深埋藏作用对泥页岩孔隙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X井志留系龙马溪组、奥陶系五峰组及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超深层泥页岩32个样品的孔隙特征相似,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形态以狭长-裂缝型为主。N_2等温吸附线类型为IV-H3型,QSDFT孔径分布显示其纳米孔隙主要分布于4~16nm段,BET比表面积为8.63~16.13m2/g。与对照组样品相比,X井超深层泥页岩的孔径分布更加分散,微孔体积和微孔比表面积更小,介孔/微孔的体积比值及介孔/微孔的比表面积比值比非超深层泥页岩均具有数量级的优势。X井超深层泥页岩的孔隙特征主要受埋藏深度控制,深埋藏作用会使泥页岩孔径缩小并改变孔隙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X节理及节理擦痕反演了南大巴山前陆断褶带西段构造应力场(状态).早期平面X型节理发生于J3-K1,σ1方向NE-SW,σ2直立.稍晚的"断坪-断坡"型节理及剖面X节理,σ1同样NE-SW向,但σ2为NW-SE向.K2-E的与褶皱主期同期的逆冲型纵节理σ1方向NE-SW,σ2为NW-SE向.稍后的走滑型斜节理及横节理σ1也是NE-SW向,σ2为铅直方向.右旋走滑型纵节理是由前期逆冲型纵节理在褶皱作用的后期(E)由于褶皱轴的顺时针旋转而转化来的,σ1方向近SN向.逆冲型横节理及斜节理由前期走滑型横节理及斜节理在NW-SE向压应力作用下转化而来,时间约为E末.左旋趋势的纵节理和正断趋势的纵节理形成于第四纪,是NE-SW向拉张应力场以及E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形成本区多期应力场力源分别来自于北大巴山的向南西推覆作用(J3-E),江南古陆区的向NW方向的挤压(古近纪末)以及上扬子克拉通的向南东运动(新近纪至第四纪).  相似文献   
3.
探讨川西拗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输导体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地震解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雷口坡组输导体类型、特征及组合方式进行剖析,提出了4种典型输导体和4种典型输导体组合模式,并讨论了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4种典型输导体是:断层及其破碎带输导体、优质(内幕)储层输导体、风化壳输导体、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输导体。断层及其破碎带输导体、风化壳输导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提供通道,优质(内幕)储层输导体、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输导体为油气局部运移提供通道。不同的输导体组成了4类输导系统:断层及其破碎带和优质(内幕)储层外源输导系统、断层伴生裂缝层楼式外源输导系统、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优质(内幕)储层内源输导系统、断层及破碎带雷口坡组风化壳长距离外源的源-汇输导系统。断层及破碎带-雷口坡组风化壳长距离外源的源-汇输导系统是川西拗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最重要的运聚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和综合分析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原始生烃条件、古油藏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等多方面资料,结果表明四川叠合盆地有7套烃源岩,除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外均为油系烃源岩,总成烃潜量达4 263.1×1012m3,曾形成过多个层位的古油藏,且古油藏曾经历过深埋藏过程。深埋高温作用使得四川盆地内海相地层中一切能生成天然气的有机质均充分而完全地转化成天然气,致使有机质成气率极高。盆地内的保存条件优越,特别是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是重要的区域盖层,封盖性强,致使其下的油气不易逸散。盆山结构是控制油气富集的另一重要因素,突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弱,保存条件未遭大规模破坏,有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和聚集;渐变型盆山结构在盆地内的变形较强,构造变化大,保存条件被不同程度地破坏,不利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时油气的保存。因此,四川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一级控制因素)是烃源充足和保存条件佳。除四川盆地外的广大南方地区,烃源仍较充足,但已剥蚀掉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区域盖层的地区,其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规模的常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孤岛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最早形成于中生代.在新生代拉张环境下,由于孤西、孤南和孤北断层的夹持,孤岛潜山持续凸起,至馆陶组沉积期才被地层全面披覆形成潜山披覆构造.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奥陶系八陡山组或上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和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孤岛潜山处在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孤西断层、孤南断层、孤北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疏导体系.但潜山顶部存在一个"天窗",使得油气不能大规模聚集.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分析,结合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理论方法,建立了相应的中国能耗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并以此预测出未来中国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通过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有较高的精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预测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营山构造须家河组第二段是一套以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的地层.通过对须二段储层岩心、薄片观察及物性资料分析,确定须二段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储集砂体由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组成;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孔;属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发育受沉积、成岩作用双重影响,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成...  相似文献   
8.
探讨川中地区充西构造须四段气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须四段致密砂岩地层水物理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利用综合测井解释、试油成果开展了单井储层及气水层识别。井间气水层对比研究成果表明须四段致密气层的气水过渡带较宽,没有明显的气水界面,仅存在含水饱和度向上逐渐降低的趋势。气水分布受储集层物性、断层和裂缝系统、褶皱等多种因素控制,充西须四段致密砂岩气田气水分布模式可归纳为断层侧翼控制型、断层末端效应控制型、岩性-褶皱控制型、褶皱控制型。  相似文献   
9.
探讨位于传统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之外的YS-1井玄武岩的特征及其与邻区峨眉山玄武岩的联系,为区域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YS-1井玄武岩总厚度达258 m,下与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呈火山喷发不整合接触,可见灰岩大理岩化;上与上二叠统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依据岩石组合及层序特征,共划分出16个韵律,归为3个旋回。岩相以溢流-喷溢相为主;初步研究显示玄武质多孔熔岩为主要的储层岩石类型,第三旋回上部为储层发育的有利部位。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属亚碱性-碱性过渡的高钛玄武岩,具洋岛玄武岩(OIB)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平滑型,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轻、重稀土分异程度揭示其岩浆起源于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区的低度熔融;强不相容元素特征显示其源区受到陆壳或岩石圈地幔轻微混染。岩相特征、构造环境判别结果为板内玄武岩,属裂隙式喷发。该套玄武岩属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即YS-1井玄武岩的发现将峨眉山玄武岩分布范围扩大到了成都一带。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具有三套泥质油系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和生烃强度。受加里东隆升作用的影响,烃源岩有二次生、排烃的特征,三叠纪是主要圈闭形成期和二次生油的主峰期,大量的石油运聚至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范围内形成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随着古油藏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的增高,石油裂解成天然气,古油藏自身形成气源,在原地系统形成古气藏。这一过程持续到喜马拉雅期,之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强烈隆升和剥蚀,圈闭重新调整,气藏重新分配,最终形成现今气藏。因此,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一个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过程,具有生排差异、多期运聚、早聚晚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