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类学·乡土中国许宪隆秦璞/整理在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执行主编,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类学高级论坛为大家搭起了一个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今天上午大家听了6位学者的主题演讲,下午又举行了“海峡两岸圆桌论坛”,现在我们进行评论,先请特约观察员评论,然后开放给大家评论。下面我们先请台湾来的余光弘教授给我们做观察员评论。余光弘(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访问教授):在座的诸位大家好,我现在要把早上还没有讲完的第二段向大家报告。我把这个会议的论文集稍…  相似文献   

2.
徐新建:各位学界同仁,在今天的两岸圆桌讨论会上,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院士和乔健教授作为主题发言人;此外,今天做主题发言的还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王明珂教授;来自厦门大学中国人类学所、中国人类学学会秘书长彭兆荣教授;论坛的秘书处特别邀请到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现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的王建民教授;我们今天的论坛还有两位女性的发言人,她们是牛津大学博士、台湾佛光大学翁玲玲女士和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刘源女士。我是徐新建,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今天的圆桌论坛由我来担任主持。下面…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由 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于 2 0 0 2年 5月 1 3~ 1 5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本届论坛在会议的组织形式上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 ,组委会聘请了在人类学界较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如庄英章、曾少聪、陈庆德、徐杰舜等教授做观察员 ,负责对在这次论坛学者们的学术发言进行评论。下面摘录的即是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的评论。庄英章 (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 :所谓的观察员评论 ,顾名思义就是针对这次论坛的形式与内容有所响应 ,提出…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了10月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上,利用空闲时间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请教。各位老师都很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各有所见,令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他们把在会议上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新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众所周知,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即使是这样的初级入门问题,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答案。现将他们的习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了10月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上,利用空闲时间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请教。各位老师都很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各有所见,令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他们把在会议上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新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众所周知,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即使是这样的初级入门问题,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答案。现将他们的习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了10月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上,利用空闲时间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请教。各位老师都很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各有所见,令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他们把在会议上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新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众所周知,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即使是这样的初级入门问题,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答案。现将他们的习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了10月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上,利用空闲时间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请教。各位老师都很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各有所见,令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他们把在会议上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新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众所周知,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即使是这样的初级入门问题,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答案。现将他们的习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了10月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上,利用空闲时间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请教。各位老师都很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各有所见,令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他们把在会议上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新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众所周知,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即使是这样的初级入门问题,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答案。现将他们的习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徐杰舜教授为了让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名刚入学的新生认识人类学,以“什么是人类学的眼光”为题进行讨论。当时他们刚接触人类学不久,对此论题虽然各有一点感觉但都概念模糊,讨论无果。于是,他们把这一问题带到了10月7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经验论坛”上,利用空闲时间向参加会议的各位学者请教。各位老师都很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而且各有所见,令人大开眼界。从北京回来后,他们把在会议上学到的东西梳理了一遍,结合自己的感受,重新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众所周知,学科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即使是这样的初级入门问题,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答案。现将他们的习作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肖朗 《孝感学院学报》2004,24(2):30-32,46
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仅围绕“实践”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实践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发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当代民族文化的复兴体现出传统的坚韧而顽强的力量.传统是影响后世的历史文化创造,文化的发展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传统有非常坚韧顽强的力量,因为传统表现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性,是世代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资源.传统是民族个性的体现与确证,凝结着民族的尊严和情感.传统的力量还来自人的先天禀赋与客观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的"江河"包含着"长时段"、多层次的人类生产活动与文化创造,也是观照中国地方社会与文化传统的尚佳范式。文章在珠江水系—百越古道的整体性背景上,以"水""域""人""家"为文化结构维度,对右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考察,分析探讨了右江流域文化的地方性、走廊性、交融性和共生性。右江的江河水系联通了"水"—"域"—"人"—"家"的文化生发脉络,生动诠释了"江河文化"作为"家园遗产"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启文文意的解读分歧,对温庭筠《上裴相公启》中的"旅游淮上"受辱事件,学界颇有争议。澄清研究者对"旅游淮上"受辱事件的某些误解,考订温庭筠"旅游淮上"受辱的时间,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温庭筠的生平行迹。温庭筠"旅游淮上"应为两次,《上裴相公启》中的"旅游淮上"受辱事件当指其年少时为亲表姚勖笞逐之事,时间应在开成元年(836)年初。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区分概念,带有明显的现代性和精英主义价值色彩,需要给予后现代和后殖民立场的批判和改造。以符号媒介产生的年代为尺度,重新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把汉字记录的书面传统视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思维视为大传统。这样的重新界定有助于学者走出千百年来形成的文本中心主义束缚,打破"文明/原始"的二元对立窠臼,充分利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给出的新知识,重建具有深度的整体文化观。通过大传统的再发现,去认识文字小传统的所以然。  相似文献   

16.
唐代古文家欧阳詹在散文创作中追求语言的新变和古雅,复活或创造了不少历史词或新词。《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十余条源自其作品的词语。但是,仍有不少词语,辞书尚未收录注释,这对于唐代散文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儒里”、“港洞”、“闲丽”、“物义”、“山节”、“秘邃”“奔崖”、“六阴”、“浮泉”、“掺执”、“白移”等词语,利用传统训诂手段加以解释,既有助于对文本的研究,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8.
“传统”这一术语一直是民俗学研究领域中众多关键词之一。文章对民俗学界是否剖析过“传统”及传统是否作为一个用以帮助民俗学家感知、探索和解释世界的分析性范畴进行了九个方面的探讨,分别是:作为过程和产物的传统、传统与创造性、传统:客位和主位分析、传统与现代性、民俗与传统、作为当代主题的传统、传统的驱动力、传统研究的趋向以及传统的困境。分析指出:只有当民俗学家厘清传统的运行机制时,民俗学才能成为一门“传统科学”。  相似文献   

19.
从词源学看,“传统”核心意义是“由昔而今世代传承”且具有范型意义的“伟大传统”,它使代际之间、历史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几大基本“传统”范式中,言、形与物是“时间距离遥远”的传统,与“文”相对,恰好是“great”和“little”相对应而被人忽视的不隐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意义所在,和人类文明史整体视野对大小传统反转改造的立论基础.出土珥蛇、珥殃与文献、口传神话信仰遥想呼应,见证了大小传统互补互证.传统本质上是“过去”延传至今的述与见,是令人探寻历史奥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20.
绝大多数英汉词典把ethnography翻译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较早的汉译论著一般也采用这个译法。虽然近年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专业著作,包括汉语著作和汉语译作,已经极少把ethnography表述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但某些论著仍用旧说。事实上,按体质特征为标准进行的种族划分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谓的种族文化。Ethnography应译为民族志,而不应译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同理,ethno同根词只能翻译为“民族……”,如ethnology译为“民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