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解决已有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行为模型欠缺考虑居住环境对出行选择的影响,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决定出行行为意向的理论框架上加入居住环境,构建涵盖5个潜变量、22个测量变量的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行为模型。以重庆市居民出行数据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居住环境、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居住环境对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各维度的总影响效应呈现出居住环境(0.842)>行为态度(0.832)>知觉行为控制(0.716)>主观规范(0.649)的递减趋势,但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影响最大为0.832。  相似文献   

2.
从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影响机理入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构建居民低碳出行意向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在通勤时使用低碳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天津居民进行252个有效样本的抽样调查,利用SPSS 19.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行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后果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天津市民低碳出行意向有正向影响,而低碳意识对居民的低碳出行意向无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优化公共交通线网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人们的低碳意识,提高公众参与低碳出行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符号消费理论,通过构建符号性和功能性影响因素模型深入考察中国城市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内在行为逻辑。结果显示:名誉、地位、品位、享乐等符号意义均会显著正向影响居民非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作用强度依次为享乐、名誉、地位、品位。而个性符号意义对居民非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影响并不显著。名誉、个性等符号意义均会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而地位、品位、享乐等符号意义对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意向影响不显著。无论是非绿色出行方式还是绿色出行方式,其功能性因素均是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首要考量要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出行链的城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析城际出行链的基础上,分析了旅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将心理潜变量引入Logit模型,构建了基于出行链的旅客城际出行方式选择模型(st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Logit,SEM-Logit).通过对沪杭交通走廊内客流的调查,进行了模型的应用及参数标定,并对城际旅客出行链的选择进行了预测,拟合值与调查值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结果表明,考虑了心理潜变量的改进模型具有良好解释能力,能直观地反应和预测旅客在城际出行中对出行方式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群内旅客城际出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潜变量、城市群属性和突发事件等因素对城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基于京津冀旅客城市群内部城际出行问卷调查数据,构建突发事件下考虑心理潜变量的综合选择(integrated choice and latent variable,ICL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便捷性和乘车体验潜变量的混合选择模型对居民城际出行行为的拟合优度更高;城市群属性方面,起讫点城市类型、出行距离和起讫点间铁路车次数量对出行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突发事件方面,雾霾天气下选择铁路出行的概率提高25.69%,雨天选择小汽车出行的概率提高31.63%,雪天选择小汽车出行的概率相对降低,发生阻断事件时选择小汽车出行的概率升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群内城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为突发事件下城际出行需求的差异化出行诱导和需求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4个县级革命老区为研究对象,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构建了居民参与旅游扶贫意愿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脱贫欲望直接影响参与旅游扶贫的行为意向;(2)行为态度通过中介变量脱贫欲望间接影响行为意向;(3)行为意向影响参与行为;(4)感知行为控制和脱贫欲望是驱动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间交流日益紧密,城际出行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高质量的城际出行服务对城际方式与市内接驳方式的一体化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组合出行的研究视角由城市内拓宽到城市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首先对组合出行的关联概念进行辨析,将城际组合出行行为界定为一种对于首端市内接驳方式、城际出行方式以及末端市内接驳方式中2种及以上出行方式的联合选择行为;其次,对代表性的城际组合出行行为模型进行综述,并以多方式运力协同优化为代表,归纳了行为建模研究的主要应用方向;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于仿真思想,利用数学模型描述交通方式特性和旅客自身特性对城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动态交互影响.综合应用生产法与收入法,根据旅客有无小轿车的属性,引入比例系数,改进了出行时间价值的计算模型;在研究等待时间参数和不能精确定量描述元素参数的分布表达函数的基础上,设计了城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仿真方法;通过分析沪杭城际运输通道的调查数据,对旅客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了仿真,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论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汽车类专业学生4S店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同时增加变量实习经历,并验证其对4S店就业意向影响。研究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实习经历均对汽车类专业学生的4S店就业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以行为态度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来解释福州市民对近郊型游憩场所鼓山的环境保护支付意愿的动机,结果显示: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对鼓山的熟悉程度显著地影响到知觉行为控制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支付意愿均存在着相关性,特别是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支付意愿存在着显著相关.同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变量间两两相关,它们共同决定着受访者的行为意向.行为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越强,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则其支付意向越强.在3个变量中,以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行为态度变量,主观规范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自动代客泊车是无人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自动代客泊车接受度及选择行为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基于技术接受模型,选取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态度、行为意向、感知风险、信任六个心理潜变量构建自动代客泊车接受度模型。随后基于线上调查问卷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考虑心理潜变量模型与不考虑心理潜变量模型,研究发现考虑心理潜变量的随机森林模型拟合优度更高,更适合用于分析自动代客泊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袋外估算误差率对考虑心理潜变量的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变量筛选,结果表明当变量个数为9时,该模型的袋外估算误差率最小,筛选后的变量分别为停车费用、受教育程度、感知风险、出行总成本、行为意向、信任、月收入水平、感知易用性、年龄。最后将筛选后的九个变量纳入逻辑回归中进一步分析各变量对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参数标定结果表明停车费用、受教育程度、感知风险、出行总成本、行为意向、信任、月收入水平、年龄变量均对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频公交化运营已成为部分高速铁路线路满足快速增长需求的行车组织模式.历史售票数据显示旅客对同一起讫站(OD)间平行车次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性,基于Logit模型构建考虑出发时段偏好的旅客平行车次选择方法.从车次选择率及购票特征两方面阐述旅客对平行车次选择的差异性,认为出发时段是影响旅客选择的关键要素.利用RP(Revealed Preference)与SP(Stated Preference)组合调查方法获取旅客实际出发时段偏好及潜在支付意愿.将旅客出发时段偏好融合至选择广义费用函数,构建平行车次条件下旅客的车次选择模型.京沪高铁实证分析显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间平均相对误差为6.62%,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精细化需求特征分析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3.
满足旅客出行需求的列车开行方案能够更好地吸引客流,提高高速铁路的核心竞争力.以最大化经济收益和最小化出行费用为目标函数,以高速铁路开行方案为研究对象,以旅客出行需求等作为约束条件,将列车开行方案与OD客流量结合起来,同时考虑旅客的购票心理和列车购票的时效性,建立了一种基于动态客流的列车开行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设计一种基于个体信息和改进变异算子的多目标差分(SG-MOSaDE)算法进行求解.以广州市某线路为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开行方案不仅最大化满足了旅客出行需求,而且在提高铁路部门经济收益的同时降低了旅客的出行花费,并且优化后的列车总停站次数较原来有所下降,停站方案更加均衡.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少大型客车空调系统换新风的能耗,提出了发动机抽吸式换新风的方法.并结合某款客车设计了一引射装置,分别就三种缩口口径(94,98,102mm)的引射装置建立模型,用标准的双方程模型模拟流场的湍流效应,在发动机不同转速下,分别就控制阀门全开和全关两种模式进行了三维定常流动的数值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该款客车若采用102mm缩口口径的方案,既能满足换新风的需求,又能减少其对发动机的不利影响;2)通过调整控制阀门的开度,能实现换新风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列车大修时,必须进行压缩机排量试验,以评估检修后的空调压缩机性能及检验质量。利用VB开发的基于PC机的列车空调压缩机测试系统,采用串口通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该系统现已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探讨谦虚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为主观幸福感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方法:运用大学生谦虚心理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中对南昌市4所高校的43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谦虚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542。谦虚倾向、谦虚效应、谦虚防御、谦虚真诚及谦虚规范五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和正性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49-0.437),与负性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谦虚心理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解释力。结论:谦虚心理能有效地预测主观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中间站的股道规模是影响线路通过能力和运输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在高速铁路的规划阶段,很难对线路的远期客流情况进行预估,因此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往往需要通过修建侧轨或站台的方式,对线路沿线的中间站的轨道规模进行更新配置。对于高速铁路来说,其线路上运行的列车均为动车组列车,列车的追踪间隔短,发车密度大,在中间站的停站时间不能过长,一般都以快进快出的运营模式进行运营;同时高铁修建和运营具有高成本属性。文中以改建施工成本和总旅行时间作为评价目标,以列车时刻表与中间站股道数量的耦合关系为约束,构建了综合优化模型。在将约束线性化的基础上,借助商业优化软件GAMS和其集成的CPLEX求解器对模型进行了求解。算例结果表明:将中间站的股道规模配置情况和列车时刻表进行综合优化,一方面能够在时刻表中较好地确定列车越行和折返的站点,另一方面能够在最低施工成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未来客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准确地对技术站整体列车到达晚点时间进行预测不仅可以为技术站调度预警,也可以为车站合理安排列车进路预留时间,从而尽可能保证货物运到期限,对技术站能力的提高和铁路货运市场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技术站列车到达晚点情况和技术站列车晚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GM(1,2)模型对列车晚点时间进行预测,再利用马尔可夫矩阵进行误差修正,确定目标所处区间范围,往复预测并修正,使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模糊预测结果准确地落在预测区间内;同时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对数据进行插值扩充,从而对晚点时间进行精确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保持在3%以下.最后分析比较了两种预测方法的优劣并分别指出了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