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20世纪《水浒传》研究方法的递嬗演变,可以说走过了一个从多元拓进,到一元独尊,再到理性自觉、多元并驰的曲折历程。本文对这一历程进行了评述,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并对未来《水浒传》研究方法如何突破与超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回顾了鄂西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并对目前这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郭沫若一度消歇了的诗思重新勃发起来。两年多的时间中,他连续创作了六部浪漫主义历史剧,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竖起了又一块世人瞩目的方碑。这六部历史剧题材的相似性、基本主题的一致性、以及题材和主题强烈的现实性,已经得到充分的历史评价。“借古鉴今”、“据今推古”,是郭沫若创作这几部历史剧的直接动机,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固定在这一视角上,是否限制了人们从郭沫若这一时期的史剧创作中去挖掘更多的东西?譬如强调主题的现实性,是否忽略了主题的丰富性和多层次  相似文献   

4.
周秋霞 《科技信息》2010,(28):98-99
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研究,文献资料很丰富,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历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对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实践做出了客观评价,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本文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角度出发,对"经济后果观"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后,通过回顾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历程,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经济后果,探讨了产生经济后果的动因,从理论角度评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诗人、杰出的剧作家郭沫若,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十部历史剧,这就是二十年代的《卓文君》、《王昭君》、《聂(?)》;四十年代的《棠棣之花》、《屈原》、《孔雀胆》、《虎符》、《筑》、《南冠草》;六十年代的《蔡文姬》、《武则天》。这十部历史剧运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着眼于今人写古人,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风云。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磅礴的热情、奇特的想象,雄浑豪迈的气势、诗化的语言,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向培良在《中国戏剧概评》一书中对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提出了严苛的批评,认为郭沫若历史剧"教训"色彩浓重、人物塑造机械呆板、脸谱化等.向培良意在以此引进和宣传纯正的戏剧艺术观念,从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两方面正本清源.他的批评意见显然未能真正发挥效用,郭沫若在后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仍其旧并有巨大反响,但这些意见为后人看待历史剧、认知戏剧提供了理性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方仁 《科技信息》2012,(30):341-342
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民俗活动项目——抢花炮的简要介绍,找出其发展的历程,对当前理论界与实践界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列举主要观点,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历程,探析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研究现状及研究重点,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针对生态文学在范畴、定义上的混淆和模糊等现象,通过梳理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从狭义角度定义了生态文学的概念,并对生态与文学融合方面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中西方生态文学研究中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认为我国生态文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文学作品的理性思考和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与西方相对完整的生态文学发展历程相比,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生态文学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历史文学作品的创作在我国已经初步繁荣起来,出现了一批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较好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历史小说《李自成》、《曹雪芹》、《戊戌喋血记》,历史剧《王昭君》、《正气歌》、《秦王李世民》等作品,受到了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人们对这些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与此同时,关于历史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性问题,在学术界重新引起了一些争论,报刊上发表的许多评论,也常常涉及这个问题。为了促进历史文学创作的更加繁荣,本文拟以《三国演义》和郭沫若的历史剧如何处理历史题材问题为例,对历史文学作品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作一点研究,谈一些管见。  相似文献   

11.
疫霉属真菌的分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霉属(PhytophthoradeBary)是1876年由AntondeBary创建的。目前,世界公认的疫霉属有67个种和变种(其中包括10个海生种),我国报道的大约有26个种,其中仅报道于台湾的有9个种。人们对疫霉菌的认识及其分类地位的确定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该菌的研究对植物病理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疫霉属的建立、其分类地位的确立过程,疫霉菌种的分类标准及其分种特征评价等方面,对疫霉菌的分类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上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引入和尝试,在时间上并不晚于日本。日本吸收欧美的财政制度起步于明治维新,形成于二战之后。我国分税制的引入起步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时期,但开始实行分税制却在民国初年,要比日本早得多。但遗憾的是没有坚持下来,到1994年又开始正式实施,至今仍处在完善之中。现分析分税制引入中国的时间和原因,认为西学东进是分税制进入中国的载体,行省制度的变革是分税制尝试的契机,政府财政困难是分税制实施的现实。并考察民国初年分税制实施的进程、税收和支出的划分及其特点,分析分税制被取消的原因、民国初年分税制在制度创新上的意义和分税制中所存在的缺陷,指出目前完善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别对"多民族文学"与"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指出该课题采取的跨界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共同发展"的文化关系,可望为目前处于转折与瓶颈阶段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收缩薄膜动态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缩薄膜在烘道式收缩包装机中的加热过程具有动态性质。研究该过程对合理确定加热室各主要技术参数及其自动调节方式,以保证收缩包装质量都是必要的。本文着重分析了收缩薄膜加热过程的基本机理,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还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得到有价值的计算结果,从而为我国大型收缩包装线的设计、研制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对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运行中入学机会是否均等、受教育者受教育过程和结果是否公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成因,并根据教育公平所具有的特征提出了消解教育不公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兰德公司是从事综合战略研究的著名"智库",也是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要咨询机构。军事和政治是兰德公司对华研究的主体,约占公开出版涉华图书的75%左右。兰德公司对华研究的重点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动。冷战结束后,由于政府和公众的兴趣发生了变化,兰德公司又开始了对经济、科技和社会问题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中国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又成为兰德公司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和集体访谈的方式对克拉申有关区分“学得”和“习得”的理论假设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对“习得”理论的看法以及该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接受调查者认同语言“习得”的本质就在于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融合,“学得”与“习得”密不可分;中、小学“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习得”的理念,但需各有特色,因人因地制宜;小学外语教学尤其要重视兴趣培养。  相似文献   

18.
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与分配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控制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主要管理手段。作者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与分配的技术路线和模型。通过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和管理小区,构造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转移矩阵及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来确定城市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当量及分布,并以此作为区域控制指标分配至污染源,充分体现环境功能区差异和容量分配的公平性。对济南市的应用表明,作者提出的技术路线和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透过后殖民理论的视域来研究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亦亟待加强。基于此,剖析了说唱在后殖民图景下的流变过程,一方面从审美的角度来诠释说唱的发展样态;另一方面从文化混杂、生产机制和主导意识形态等方面审视说唱从本土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以美国白人歌手艾米纳姆和中国歌手葡桃为个案进一步阐述说唱由全球再向本土(中国)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文革"十年,中国大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群测群防、专群结合"为特点的大规模地震预报工作。但是在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如何在大众中普及预报方法,成为这项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地震战线》应运而生。文章在分析了《地震战线》的创刊背景、出版经过和该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革"期间《地震战线》在地震预报知识普及中的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