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陈瘦竹先生在《郭沫若悲剧创作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对郭老抗战时期写的六部历史剧,作了高度评价。他说:“在《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这六部历史剧中,贯串着反侵略、反分裂、反投降和反独裁的主题,充满着为争取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象屈原、聂政、聂荌、如姬、高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诗人、杰出的剧作家郭沫若,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十部历史剧,这就是二十年代的《卓文君》、《王昭君》、《聂(?)》;四十年代的《棠棣之花》、《屈原》、《孔雀胆》、《虎符》、《筑》、《南冠草》;六十年代的《蔡文姬》、《武则天》。这十部历史剧运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着眼于今人写古人,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风云。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磅礴的热情、奇特的想象,雄浑豪迈的气势、诗化的语言,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对于文学领域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于历史学领域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用艺术形式表现于历史题材的历史剧的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同志读了历史剧《虎符》后于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写信称赞郭沫若做了很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同志又写信给郭沫若,称他的“史论、史剧大有益中国人民.”郭沫若同志的历史剧业绩和其他文学、历史学等业绩一样,永载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册.但评价任何事物绝对化是不符合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郭沫若四十年代初创作于重庆的6部历史剧的背景、主题、艺术风格及影响作了简要分析,揭示了它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向培良在《中国戏剧概评》一书中对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提出了严苛的批评,认为郭沫若历史剧"教训"色彩浓重、人物塑造机械呆板、脸谱化等.向培良意在以此引进和宣传纯正的戏剧艺术观念,从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两方面正本清源.他的批评意见显然未能真正发挥效用,郭沫若在后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仍其旧并有巨大反响,但这些意见为后人看待历史剧、认知戏剧提供了理性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历史剧以抒情、瑰丽的浪漫主义为基调,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却有一定的差异。前期的诗剧更近于同期的浪漫主义诗作,但有的短剧还不成熟。中期的《屈原》是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孔雀胆》则是一部具有转型意义的作品。其后,写实因素在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中,不断有所介入并对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以他渊博的学识、卓著的才华,在诗歌和历史剧方面作出了不朽的建树,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他不仅是抒情诗人,而且是戏剧诗人。他所创作的历史剧是戏剧,也是诗,是诗和剧的高度结合。他说“诗是文学的本质,小说和戏剧是诗的分化。”他强调在小说戏剧中所包含的诗的成分:“小说和戏剧中如果没有诗,等于是啤酒和荷兰水走掉了气,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木乃伊。”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学术界一些学者否定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形象塑造提出辩驳,认为在历史剧创作中应予作者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从而提出历史剧创作的三个原则——独创性,假定性和当代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学术界一些学者否定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形象塑造提出辩驳,认为在历史剧创作中应予作者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从而提出历史剧创作的三个原则-独创性,假定性和当代性。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家,在诗歌、历史剧、散文、传记等领域内均取得了卓越成就。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中国文学史诗歌创作的新纪元。他的诗歌自由奔放热情澎湃,形式多变活泼,如诗人所说:“我愿打破一切诗的形式来写自己能够够味的东西。”(《沸羹集·序我的诗》)郭沫若的诗歌有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抗;对未来、理想的描绘,鼓舞人民的革命信心。特别是后者在诗人的创作中表现更为  相似文献   

11.
易卜生《玩偶之家》与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给了郭沫若宝贵的启迪。他的历史剧代表作《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中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娜拉的叛逆性格,是娜拉带郭沫若走近易卜生,而这其中的距离远近又与郭沫若本身的思想个性不无关联。从易、郭剧作中个人主义的人物风采,以及易、郭两人的女性观,探讨了易卜生对郭沫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历史剧的创作成因是很复杂的。在现实语境中,有时剧作家的创作受到现实的制约,他们通过选择历史题材实现干预现实的目的,因而创作历史剧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另外,还有内容方面的因素和形式方面的影响,历史剧作家为发展历史的精神,追求艺术的陌生化,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他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用戏剧形式表达自己的化精神与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3.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14.
《春晖》是壮族作家周民震创作的第十三个电影剧本,是他的学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继他的《甜蜜的事业》获1981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创作奖之后,《春晖》获得了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这标志着周民震的电影剧本创作在原来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有了新的追求。周民震擅长写喜剧电影,《甜蜜的事业》就是他喜剧电影的代表作。这次,他却一反常态,选择了中学生活为题材,写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正剧。建国以来,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以中学生为题材的电影是不多见的。究其原因,大约是学校的生活实在平凡,它既不能象武打、奇案题材的电影那样叱咤风云,扑朔迷  相似文献   

15.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包得行》是洪深于抗战前期创作的一部多幕话剧。该剧是抗战文学中较早出现的兵役题材作品,对役政作了全面、集中的反映,是兵役题材的集大成之作。同时,该剧较早地克服了抗战文学初期作品的公式化、概念化缺陷,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地方色彩,现实性与艺术性兼具,在抗战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7.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名著的第二部。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起意于1870年,他妻子在这一年2月24日的日记中保留着这样的记载:“昨天晚上他告诉我。他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女的典型。他说,他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这无疑是这部作品的题材的胎胚。可是,直到1873年3月他才动笔。他妻子在这一年3月19日给妹妹的信中报导说,他“昨天……开始写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情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郭沫若迎来了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为了救亡图存,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性.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成了观念的传声筒,比较单薄和概念化.但与此同时,充溢的政治激情也使得其作品具有诗剧的特征和感染力.当政治和艺术两种身份不能协调时,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便出现裂痕;而当两者得到重合的时候,作品也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特色,是作家长期的艺术追求的结晶。它标志着属于作家自己的鲜明的、独特的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往往从作品的题材选择,主题提炼,形象塑造,结构安排,艺术语言的运用方面表现出来。鲜明独特的风格,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比较他们的风格,有助于散文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一、题材选择与主题提炼散文创作是一种最自由的文学形式,在题材选择上。“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  相似文献   

20.
焦循曲论充分肯定了戏剧创作中的虚构手法,并以“谬悠”称之.“谬悠”之说,形成于长期以来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焦循将“谬悠”说运用于历史剧点评,认为历史剧和史实之间存在相互印证之关系,剧作家的合理虚构甚至比史官记录更符合历史真实.此外,“谬悠”手法在塑造戏剧人物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谬悠”之说对于戏剧艺术尤其是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剧的创作构思、结构安排和人物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