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武泉华 《山西科技》2007,(5):105-106
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也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理性选择理论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理性并非是完全理性;社会行为并非都是理性行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并非总是一致,团体行动并非一定遵守理性原则。同时理性选择理论对中国社会行为的解释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理性选择理论要正确面对挑战,不断反思修正并使其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选择理论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理性并非是完全理性;社会行为并非都是理性行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并非总是一致,团体行动并非一定遵守理性原则。同时理性选择理论对中国社会行为的解释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理性选择理论要正确面对挑战,不断反思修正并使其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广泛开展,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呼声高涨。公众对政府的工作绩效最有发言权,并且对政府的行为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然而由于长期缺乏参与绩效评估的实践,公众参与存在参与意识淡漠、参与的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缺失、参与形式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公民评估政府绩效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必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性向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作为对政府环境行政权的一种限制,在提高政府环境行政效率、规制政府环境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公众参与的基本内涵为逻辑起点,对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价值理性进行了剖析,以期引起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具有社会理性和制度理性.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生成是学生个体理性选择的产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偏差行为有三类表现形式,呈现出边界的模糊性、模仿性与易变性、二元性及其寻求朋辈与朋辈文化认同、网络偏差行为的相互渗透等四个特征.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干预应坚持传统教育范式与建构范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固有权能,发挥支持网络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唐玲萍 《科技资讯》2014,(28):199-200
禄充风景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早期阶段,社区居民在个体理性之下的选择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导致了环境、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问题。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中期阶段又遇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在统一过程中的碰撞与矛盾。该文借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理论,对禄充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选择进行分析,并重点解读禄充笔架山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集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文章将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北京市居民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认知度,包括对环评公众参与的了解程度、参与积极性、理性情况和最关切问题等方面。对1043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北京市居民对环评公众参与的认知度相对较高,超过半数居民对环评公众参与有所了解,参与积极性较高,能够理性看待环评结论,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两个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制度的具体建议,以期切实提升环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公众参与下交通基础设施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项目风险分担再谈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如何规避企业再谈判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结果表明:当企业采取非机会主义行为策略所获得的收益小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策略所获得的收益时,公众参与能促使企业采取非机会主义行为策略;在公众参与概率较低的情况下,规避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高政府对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同的公众监督水平对政府处罚力度的要求不一样,在公众监督意愿较低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加大对企业的惩罚力度才能迫使企业转变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员工知识共享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导致缺乏共享意愿的问题,应用行为博弈中的序贯互惠博弈模型,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员工知识共享意愿激励机制的概念模型.指出员工知识共享意愿激励机制应当以增强员工个人互惠倾向为核心,以培育知识共享文化和强化员工信任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薪酬制度、培训和组织设计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已有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行为模型欠缺考虑居住环境对出行选择的影响,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决定出行行为意向的理论框架上加入居住环境,构建涵盖5个潜变量、22个测量变量的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行为模型。以重庆市居民出行数据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居住环境、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居住环境对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各维度的总影响效应呈现出居住环境(0.842)>行为态度(0.832)>知觉行为控制(0.716)>主观规范(0.649)的递减趋势,但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影响最大为0.832。  相似文献   

12.
为改进传统出行生成预测以单个出行为分析单元、难以反映个体出行行为的不足,建立了基于活动模式的工作者出行生成预测模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项logit方法研究了1617个有效样本的居民个体属性、家庭属性、区位属性、出行属性、活动属性所引起的活动和出行生成模式的差异.通过建立包含显著变量的6种典型活动模式效用函数,获得个体选择概率.按概率集计法分析各交通小区各类活动模式总量,结合活动模式中包含的出行链平均长度,进行工作者出行生成量预测.基于活动模式的工作者出行生成预测模型有助于以出行链整体为单元考察多次出行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出行生成模型与行为模型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有别于以往关于图状路径信息板(GRIP)影响的行为建模研究,运用混合选择模型研究了GRIP对驾驶员路径选择的影响。模型中通过恰当地构造"驾驶经验"和"GRIP信任度"两大潜变量,精细地刻画GRIP的影响机理。以上海实地存在的GRIP为研究对象,利用驾驶员行为调查数据,定量分析GRIP传递的事故和拥挤程度信息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GRIP信息会显著影响路径选择,驾驶经验和GRIP信任度与提前驶离快速路的概率分别呈负向和正向关系,且驾驶经验的影响因个体属性而异。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选取影响成都市交通拥挤收费公众意愿的若干因素,对各因素设定变量,建立了公众对拥挤收费选择行为的模型。然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了对应各因素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对设定的各因素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得出拥挤收费收入的分配是影响成都市交通拥挤收费公众意愿的最关键因素这一结论。对拥挤收费收入的分配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交通拥挤收费获得的收入应该完全返回到城市交通系统,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这也体现了拥挤收费的社会公平性。最后,对拥挤收费与公众出行行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拥挤收费能较好地缓解交通拥堵,理应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述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公众参与有效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秦岭川金丝猴个体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个体行为下了定义,利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个体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并与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作比较,从行为上说明了秦岭金丝猴如何适应秦岭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7.
考虑出行环境不确定性和出行者有限理性的特点,应用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分析出行决策行为,引入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作为变量,建立改进的出行决策模型。将出行方式划分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两类,引入政府参与管理因素,探讨不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干预下出行者的决策行为,通过算例分析了不同政策标准对出行决策行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同时引进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政策,拥堵收费超过22元时,出行者的决策结果发生改变。合理设置拥堵收费和票价折扣标准可以促进更多出行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汽油价格上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对城市居民出行者进行调查,获取不同情境下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将出行者划分为有车出行者和未来五年内有购车意愿的无车出行者,采用混合Logit模型构建两种群体在汽油价格上调影响下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汽油价格增长率对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存在显著性影响;对于有车出行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上涨对高收入出行者改变小汽车出行影响较小,收入与选择小汽车出行概率呈正相关;年龄、收入、出行时间与出行距离对无车出行者未来选择小汽车出行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汽油价格调整和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各种手持无线设备及传感器的普及,大量的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的轨迹数据在不间断地产生.这些不同来源的轨迹数据记录了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活动,从微观和宏观揭示出个人和团体的活动规律,对研究人群行为及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公共安全管理为主要目标,分4个方面调研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分别给出了笔者的研究进展.使用了2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第1类是智能手机的时间、空间轨迹数据;第2类是城市公共交通卡的换乘数据.第1类是从“点”上分析挖掘个体或者群体的活动规律,而第2类数据则是从“线”上发现人群的聚散规律.基于第1类数据,针对“个体的发现”介绍了相关工作;对于第2类数据,分别从短时和突发2个方面,发现具有潜在危害性的事件,从而向有关部门提供预测和预警,防范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公共安全事件.比较了各类模型包括经典的时序数学模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和SARIMA(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模型SVR(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NN(neural networks)、和LSTM(long short-term memorg),发现笔者的模型在短时客流预测方面可以最多提高27.78%,突发客流预测精度可以最高提高到14.68倍.  相似文献   

20.
在对比发达国家、地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措施,即明确界定公众参与主体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调整建设项目的公众介入时间,增加公众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强化公众环保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