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菊梅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59-160,163
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本文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做了对比分析,具体探讨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各自的内涵、特点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确立的基本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罗慧 《新余高专学报》2006,11(6):115-116
语文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作用,让研究性学习渗透语文学科课程。一是要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当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二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做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三是搞好课内外链接,担任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特点,它将思维、实践、过程与创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俊兴 《海峡科学》2007,(9):99-99,103
语文的民主化教学,指学生有参与语文教学或对语文教学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其核心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相对其他各学科来说,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从学习语文学科看,语言习得有其自身的规律,学生学习语文也有其认识上的规律。课程专家也一致认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过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刘玉霞 《科技信息》2011,(12):281-281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地运用了"接受性学习",几乎是"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导致研究性式学习失去了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与补充,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并能广泛地迁移到一切生活和学习领域之中去,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品质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出了几个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就要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并对研究性语文教学加以深入理解、认真领会。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开展起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强调活动过程、目标内容、问题解决的开放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实践性,凸显学习的生成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就要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并对研究性语文教学加以深入理解、认真领会.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推广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正好迎合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过程性和全员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就要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并对研究性语文教学加以深入理解、认真领会。  相似文献   

11.
曾小东 《科技信息》2011,(3):310-310,357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体会,"学生实践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真诚的倾听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这种新型的平等关系为课堂注入了生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陈文建 《科技资讯》2005,(24):89-90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项目,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以一门适合开展研究的课程为学习内容,以教师的指导性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为前提,以设立项目、开展项目研究进而学习知识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把研究作为学习的途径,把项目当作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自实践来获取知识,旨在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潜能,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新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性学习虽不乏成功的范例,可还是形式的东西多,实质进展并不如人意。我们若冷静下来透视这股“研究热”,就可发现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应着力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拓展学生的探索时空,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仝瑞钦 《科技信息》2009,(18):135-135
对于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方式,关注的是信息处理、知识的协调运用、合作竞争和相互融和的社会理念。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计算机网络应用是目前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本文阐述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五个方面的作用,即网络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导师资源;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的信息资源;网络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学生与导师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平台;网络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尤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成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0引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广泛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专业领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目的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机械模仿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学习课程多、时间紧,研究性学习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先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高师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实施中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分析高师地理研究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阐释地理课题研究、地理综合课程、地理学科研究、地理实践研究等若干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提出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创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肖义 《科技信息》2009,(31):I0238-I0238
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1.创设研究性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9.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针对性就在于改变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偏重传授式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以及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有重大意义,推动和加快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促进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课改中成长,有必要将由学校选定的部分教师承担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的教改活动扩展到各学科的教师身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各学科的教学之中,这不仅必要,也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0.
知识教学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传授性知识教学方式,另一类是研究性知识教学方式。前者是以学生接受和记忆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方式,而后者则是以学生探索、发现和共享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成人知识教学要走研究性知识教学之路,要突出成人的职业特征,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