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清末开展法律教育的过程中,留日法政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扮演了一重要角色。他们参与了清末法政学堂的筹办,成为法政学堂重要的师资力量,成为法政教材的订编译者,对促进清末法律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清末山东创办的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具有深刻的创办原因,良好的办学情况,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又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清末各省仿照《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来建立本省的法政学堂,以满足本省对法政人才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对学制进行相应的改变,使法政人才的培养混乱,对当时法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清末山东创办的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具有深刻的创办原因,良好的办学情况,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又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对清末学堂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隐形教育的悖反、传统"中学"的式微都导致了清廷思政教育可耻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新式学堂新办及学制改革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变化。清末民初时期,吉林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以新式学堂为代表的新式教育体制已经确立,但传统教育并未立刻退出历史舞台.学堂与私塾并存成为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吉林地区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的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抡才教育,新式学堂则为培才教育。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官绅合办是兴办新式学堂所常用的模式。这一模式在几位朝廷大员讨论兴办学堂及改废科举的奏折中逐渐形成,内涵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于政府所颁布的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清政府采用这一模式有两个原因:一是基于国家财力不足的考虑,二是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学堂乐歌,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在学堂乐歌产生的初期,中国很缺乏现在作曲人才,学堂乐歌很大程度上都是用外国的曲调直接填词,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相似文献   

9.
麻辣学堂     
~~麻辣学堂  相似文献   

10.
麻辣学堂     
~~麻辣学堂  相似文献   

11.
清末改废科举兴办学堂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转型。经费不足一开始就成为各地兴学的一大困扰。文章通过对科举废除后,科场经费在中央与地方,地方省府厅州县之间的分配,探讨兴学陷入经费困境的原因。除了中古的生产不足于应付现代的教育外,清代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科举制度下国家重视人才的选拔而对育才投入不足的传统等等,都使得清末兴学的筹款困境重重。  相似文献   

12.
石陶钧曾说自己是湖南时务学堂学生,但其说疑点颇多。据考证,石陶钧虽然在时务学堂学习过,但并未取得时务学堂的正式学籍,因此不是时务学堂的正式学生。  相似文献   

13.
陈燕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46-48
学堂乐歌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产物,具有区别于其他体裁歌曲的鲜明特点。它题材非常广泛,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不同于其他歌曲之处。立足于学堂乐歌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及文化动因,对如何更好地表现学堂乐歌声乐作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于1893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众所周知,学堂创办最重要的是有资金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自强学堂创办经费的筹措几经坎坷,历时近三年才勉强办学。本文拟对自强学堂创办经费来源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考证,廓清了晚清陕西农业学堂和实业学堂的基本历史脉络及与中等农林学堂、西北大学农科分校、东北大学工学院、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和今西北大学的地缘关系。结论认为:晚清陕西农业学堂奠定了西北大学近百年的固定校址;晚清陕西高等教育的萌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应作为人文资源予以开发。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学堂中建设高职数学精品课程是为了充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且通过建设精品课程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网络学堂特点、运行方式与构成要素、作用几个方面阐述网络学堂相关内容,并结合精品课程概念、作用及意义等,简要分析高职数学网络学堂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等实现网络学堂中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学堂乐歌的创作模式开创了学堂乐歌时代的辉煌,在不断的借鉴与学习过程中,日本的音乐促进了中国社会音乐化运动的开展,使音乐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加快了中国人才的培养,使美的素养成为人才重要的品质之一。特别是学习和借鉴日本学校歌曲创作模式使得学堂乐歌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兴办学堂,各地都办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学堂.六安州城(今六安市)什么时候开始办学堂?开始办的是什么学堂?这段史事虽然只有几十年时间,却众说纷耘,莫衷一是,大体有三种说法.一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刘希平等创办.“1900年刘希平与江朴斋等倡议创办‘六安中学堂’,六安之有学校于此始.”(《安徽文史资料》第四辑,穆孝天《刘希平先生的战斗历程》.以下简称“穆文”).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期间,袁世凯在教育改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积极主动地推广新式学堂,废除旧的科举制度,规划学堂管理,兴办留学,培养科技人才。这些举措不仅对袁世凯本人地位的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清末教育改革、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甚至整个清末新政的走向也影响不小。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式学堂的兴办,急需大量的新式教师,师范教育随之产生。重庆建立了师范学堂,并在辖境各地设置了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机构,按照清末"新学制"的要求实施教育管理、安排课程和教学计划,并对中小学堂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和考核。清末重庆的师范学堂为新式教育培养了所需的合格教师,推动了当地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进程,并对当代重庆的教师教育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