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广东省1990-2009年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费雪指数方法对广东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探讨产业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等因素对广东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和作用。为了进一步剖析各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产业能源效率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1997~2010年间合肥经济圈能源消费等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模型,揭示合肥经济圈内各市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14年间,经济圈能源消费平均每年增长15.35%,其中合肥经济圈碳排放总量呈现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巢湖市>桐城市,各市碳排放均呈增加趋势,区域差异显著。(2)经济圈各产业能源消费量以工业占比例最大,各年份均超过89.88%,增长最快。(3)随着产业结构多元化演化程度增加(由21.6增为43.2),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大。(4)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均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圈碳减排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实中很难及时监督和考核各省份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情况的问题。利用我国能源消耗量的数据,建立综合评价、回归分析和模糊聚类的数学模型,得出了适当的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各省自身的资源禀赋,结合周围省份的能源优势,统一调度,合理分配并使用能源,同时提出了各省能源分配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关联分析,得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生活用能与能源消费的关联度,从而根据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加入WTO后,国外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对今后几年能源消费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能源节约视角下辽宁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和能源节约进行了分解计算,给出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对能源节约的影响效果和贡献率.虽然计算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节约起到主要作用,但由于产业结构与能源节约的密切关系,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讨论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节约的推动作用,并发现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的产值比重与能源节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通过对回归结果的进一步研究找出上述各产业推动能源节约的临界产值比重,其中工业和交通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推动了省内能源节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调整对河南省节能降耗的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省产业结构及各产业能源消耗量有关数据,计算和分析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对单位GDP能耗的贡献度.结果发现产业结构调整不但没有使单位GDP能耗水平下降,反而造成了上升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河南省的结构节能.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分析总结能源消费与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论基础上,分析广东省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广东省经济结构、能源消费变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其变动的趋势及特点;定量研究广东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的关系,建立基于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广东省能源消费优化模型。从经济结构优化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广东省能源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低碳经济时代,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其产业结构变化,估算了2005年以来的耗能情况和三次产业碳排放量.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与其产业能源消费模式和产业碳排放量模式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即改善产业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行政铁腕,优化工业结构;开展低碳试点,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大气污染严重,能源短缺,水资源匮乏,冰川融化,地球已不能承受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这种背景下,能源消费和环境改善成为了各地区发展的焦点。论文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为辅助研究对象, 通过运用聚类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可比较的多个对象进行能源消费类型、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得出辽宁省能源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辽宁省相似的省份,提出促进辽宁能源消费情况的可持续、稳定性发展的对策:提高煤炭储备量和管理效率,第一产业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第二产业增强能源的利用率,第三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业经济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广东省为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1990—2011年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现状与特征;用LMDI分解技术,将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4种因素;定量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导促进因素,人口规模效应为次主导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导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是次主导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针对能源消耗总量,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从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倾向和能源消费总量三个角度分析我国三大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特征。首先对选取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借助Eviews软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对能源消费量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能源消耗量与产业结构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能源耗费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1985年到2008年生产性能源消费量的变动进行分解。生产性能源消费指排除生活能源消费的用于各行业生产所投入的能源消费。能源消费量的变动分解为三种效应:由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效率效应。创新之处在于应用因素分解模型进行能源消费量变动的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24年来,实际GDP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是使得能源消费不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效率效应的作用与经济规模效应相反,对于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起到了较大并且积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96~2012年天津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进行分析,发现减少天津市CO2排放对其低碳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计算天津市CO2排放量,运用LMDI法分解影响CO2排放的因素,探索了天津市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结果表明,天津市能源消费量保持上升形势,且终端消费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耗量的增多必然会导致天津市CO2排放的迅速增多,其中,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耗产生的CO2中贡献最大,决定了全市CO2排放增长的形势.人均GDP和能源强度效应的累积贡献量相对较大,而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累计贡献量相对较小,且拉动和减缓作用交替出现.优化天津市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着能源消耗,笔者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现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建议,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终端能源消费视角,在全面测算2005—2020年中部六省生产和生活部门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LMDI方法将两部门碳排放因素分解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和人口规模、能源结构、人均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再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部门中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能源强度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碳排放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对第一产业碳排放起主要抑制作用。生活部门中人均能耗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起主要的推动作用,碳排放系数对生产和生活两部门碳排放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果;(2)研究期间六省脱钩状态总体上得到了优化,当前除山西省外,其余各省已实现弱脱钩,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更是达到了强脱钩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创新科技》2018,(10):4-9
以两个时段上中部老工业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估计方法,对中部老工业城市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转移产生的环境和能源效应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老工业城市环境产生了正面效应,减小了老工业城市单位GDP的污染排放强度。(2)承接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对老工业城市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产生了正面效应,减小了老工业城市单位GDP的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等环境污染排放强度,而对老工业城市工业烟(粉)尘的排放缺乏显著影响。(3)中部老工业城市"倒U型"能源库兹涅茨曲线在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量两个层面上存在。(4)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老工业城市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起到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老工业城市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缺乏显著影响。(5)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对老工业城市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均起到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简要解释了研究的相关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山东省能源消费的影响。其中,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山东省能源消费、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则动态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冲击效果和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尺度投入产出法,核算了广东省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水-能源资源要素强度,在此基础上,量化了广东省与中国其他地理区域间的资源流通情况,分析了广东省各部门的资源最终使用情况,以期精确量化资源利用效率,发掘资源节约的重点关注部门.结果表明:农业的水资源强度(619.25 m3·(万元)?1)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能源强度(120.64 GJ·(万元)?1)显著高于其他部门,部门平均用水效率和能耗效率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与能源的相互利用效率高于中国及世界平均水平.区域贸易中,由中国其他地区净流入广东省的水资源量为81.45亿m3,占广东省直接用水总量的1/4;净流入能源量为5.53×109 GJ,占直接能源消耗量的66%,地区发达的经济和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形成较强的集聚效应.建筑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部门具备较大的水与能源最终使用量,是广东省水与能源节约及其双向资源调控中的重点关注部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的关系,以安徽省2005-2010年数据为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三者进行动态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是导致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能源利用效率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值.因此,要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必须率先从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和调整产业升级开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脱钩理论分析1995—2010年辽宁省各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动态关系.为探究各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机理,基于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对辽宁省三次产业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能源消耗量增长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效率因素.第一产业主要是结构因素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第二产业效率因素对能源强度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第三产业效率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为实现经济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各产业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