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重、应激病人合理的营养支持模式,方法:对26例普外科危重、大手术病人进行全肠外-部分肠外、部分肠内-全肠内序贯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前后营养状态有明显改善,营养支持平均时间16.3d,其中全肠外营养(TPN)7.2d;肠内、有肠外营养(PN、EN)4.6d;全肠内营养(TEN)4.5d。并发症;置管并发症1例、代谢并发症2例、严重腹泻11例。结论: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模式是危重病人较合理的实用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剂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前准备的疗效,并与传统方法对比。方法:按入组条件将40例结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EN组)20例,传统方法组(对照组)20例。EN组用免疫营养剂作术前肠道准备,不用禁食、灌肠及服用抗生素;传统方法组采用禁食、机械灌肠和口服抗生素。比较两组免疫、营养指标(血清IgG、IgM、IgA和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肠道清洁度,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手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漏、切口感染和腹腔内感染)。结果:肠道清洁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EN组为(28 4±5 8)h,对照组为(59 3±7 5)h,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 0001);EN组肠道准备前与术后各免疫、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术后各免疫、营养指标较肠道准备前有显著下降(P<0 01),两组免疫、营养指标肠道准备前与术后差异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采用肠内免疫营养剂作结直肠癌手术前准备可改善病人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保证肠道良好的清洁度,并能加快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周静 《甘肃科技》2016,(15):119-120
评价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围手术期的治疗价值。总结PD患者48例,围手术期早期应用预置式肠内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传统术后肠内外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营养状况、免疫学指标(CD4、CD8、TNF-α、内毒素),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术后各种不适发生率等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降低术后患者TNF-α和内毒素(P0.05),及术后各种不适的发生、减少住院费用。PD围手术期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调整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评价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围手术期的治疗价值。总结PD患者48例,围手术期早期应用预置式肠内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传统术后肠内外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营养状况、免疫学指标(CD4、CD8、TNF-α、内毒素),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术后各种不适发生率等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的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TNF-α和内毒素(P0.05),明显降低术后各种不适的发生、减少住院费用。PD围手术期早期预置式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调整免疫功能、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是围手术期安全、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胃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术前术后肠内营养组(观察组);术后肠内营养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从术后24 h起自营养管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肠内营养剂.观察组于术前7 d起口服能全力(纽迪西亚公司)500 mL/d至术前1 d.术前、术后第1,8天抽取静脉血,检测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免疫功能的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术后第1,8天的CIM/CD8比值Igc水平显著增加;术后第8天的前蛋白浓度显著增加.结论 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术前术后)使用肠内营养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乳腺纤维瘤患者经不同术式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选取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经乳晕切口手术,B组给予传统手术方法,对其术后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哺乳率明显优于前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的手术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P0.01).A组患者乳晕感觉正常,双侧乳房基本对称,手术瘢痕可接受程度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瘢痕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或瘀斑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美容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减少切口瘢痕,使乳房外形美观,还可降低并发症、复发率,安全性较高,患者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案例分析,为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瘘患者营养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例20岁男性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瘘患者,目标热量按每天每kg体重30 kcal给予,采用肠外肠内营养联合治疗的方式,首先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予“全合一”肠外营养治疗,初步给液量:2 500 ml,热量:1 800 kcal.患者出现巩膜轻度黄染,肝功能检查提示:有肝细胞损害.在临床保肝降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临床额外补充的液体量调整肠外营养液配方,总液体量:2 255~2405 ml,热量:1 584~1 630 kcal.术后14d在内镜下置入双腔管(空肠营养管及胃管),即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主要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为百普素、能全素、能全力,根据胃肠道反应及胸腔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调整肠内营养液的用量及剂型.待胸腔引流液减少为10 ml时,拔出引流管,肠内营养液调整至小口呷饮,吞咽无不适,拔出营养管,进食半流质饮食直至普食.结果:患者经过45 d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食管瘘瘘口闭合,体重无明显减轻,各项生化指标正常.结论:发生食管胸膜瘘后应尽早开展肠内肠外营养联合治疗.全肠外营养使用时应根据其成分和特殊营养素的摄人按患者的需求和代谢能力进行计算,对于危重患者热量应适当减少.肠内营养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病情,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液体量、热量,最终达到治疗量,帮助患者病情痊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例危重病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结果病人的肝肾功能肠外营养后与营养前相比有意义(P<0.05及P<0.01).病人状况根据KPS评分有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则改善不明显.结论肠外营养对危重病人病情及肝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观察肠外瘘患入院初期营养支持对人体组成的改善作用。30例肠外瘘患分成两组各15例,分别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TPN)或全肠内营养支持(TEN),观察10d前后患人体组成、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所有患的人体体质指数(BMI)与体细胞群(BCM)均有显改善,而且TEN组患BCM增加幅度更明显,两组患总体水(TBW)与细胞内水(ICW)均增加,尤其是ICW差异显,而细胞外水(ECW)没有明显变化。TEN组患的血清前白蛋白有显改善,而两组患的血清IGF—1均有显上升,TEN组患IGF—1增加幅度更明显;IGF—1的变化与FFM、BCM、ICW、TBW的改善显相关,营养支持治疗显改善肠外瘘患入院初期的体细胞群,迅速增加细胞内水量,纠正细胞内外水的异常分布,而且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比肠外营养支持更明显地促进肠外瘘患人体组成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例危重病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同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结果病人的肝肾功能肠外营养后与营养前相比有意义(P<0.05及P<0.01).病人状况根据KPS评分有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则改善不明显.结论肠外营养对危重病人病情及肝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24 h内)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25例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无任何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平均住院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患者术后恢复快,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放置鼻空肠管在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时解决肠内营养问题,防止食物返流、误吸,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减轻腐蚀性毒物中毒所致食道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各种危重病人进行手法盲插留置螺旋型鼻空肠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通过手法盲插留置螺旋型鼻空肠管,成功率较高,对病人损伤小。结论:通过留置鼻空肠管对各种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是临床具有实用性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选用近交系BALB/c小鼠,按每只母鼠哺乳出生后小鼠数量的多少分成营养过剩、营养均衡和营养不良3组,研究哺乳期营养状况对小鼠性发育启动时间的影响,以阴门开启和阴茎包皮分离分别作为雌鼠和雄鼠性发育启动的指标。雌小鼠性发育启动年龄:营养过剩组<营养均衡组<营养不良组(P<0.002),但是,3组小鼠性发育启动时的体重没有明显差异。雄小鼠性发育年龄:营养过剩组<营养均衡组<营养不良组(P<0.01);而发育时体重:营养过剩组>营养均衡组>营养不良组(P<0.01)。哺乳期营养状况对小鼠性发育启动时间有重要影响,但影响方式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晋中学院学生膳食营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学校应对学生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营养观念,增设小食堂以提高饭菜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5.
章月安 《科技信息》2008,(7):296-296
本文总结并分析空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对我院两年多来6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人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总结,结果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术后病人恢复快,肠道功能恢复早,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分析认为空肠营养管在食管贵门癌手术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对淄博地区奶牛营养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秸杆型日粮饲喂的奶牛可能存在矿物质缺乏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测定了日粮中钙、磷、铜、锰、铁、锌和奶牛血液中铜、锰、铁、锌元素的浓度,用以评价秸杆型日粮奶牛矿物质营养水平。对测定结果分析表明:①秸杆型奶牛日粮存在矿物质营养不平衡问题,猛、锌元素不足,铁元素过剩。②秸杆型奶牛日粮矿物质营养具有互补作用。③评价秸杆型日粮矿物质营养水平的分析化学手段有待于改进。  相似文献   

17.
对三峡大学的部分学生的营养状况、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营养不良程度较轻,其饮食的月消费水平大都在200~400元之间,但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同时存在一些不良的饮食行为,因此,学校应强化营养知识教育,在加强后勤管理与改革的同时,把提高学生食堂供餐的营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相似文献   

18.
大众与运动员营养的计算程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在膳食营养方面繁杂的计算问题,作以Windows98为平台,以Visua1 Basic为开发语言,开发了“大众与运动员营养的计算程序”,并在本系统中采用了线性规划法和目标规划法,能够对膳食方案进行科学的优化。该系统无论是应用于教学过程还是营养实践中,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理某高校医学生膳食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理某高校医学生的膳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理某高校600名医学生,利用膳食调查表对其过去24h的膳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校大学生全天膳食摄入基本合理,能量摄入已达推荐摄入量的90%以上,其中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为主,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摄入量偏低,一日三餐能量来源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早餐和晚餐能量分布过低.结论:建议大学生应适当调整膳食结构,注意补充动物性食物、植物性脂肪和多食水果蔬菜,增加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量,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提高营养水平,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儿童营养是儿童生存、生长发育的基石和全人群健康的基础。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整个人群营养状况最敏感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关系到儿童近远期生长发育、生存能力,还会增加其成年期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加大个人和社会的疾病负担,对家庭和国家经济产生深远影响。5岁以前是极为重要的营养干预窗口期,营养干预可改善儿童生存和发展能力,预防慢性疾病,促进健康成长。概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足大幅下降、微量营养素缺乏显著降低,但超重肥胖快速增加的变迁特征;总结儿童营养改善工作成效显著,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中高收入国家,提前实现了联合国营养相关的多个千年发展目标;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问题凸显、儿童营养不良的城乡差异依然明显和6月龄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状况欠佳等问题突出;并从完善和落实儿童营养改善法规政策、推进营养教育与信息传播、提升儿童营养服务、加强妇幼营养监测提出工作方向和重点,以期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儿童营养状况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借鉴,推动全人群营养与健康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