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1-茚酮出发,通过简洁的路线合成了15个结构新颖的二氢化茚-咪唑衍生物,并对合成的新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的筛选.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15、16和18具有较好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5对白血病(HL-60)、肝癌(SMMC-7721)及肺癌(A-549)的细胞毒活性甚至优于阳性药物DDP;化合物7、10、14、15、16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tbilis)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化合物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对白云鄂博稀土矿来源放线菌Actinorectispora metalli KC 198~T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并测定其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将放线菌A. metalli KC 198~Ti进行土豆液体培养基(PDB)发酵,然后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发酵产物;萃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RP-18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生代谢产物;单体化学成分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与质谱表征,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确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单体化合物采用DPPH的方法测试其抗氧化活性.从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分共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学成分,依次确定为(1) 1,4-dimethoxy-2-hydroxynaphthalene-2-O-β-D-glucopyranoside、(2) 4-hydroxy-tetralone、(3)环(L-色氨酸-L-脯氨酸)、(4)尿嘧啶、(5)胸腺嘧啶、(6) β-adenosine、(7) 3-(2,3-dihydroxypropyl) indole.对分离的结构进行抗氧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以上单体化合物在50μmol/L的浓度下,均未显示出较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为...  相似文献   

3.
 一株分自阳江原生态红树植物老鼠簕根部土壤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train V65在高氏Ⅰ号培养基中可产生丰富的红色素。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LH-20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其菌体和培养液的提取物进行分离,初步得到2个红色素和1个酰胺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及质谱技术鉴定,分别为:Undecylprodigiosin(Ⅰ) Metacycloprodigiosin(Ⅱ)和SW-B(Ⅲ)((2E,4E)-2,4,6-trimethyldeca-2,4-dienamide)。这是首次关于阳江原生态红树林海洋放线菌Streptomyces. strain V65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冠突散囊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及细胞毒活性,采用硅胶柱、凝胶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各种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4种肿瘤细胞A549、MCF-7、Bel-7402、Colo205为供试细胞株,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研究。从冠突散囊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固体混合发酵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其中4个吲哚二酮哌嗪生物碱为echinulin(1)、cristatumin F(2)、neoechinulin A(3)、preechinulin(4),2个聚酮类化合物为flvoglaucin(5)、tetrahydroauroglaucine(6),1个nonadride类化合物为epiheveadride(7)。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3、5和7对肝癌Bel-7402细胞毒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为了鉴定鸢尾(Iris tectorum)内生真菌YW1菌株并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通过菌株形态和其rDNA的ITS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运用薄层色谱、凝胶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方法从其代谢产物分离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为白僵菌素(1),4-氧代-乙酰丙酸(2),N-(4-氧代戊基)-乙酰胺(3),5-丁基-2-吡啶羧酸(4),5-丁烯-2-吡啶羧酸(5).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化合物1、4、5对HepG2和Hep3B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在65.3~120.5 μg/mL.  相似文献   

6.
对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Johnst.)乙醇粗提物(AEC)和不同极性提取物进行抗耐药金黄色葡菌活性测试,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其95%乙醇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紫草乙醇提取物及石油醚提取物对多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在4~8μg/mL和8~16μg/mL之间,乙酸乙酯提取物不具有抑菌活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分析紫草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其中有4个萘醌类化合物(共计27.69%),脂肪烃和脂肪酸类物质(共计67.62%).  相似文献   

7.
从脂肪族和芳香族的伯胺出发,利用催化量的铜盐灵活高效催化合成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内酰胺类螺环化合物.经~1H NMR,~(13)C NMR,X单晶衍射确定其结构,并对新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7a-13和7a-15具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生成抑制活性,对SW-480肿瘤细胞株的活性均优于顺铂,化合物7a-16对MCF-7和SW-480这2种肿瘤细胞株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约为顺铂的2.0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1,3,4-噻二唑、1,2,4-三唑为先导物,通过化学修饰合成了4种同时含有1,3,4-噻二唑、1,2,4-三唑、酰胺和硫醚片断的新型目标化合物,并利用1HNMR、IR进行了结构表征.抑菌测定表明:目标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均达84%以上,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高达90%以上,具有强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正相和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反相HPLC等方法从昆虫内生真菌Alternariasp.(Be-1)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4个混源萜类化合物,经NMR,MS及理化性质等方法,结构确定为Tricycloalternarene 2a(1),Tricycloalternarene 2b(2),Tricycloalternarene 3a(3),Tricycloalternarene F(4).测定了化合物1-4对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对三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柳珊瑚共生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多种常规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运用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对柳珊瑚共生细菌Bacillus subtili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和抗污损生物幼虫附着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得到7个环二肽类化合物,依次为环(S-脯氨酸-甘氨酸),环(S-脯氨酸-R-亮氨酸),环(4-羟基-脯氨酸...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纤细薯蓣皂苷母体结构,通过水解和酯化反应制备了11个纤细薯蓣皂苷衍生物,通过波谱学方法(NMR、MS)确证了其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Ⅰ、Ⅱ、Ⅴ、Ⅵ、Ⅸ、Ⅺ均为新化合物.采用改良MTT法对衍生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显示,纤细薯蓣皂苷衍生物对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人肝癌细胞HepG-2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一些化合物表现出优于纤细薯蓣皂苷元的抗肿瘤活性,其中的化合物Ⅸ、Ⅺ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趋势,尤其化合物Ⅸ,对2种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3.66 μg/mL和21.47 μg/mL;而且发现糖基部分糖的数量影响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来源于污泥的抗肿瘤活性真菌P. lanosum NT-121活性代谢产物研究为例, 探索污染环境中生物资源高值利用(即药源微生物新菌株资源开发)的新途径。采用活性跟踪分离的实验策略, 利用液液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从该活性菌株的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总浸膏中分离出3个化合物, 利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 槲皮素(2), terrein(3)。用MTT法测试化合物1, 2, 3抑制K562细胞的IC50 值分别为 45.8, 563.8和6.5 μg/ mL。这3个化合物虽为已知化合物, 但均为首次在P. lanosum中发现, 且化合物1和3对K562细胞有一定增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Sephadex LH-20柱层析从红树内生真菌BYY-1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到化合物B1.通过乙酰化、NMR、HR ESI-Q-TOF MS等技术鉴定了化合物B1的结构,确定其为首次从红树内生真菌中分离到的化合物.运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化合物B1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B1可显...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源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之一.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共培养产生各类天然产物的研究发展迅速.微生物共培养是一种通过模拟(微生物)栖息地/栖息环境以激活可能的沉默生物合成基因簇并进而诱导微生物产生新次生代谢物的有效方法.与菌株纯培养相比,共培养不仅增加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多样性,而且其生物活性及产量也得到了提高.文章就近5年来真菌与真菌、真菌与细菌、细菌与细菌等3种类型的微生物共培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简要介绍了用于分析共培养作用机制的多组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共培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及挑战.综述旨在为微生物共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烟台近岸的绿藻刺松藻来源的一株内生真菌长枝木霉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探索.通过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手段,以及超导核磁共振等波谱鉴定技术,从该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和菊芋-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继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包括5α,8α-环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麦角-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β-谷甾醇(3);5-羟基-3-甲基戊-2-烯酸(4)和角鲨烯(5).化合物4和5均为首次从木霉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细菌和真菌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添加HDACI,500μM恩提诺特的H.sp.CLG4.培养萃取物与对照的差异,硅胶柱层析、反相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添加表观遗传试剂的Hypomyces sp.CLG4.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表观遗传调控对分离自滇重楼菌寄生属菌株(Hypomyces sp.CLG4)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HPLC分析表明,恩替诺特可以诱导该菌株产生更为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6-hydroxymellein(1),6-demethylkigelin(2),(3R)-6-methoxymellein(3),(3R)-6,7-dimethoxymellein(4),pyrolin(5),terrein(6).可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表观遗传调控可以显著提高菌株Hypomyces sp.CLG4.产生次生代谢的能力,化合物1~3、5和6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廉价易得的1-萘酚、三氯化磷、N, N-二甲基甲酰胺、二乙胺、二异丙胺、二苄胺、吡咯烷胺、哌啶及吗啉等为原料,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经新的路线合成了7种新型富电子、多功能P-仲胺基亚磷酸-2-萘酚二酯配体。硅胶柱层析后获得了84%~90%的收率。产物为固体或液体化合物,测定了固体的熔点。并利用核磁共振谱(1H NMR、13C NMR及31P NMR)及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HRMS)对所得产物的结构及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其与所设计的目标化合物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海洋来源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的化学成分.人工海水发酵,发酵产物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后得浸膏,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等对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从海洋真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melithasterol B(1)、chrysophanol(2)、2’,3’-dihydrosorbicllin(3)、2-pyruvoybenzamide(4)、2-aceylquinazolin-4(3H)-one(5)、fenestins A(6)、cyclo(D-Pro-D-Leu)(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中分离得到,并报道了化合物4~7对5株癌细胞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重新研究南海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 386的次级代谢产物,运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从中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个神经酰胺类化合物 (1,2,3),3个环二肽类化合物 (4,5,6),2个甾醇类 (7,8)和1个结构新颖的生物碱化合物 (9)。其中化合物1个结构是通过乙酰化,水解等化学方法以及NMR、GC-MS等技术得以确定。化合物9的结构主要通过波谱方法得以确定的,尤其是2D NMR,最后有单晶X射线测定得以证实。  相似文献   

20.
对滇产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 Craib)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8个单体,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2-二十九烷酮(2-nonacosanone,1),1-二十九烷醇(nonacosan-1-ol,2),1-二十六烷醇(ceryl alcohol,3),三十二烷酸(lacceroic acid,4),三十烷酸(melissic acid,5),二十八烷酸(octacosanic acid,6),棕榈酸(palmitic acid,7),(2S,3S,4R,8E) -2-[(2R)-2-羟基二十三酰胺]-8-十八碳烯-1,3,4-三醇{(2S,3S,4R,8E)-2-[(2R)-2-hydroxytricosanoylamino]-8-octadecene-1,3,4-triol,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药理试验表明化合物7、8具有细胞毒活性,对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10.0、15.0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