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从樟巢螟自然死亡的虫尸体内分离得到1株具有较高毒力的致病菌LS-1,对其生防潜能进行评估。经过形态学特征、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LS-1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以浓度为3.38×10~8cfu/m L的该菌对樟巢螟幼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感染第3天和第5天,樟巢螟的死亡率分别为50%和71.67%,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7.36%和69.1%;以浓度为3.38×10~8cfu/m L、3.38×10~7cfu/m L、3.38×10~6cfu/m L、3.38×10~5cfu/m L 4个浓度梯度对二化螟幼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感染第4天,水稻二化螟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0.67%、86.67%、84%、82.67%,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51%、82.17%、78.57%、76.79%。结果说明该菌株对控制螟蛾类害虫具有较好的效果,研究为下一步开发螟蛾类绿色生物杀虫剂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查明淮南地区致病性刺蛾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关系,采取定点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淮南地区常见致病性刺蛾幼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该地区致病性刺蛾常见的有5种,即桑褐刺蛾(Setorapostornata)、丽绿刺蛾(Parasalepida)、黄刺蛾(Cnidocampaflauescens)、褐缘绿刺蛾(Parasaconsocia)和扁刺蛾(Thoseasinenois)。同时基本查明了上述刺蛾幼虫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季节动态、种群密度、生活习性、幼虫天敌和其致病物质等。结论为上述刺蛾幼虫均具致病性,刺蛾幼虫皮炎的发生与刺蛾幼虫的季节动态基本一致,刺蛾幼虫为刺蛾幼虫皮炎的病原虫。  相似文献   

3.
转Bt基因杨树(NL-80106)对杨小舟蛾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转Bt抗虫基因杨树(NL-80106)的大田移植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和自然条件下测定其对畅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d校正死亡率高达84.3%;其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动态,3个抗虫转基因杨树无性系FIN5、FB51和FB56对1龄幼虫12d的抗性由6月的56.9%~84.3%下降至7~8月的35.6%~45.1%,9月又回升至59.4%~80.8%;不同龄期幼虫对转基因杨树敏感性不同,1~3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为19.8%~25.4%,与对照存在显差异,而4~5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转Bt基因杨树对大部分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取食量、体重增长速率显低于对照,并导致幼虫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柳天蚕蛾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形态特征,组织病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1985年10月从昆明大观楼柳树上采集的柳天蚕蛾自然罹病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多粒包埋(ME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多角体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大小不等,直径约为2.013±0.138μm。多角体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除少数为单粒包埋外,多数以2~15个核衣壳包埋成束,病毒束直径约为271.43±121.43nm,经弱碱处理而游离的病毒核衣壳杆状,微弯曲,两端钝圆,大小为433.34±33.34×77.5nm。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Entomopoxvirus),A亚群(Subgroup A)一种。缩写AsMNPV。用2-2000PIB/ml AsMNPV感染柳天蚕蛾3龄单个幼虫,7天后死亡率为28.2~98.0%,LC_(50)为6.82PIB/ml。用9.6-9.6×10~7PIB/ml感3龄群体幼虫,7天后死亡率为29.52~100%,LC_(50)为7.0896×10~1PIB/ml。用9.6×10~7PIB/ml分别感染1~4龄幼虫,9天后备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7%、95%、90%和70%。生物测定结果表明AsMNPV对柳天蚕蛾幼虫有很高的致死率,其幼虫对AsMNPV的敏感性,随虫龄的增大而递减。  相似文献   

5.
从新鲜虫尸粗提的病毒,配成5×10~3—5×10~7多角体/ml五种不同浓度,每虫以0.1ml涂于豆叶上,感染2—3令幼虫,分组群养,6天统计结果,幼虫死亡率随病毒浓度增加而上升,5×10~5—5×10~7多角体/ml,可达81.7—92.9%。Lc_(50)为7.9×10~3多角体/ml,上、下置信限分别为9.88×10~4,6.38×10~2多角体/ml.LT_(50)5×10~6,5×10~7,5×10~5多角体/ml分别为3.7,4.1,4.5天.Lc_(50)与LT_(50)值说明NPV对银纹夜蛾具有高度侵染力,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令幼虫对NPV最敏感,死亡率在95.2%以上,2—3令次之,4令以上敏感性很差。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对中国绿刺蛾质型多角体病毒(Ps CPV)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四方形或不规则形,有强烈的折光性,大小为0.4~2.8微米。病毒粒子近球形,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8.2~55.3毫微米。这种病毒对中国绿刺蛾3~4龄幼虫的LC_(so)为1.21×10~5多角体/毫升,具有应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余志良 《科技资讯》2012,(16):219-219
介绍了4种危害红叶石楠的鳞翅目害虫,隐纹谷弄蝶、扁刺蛾、中国绿刺蛾和大丽菊螟的识别特征、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褐刺蛾CPV基因组RNA在1%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分离出9个片段,在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分离出10个片段,各片段的大小为0.34~2.55×10~6,总分子量为15.15×10~6,其PAGE图型与CPV属代表种家蚕(Bm)CPV RNA有较大差异。试验证明褐刺蛾CPV与家蚕CPV属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群体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温条件下 (2 8± 0 .5℃ ,12 h光照 )在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内群体饲养研究下 ,分月扇舟蛾 (Closteraanastomosis L.)的生物学特性 ,并与文献记录的自然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特性比较。结果表明 ,分月扇舟蛾成虫体长为♂ 10~ 13mm,♀ 12~ 15 mm,老熟幼虫体长 2 5~ 32 m m,均小于自然种群中的个体。幼虫每隔 2~ 3d蜕皮 1次 ,共蜕皮 4次 ,幼虫历期 11d,蛹期 4 d。蛹重平均为 14 8.4 m g。成虫羽化过程需 2 0~ 2 5 min,羽化历期 4~ 12 d。成虫羽化数小时后即可交尾 ,交尾时间长达 8~ 2 3h,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即可产卵 ,每雌产卵量为 2 30~ 5 30粒 ,平均 312粒。卵从第 6 d开始孵化 ,孵化率可达 90 %以上。世代周期为 2 2 d。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敌百虫对九孔鲍稚鲍和真猛水蚤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温度下 ,敌百虫对稚鲍的毒性作用不同 ,在水温 2 1~ 2 2℃下 ,2 4h、 4 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182mg/L、 4 6mg/L、10 6mg/L ,6 6mg/L ,安全浓度为 4 6mg/L ;水温 2 6~ 2 7℃ ,在相同时间内的半致死浓度分别降至 12 9mg/L、 11 1mg/L、 8 2 5mg/L和5 1mg/L ,安全浓度为 1 11mg/L ;敌百虫对真猛水蚤的毒性也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强 ,水温2 1~ 2 2℃ ,2 4h、 4 8h、 72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2 7× 10 - 1mg/L、 3 5× 10 - 2 mg/L、 2 0×10 - 2 mg/L ,安全浓度为 3 5× 10 - 2 mg/L ;当水温升至 2 6~ 2 7℃时 ,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8 3× 10 - 2mg/L、8 3× 10 - 3mg/L、3 6× 10 - 3mg/L ,安全浓度为 8 3× 10 - 4mg/L 敌百虫对稚鲍的亚急性作用结果是 :在 0 4~ 2 0mg/L下生活 2 0d ,稚鲍的壳长、体重、摄食及存活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本文对九孔鲍工厂化育苗中如何正确使用敌百虫防治底栖桡足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开发总花扁核木(青刺果)前景广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总花扁核木(青刺果)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1.1形态特征总花扁核木(PrinsepiautilisRoyle)又称扁核木、青刺果,为蔷薇科(ROSACE AE)扁核木属(PrinsepiaRoyle)的一种落叶灌木。它高达2-4m,地径2-10余cm,丛生,每丛基部萌生枝2-11枝,冠幅1m×1m-6m×6m。小枝无毛或被锈色毛。芽卵形,疏被毛。叶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6cm,宽1-3cm,无毛;叶柄长0.5-1cm,无毛,托叶钻形。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侧枝顶端,长2-8cm;长梗长0.5-1cm,无毛或被疏柔毛,或被锈色毛;萼片三角状卵形;花瓣白色,稀淡黄色,倒卵状圆形,雄蕊多数。果长椭圆形,暗紫色,长1-2c…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控制黄刺蛾( Cnidocampaflavescens Walker)的为害,用10%杀虫蒇、40%氧化乐果、4.5%高效氯氰菊酯、25%灭幼脲和1.8%阿维菌素等5种药剂的不同浓度对黄刺蛾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圃间防治试验,并对结果作方差分析。室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用的5种药剂和浓度对防治效果均有显著影响;林问防治以10%杀虫葳的4000倍液喷雾效果最佳,杀虫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1985年从四川珙县分离到的茶刺蛾病原物,经感染试验,组织病理研究,包涵体及病毒粒子超微结构研究,核酸类型鉴别等,定名该病原物为茶刺蛾颗粒体病毒.另对该病毒核酸作了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热变性试验,测得该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分子量为64.11×10~6d,93.87kb,Tm值为67.3℃,(G+C)含量为32.7%,包涵体蛋白的氨基酸组分中Asp、Glu和Arg含量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4.12%,His,Cys和Met含量很少。该病毒对茶刺蛾幼虫有很强的感染力,氨基酸在生物防治上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龙柏精油对土耳其扁谷盗的熏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柏精油对土耳其扁谷盗的卵、幼虫、成虫均有十分显著的熏蒸效果。当浓度分别为20.00 mg/L、10.00 mg/L、5.00 mg/L时,24 h熏蒸,卵的孵化率分别为6.25%、8.33%、16.48%,48 h熏蒸,卵的孵化率分别为2.29%、4.67%、10.67%。当龙柏精油浓度为20 mg/L、10 mg/L、5 mg/L、2.5 mg/L时,6 h的熏蒸,土耳其扁谷盗的死亡率分别为94.67%、85.29%、72.33%、54.62%,12h熏蒸死亡率分别为100%、100%、79.56%、59.45%,24 h熏蒸死亡率分别为100%、100%、88.77%、75.50%,36 h熏蒸死亡率分别为100%、100%、98.33%、83.33%。当龙柏精油浓度为20 mg/L、10 mg/L、5 mg/L时,分别经12 h、24 h熏蒸,成虫死亡率均达100%。同时土耳其扁谷盗蛹表现出对龙柏精油的熏蒸较强的抗性。当龙柏精油浓度为20 mg/L、10 mg/L、5 mg/L、2.5 mg/L时,24 h熏蒸,蛹未羽化率分别为7.33%、6.67%、3.33%、3.33%,48 h熏蒸未羽化率分别为9.33%、7.67%、3.33%,3.33%。试验结果表明龙柏精油可以作为熏蒸剂来防治土耳其扁谷盗等仓库害虫。  相似文献   

15.
针对熊果酸母核,经过甲基化修饰,再连接半乳糖、岩藻糖片段,合成了2个熊果酸糖苷衍生物(3、4),其中一个为新合成化合物(3),经~1H NMR、~(13)C NMR、MS表征结构。并采用MTT法,测定2种化合物对于人非小细胞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抑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3除最低浓度1×10~(-6) mmol/L对A549没有抑制率外,其余浓度(1×10~(-3)mmol/L、1×10~(-4) mmol/L、1×10~(-5) mmol/L)均对肺癌细胞存在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化合物4各浓度对A549均存在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现正相关。化合物3在1×10~(-5) mmol/L时抑制率略高于对照组熊果酸,其余组抑制率均不如熊果酸组。化合物4的4组浓度,A549抑制率均不如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对后黄卷叶蛾质型多角体病毒(Hm cpv)进行了形态、超微结构,核酸性质,组织病理及毒力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该病毒的包含体呈六角形或园球形,大小为0.42~2.25μm。病毒粒子为正廾面体,表面具管状突起,大小为42~62nm。Hmcpv对后黄卷叶蛾5龄幼虫的LC_(50)为3.5×10~5PIB/ml,1×10~6PIB/ml的LT_(50)为10.4天。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碳纳米管化学修饰碳糊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在pH为4·20的B-R缓冲溶液中同时对Cu2+和Pb2+进行测定.结果表明,Cu2+和Pb2+浓度分别在3·0×10-6~1·0×10-4mol/L和6·0×10-6~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5·6×10-8mol/L和1·8×10-7mol/L,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84和0·9909.  相似文献   

18.
《武夷科学》2020,(1):37-42
小蜻蜓尺蛾[Cystidia couaggaria (Guenée)]是红叶石楠的一种重要害虫。2018—2020年,对明溪、福州等地红叶石楠林开展调查,对小蜻蜓尺蛾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察,同时开展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防治幼虫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明溪、福州1 a发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卵孵化为幼虫,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羽化成虫,3 d后开始产卵。利用1.0×108孢子·mL-1悬浮液防治幼虫,施菌后9 d,幼虫死亡率为78.3%~84.0%,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Cu2+、Zn2+对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不同浓度的Cu^2 、Zn^2 对舟形无齿蚌成熟钩介幼虫的毒害实验.结果表明:Cu^2 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51.4μg/L、113.8μg/L、45.5μg/L、19.7μg/L;Zn^2 在24h、48h、72h、96h时对钩介幼虫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296.7μg/L、2612.3μg/L、171.1μg/L、15.9μg/L.在同一时间内浓度越高,钩介幼虫死亡率越大.在同一浓度下随时间延长,钩介幼虫死亡率增大.而半致死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却减小。  相似文献   

20.
球孢白僵菌Bb051230菌株对番石榴实蝇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球孢白僵菌Bb051230菌株不同孢子液浓度对番石榴实蝇成虫、幼虫和蛹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4.0×108个/mL浓度下第8天成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9.66±5.34)%,致死中时间(LT50)(4.53±0.31)d,第8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687 2±0.325 8)×105个/mL;4.0×108个/mL浓度下第8天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1.83±4.02)%,致死中时间(LT50)(4.66±0.59)d,第8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329 7±0.418 5)×105个/mL;4.0×108个/mL浓度下第8天蛹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3.79±2.27)%,致死中时间(LT50)(4.89±0.44)d,第8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829 1±0.156 3)×105个/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