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体是校园重要的造景要素,以校园人群对水体景观的质量感知为研究对象,运用公众感知与专业设计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经过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发现:1)植被覆盖和绿化色彩对比与水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高度正相关;2)视线角度对大面积水域、大规模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面积的水域景观影响不大;3)水环境质量对视觉景观有明显的影响,但在照片评价中体现不出来.据此提出:在校园景观规划中需注重水体与植被的搭配,校园管理中须注重水体质量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视觉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有关景观与生态环境的理论出发,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视觉影响评估方法,对各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进行视觉环境质量、视觉环境阈值和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分析与评价。评价结果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规划也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是影响农村居住环境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景观规划开发的科学基础与依据.本文以安乡县安丰乡出口洲村村域内道路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视觉感知的SD法,对其视觉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比调查数据,搭建景观质量评价模型;提出了提高乡村道路景观的秩序性、清洁度、色彩丰富度和植被覆盖度等方面的相关建议,以供美丽乡村的道路景观建设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化是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为了研究最近20多年来湘中丘陵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化,本文通过典型调查的方法,对湘中地区的一典型自然村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湘中丘陵地区乡村文化景观演化主要表现在聚落景观的空间演化、基础设施变化、房屋类型变化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等方面,同时还试图从农业生产方式、生活娱乐方式、家庭与人口以及收入水平与来源等方面分析其形成机理,最后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合理的家庭与人口结构以及较高的收入水平是建设新农村景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景观视觉评价反映了景观评价主体的风貌特征及给人的视觉感受。随着居民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景观的生态性与视觉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景观视觉评价有关的研究逐步成为景观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本研究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得到1998—2022年中文和外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结合文献综述法梳理分析景观视觉评价领域的热点主题和研究趋势,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关键词和发文作者机构等网络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与信息统计。结果表明:1)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的外文文献总量多于中文文献,1998—2008年WoS核心合集中外文文献发文量处于空缺阶段,2009年开始出现发文至2022年发文量呈波动式快速增长阶段,1998—2022年CNKI中文文献发文量呈现缓慢增长到较快增加的趋势。2)中文文献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热点侧重于对乡村、城市公园和风景区的景观评价与视觉分析,外文文献研究注重大尺度场地的景观生态评价和视觉影响力分析。3)欧美国家视觉评价体系、模式及学派的出现为景观视觉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景观视觉评价研究发展的过程呈现出融合多学科领域的综合...  相似文献   

6.
由于当前景观特征敏感度提取方法存在特征点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觉感知的乡村居住景观视觉敏感度特征提取方法。采集乡村居住景观视觉敏感度的遥感数据与矢量数据,其中遥感数据收集使用的遥感信息源为资源三号影像,收集的矢量数据则包括乡村居住景观的数字地形图等。使用ArcGIS 2.0与ENVI 3.4软件,对相关数据实施预处理。预处理的环节包括图像融合、辐射校正、配准等环节。基于处理后的数据构建乡村居住景观区域视觉敏感度数据的数字高程模型。基于视觉感知对乡村居住景观视觉敏感度数字高程模型中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SIFT算法分别对几种特征进行提取。通过进行对比实验,证明设计方法的特征点定位误差较小,应用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科学评估苏南水网地区乡村自然景观生态敏感性,以保护性地开发乡村自然景观,维护水网地区乡村景观生态的相对稳定。【方法】借助ArcGIS 10.0平台,以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交通通达度、坡度、坡向、地质灾害和水域距离7个指标作为评价要素,通过查阅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分析并评估苏南水网地区典型乡村——太湖东村自然景观的生态敏感性。【结果】影响东村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指标因子为土地利用类型,其次为地质灾害和水域距离; 坡度和坡向的影响度一般,交通通达度和地形的影响度较弱,这和当地地势起伏变化不大、交通密度较小有关。【结论】通过加权叠加方式模拟出生态敏感性分布图,可知东村内部临近水域地区、山体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以及坡度较陡地区的景观生态敏感性最强,其他靠近村落的地区以及地势平坦的山脚地区景观生态敏感性较弱。  相似文献   

8.
上海滨海地区乡村聚落与河流要素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的海湾镇、柘林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对1994、2003、2007年两镇的农村居住景观与水体(河流)要素进行耦合分析.研究表明:海湾镇和柘林镇属于滨海地区两种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海湾镇的乡村聚落更为密集,规模较大且规则;与河流的短距离内,海湾镇农村居住景观斑块数量百分比均低于柘林镇,说明柘林镇乡村聚落与水系有更加密切关系.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滨海地区不同乡村聚落景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以后优化乡村聚落景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视觉系统是驾驶员获取行车信息的主要方式,而城市道路景观分布是引起驾驶员视觉刺激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需研究城市道路景观分布对驾驶员视觉刺激性的影响。实验路段选择某地省道,对选择路段的景观异质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实验样本的基础上,选择6位高校老师作为驾驶员参与实验。将眨眼时间、注视时间、瞳孔直径、扫视幅度作为衡量指标,研究路段1和路段2景观对驾驶员视觉刺激的影响。结果表明,驾驶员在景观相对复杂路段的瞳孔直径和扫视幅度较大,眨眼持续时间与注视持续时间较小;不同城市道路景观对驾驶员的眨眼持续时间、注视持续时间、扫视幅度影响不显著,对驾驶员的瞳孔直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发布在2020年排名前3的最受欢迎在线旅游APP及新浪微博上且内容涉及10个重庆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14 275张游客照片为研究对象,利用质性分析法及图片内容分析法,借助Nvivo 11和Ucinet 6,通过统计游客照片中景观元素类别出现频次及景观元素出现频次,解读出游客偏好拍摄的景观元素类别为旅游支持系统类、自然风光类、动植物类和建筑类,其中与酒店民宿相关的景观元素和与植物相关的景观元素最受欢迎,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也是拍摄重点.通过构建节点共现网络,解读出乡村景观中游客最偏好拍摄具备能提供旅游支持条件且植物丰富特征的景观、现代风格的酒店民宿建筑、传统风格的景区设施建筑、造型奇特的景区设施建筑,以及与植物组合出现的设施设备和装饰小品等.根据研究结果展现出的乡村旅游游客关注重点,对乡村精准把握旅游建设要点提出了建议,为确定特色资源保护利用方向和乡村景观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公园滨水景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可丹  罗欢  和太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552-12559
为探究滨水景观要素对公众审美偏好的影响,对南宁市青秀湖公园滨水景观进行美景度调查与评价,选取40张样本照片,运用美景度评价法调查公众对滨水景观的审美偏好,采用计算要素占画面比例等方法对客观景观要素进行量化,构建公众偏好与景观要素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周边建筑面积占比、周边建筑风格、水面景物等因素对美景度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如驳岸类型、植物景观模式、水体面积占比等对美景度也有一定影响。美景度评价法可结合对照片画面的量化分解,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应优化策略,可为未来滨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泸沽湖景观视觉偏好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文献、案例回顾相关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泸沽湖景观为客体,通过采用一种介入式的多元评价策略,实地调查景观视觉偏好主体的偏好判断,并探讨分析不同背景(教育背景、性别、年龄)的意象、价值以及视觉偏好的认知。进而试图找出一个适合于泸沽湖景观演进方向,为泸沽湖的景观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 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 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 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华南虎"照片的摄像测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7年10月,华南虎照片一经公布,即引起各方关注。"挺虎派"和"打虎派"都极力从各个角度证明照片中华南虎的真伪,但采用的大都是定性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摄像测量方法,对照片中的华南虎进行了三维测量和重建,并进行了华南虎照与年画虎的相似度分析、虎照的细节变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虎照之间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变化不大,老虎部分的分辨率较低并存在模糊,用常规摄像测量方法难以重建三维结果。本文针对虎照实际情况,采用整体解算相机系统参数、局部重建老虎的方法,得到了满足精度要求的结果。结果表明,重建老虎不同部位的测量点均基本位于一个与像面基本平行的平面上。模拟场景实验证实了该重建方法正确可信。同时,根据平面物体的成像模型对虎照与年画虎进行了仿射校正和对比分析,表明照片虎与年画虎主纹理的骨架、轮廓基本重合,相似率为0.9986,满足平面变换条件。对眼部存在的差异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是目前中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乡村景观规划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即以乡村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为载体从而创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黄龙新村是在这一大背景思路下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作者通过考察,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和问题加以归纳,并结合相关专业理论,最终实现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16.
以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建设中常见的政府、国企和乡村社区合作治理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南京市黄龙岘村为例,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此类乡村振兴模式的地方重构特点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岘村美丽乡村建设在延续原有空间肌理、茶叶种植功能、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通过无地方景观碎片拼装和地方营销强化“茶村”地方特色,将种植茶叶的村庄建成“金陵茶文化旅游村”,提升了村庄人居环境和村民参与获利水平,增强了村民与地方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联系,实现地方意义的强化。(2)政-企-村三方合作治理是黄龙岘村地方建造得以将当地的传统与环境以新的规划和建设方式进行诠释,并强化黄龙岘村作为“茶村”独特性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通过社区赋权和项目精准投放,为地方特质延续奠定基础;国企通过地方营销与社区赋能,增强了黄龙岘村的“茶村”特色;社区通过参与治理和村民日常实践,助力“茶村”特质的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景观偏好是研究人与被选择感知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与景观元素的构建紧密联系,对于研究城市公园的健康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于城市公园的健康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游客自身需求出发,构建城市公园景观元素、景观偏好与景观健康效益评价三者之间的结构模型,探讨基于景观偏好的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机制,为城市公园景观健康功能提升和优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州西湖公园为例,运用位置大数据手段、问卷调查法、质性扎根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等,探索疫情影响下基于景观偏好的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机制。【结果】①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研究区景观环境中构筑物与设施类景观元素偏好增加4.918%,空间与氛围类减少4.996%;相对而言,无论是否涉及疫情,在各类景观环境的选择中,自然元素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游客更加偏好于自然元素较多的景观环境;②在景观偏好的反映特性中,修正后易读性(0.45)和神秘性(0.59)能够有效反映景观偏好,其中神秘性的影响系数最大;③消除疲劳(0.70)、集中注意力(0.67)、恢复活力(0.62)、稳定情绪(0.56)都能够有效反映景观环境的健康效益,其中消除疲劳的影响系数最大;④景观偏好对景观健康效益评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可以通过景观元素产生间接影响。【结论】通过质性分析,结合景观元素、景观偏好以及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以为提升城市公园景观健康效益提供一定的方向,从而进行针对性地开发保护和改造,提高公园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已脱离文艺复兴时期理想风景画的风格,真实再现自然是荷兰风景画的最大特点.它们的场景没有圣经或神话故事,也没有乡间劳动景象,描绘的是平淡无奇的乡土风光.荷兰的风景画家尽管更忠实地表现自然的本来面目,但也是回到画室中从事创作的,以共享的理念、记忆和情感的一部分,"自然的选择性相似",使自然重现在观者面前.  相似文献   

19.
以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度的人工化,不稳定的景观格局是城乡交错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区位因素、交错带与城市建成区的“共振效应”过于缓慢及城市系统发展的等级性制约因素是影响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认识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的发展演变,可为城乡交错带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踏查北京3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选取公园内36个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物理学派的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进行美学质量评价,以寻求最佳植物配置模式,并建立美景度与主要景观因子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公园36个植物景观美景度值范围为-1.521-1.839,评价值相对较高的为乔灌草复层结构,而其中以乡土树种为主、郁闭度较大、树种组成及色彩数量相对较丰富的植物群落更受群众欢迎;不同群落结构景观美景度体现出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草坪结构;植物群落景观的郁闭度、生活型构成、树种组成数量对公园景观美学质量影响较大,建立的多元线性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的进行公园美景度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