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植物景观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因素,色彩是其重要的观赏特征,也是直接影响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因子。探究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的内在属性,可为植物组合配置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哈尔滨古梨园、中东铁路公园、兆麟公园、体育公园、群力丁香公园、太平公园、清滨公园等7个城市公园中较为典型的26个植物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ColorImpact色彩辅助软件提取各植物组合色彩的特征属性,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对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组合色彩进行评价,分析植物色彩影响指数与景观美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美景度值将哈尔滨城市公园3季植物景观美学质量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美景度集中在等级Ⅲ中,说明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对各色彩量化指标与美景度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美景度评价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得到了影响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组合色彩美景度的影响因素,分别为色相指数(H)、色彩数量(XNC)、主色相比(XMHi)和冷暖色比(XTHi)。其景观评价模型为:${{E}_{\text{SBE}}}=-1.296-0.364\bar{H}+1.695{{X}_{\text{NC}}}+0.969{{X}_{\text{M}{{\text{H}}_{i}}}}+0.821{{X}_{\text{T}{{\text{H}}_{i}}}}$。【结论】对植物色彩特征进行量化提取,分析植物色彩因子与公众审美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公园植物群落色彩配置的完善及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群活动需求与景观的关系,从城市公园景观文化服务满足民众活动需求的主、客观表现出发,提出服务量度、服务活动多样度、服务主体多元度、服务满意度4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厦门市5个不同类型公园为案例,实证研究城市公园景观文化服务实现度的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城市公园景观文化服务实现度应重点着眼于提高城市公园中社交活动的比例,并增加对青年和少年活动需求及偏好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园选址及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度量城市公园可达性,并根据可达性的分布结合众多现实因素科学地选址建园,优化城市公园的分布格局。【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网络分析模型,以江苏高邮市城区为研究区域,计算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并从可达面积和可达人口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基于公园可达性的特点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结合城市水网格局、城中村改造等因素进行选址建园研究。【结果】高邮市城区公园可达性不够理想,公园的布局极其不均衡,城北片区的北侧、城东片区与城中片区的交界处以及城南片区的北侧对公园的需求最大。需要依据高邮市水网特色格局与公园的需求度在沿河两侧区域选址建园,构建“水绿交融”的公园系统。【结论】通过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数字景观技术,在公园选址布局研究中兼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更能迎合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适宜性评价的中小城市公园选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评价中小城市建成区内土地建设成公园的适宜性,根据适宜性评价优化城市公园的布局,科学地预选出一批优先重点建设为公园的区域。【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江苏省高邮市建成区为研究样本,从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公园选址的6个主要单因子因素:土地建设可行性、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公园可达性、城市防灾避险服务半径、人口空间分布。采用AHP与Delphi法相结合确定6个因子的权重,并按照不同权重加权叠加,分析公园选址的适宜性。【结果】在适宜性评价较高的区域范围内划定候选公园位置,并借助于LA模型分析,最终选取1个大型公园及7个小型公园为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园体系规划近期建设项目。【结论】以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选址方法,弥补了传统布局方法科学性、精准性不足的缺陷,可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漳州市九龙公园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基于游客的视听感知进行公园景观美学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视觉满意度评价总体上随自然元素比例的增加和人工元素比例的减少而上升;听觉满意度评价总体上随自然声比例的增加而上升,随人工声比例的上升而下降. 2)在视听感知属性中,影响视听环境满意度评价最主要的因素均为元素和谐度. 3)公园整体满意度评价受视听满意度评价的共同影响,其中听觉满意度评价对公园整体满意度评价的贡献明显高于视觉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南京市中山陵景区核心区域声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遥感数据进行风景区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构建声景观舒适度综合评价模型,为景观尺度上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中山陵景区核心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影响声景观的客观要素并结合景区内游客对声景观的主观评价结果,构建景区声景观舒适度评价模型,并利用GIS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南京市中山陵景区核心区域平均声级为66.88 dB,声景观舒适度在时间维度呈现平均每24小时先平稳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 在空间维度呈现南部高、中部一般、东部低的片状分布趋势; 景区声景观舒适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景区东南部,而声景观舒适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景区西南部边缘区域; 此外,声景观舒适度评价结果与景观区域面积、水域面积比例以及绿化覆盖率正相关,与风景区到机动车道的直线距离负相关,与风景区景观多样性和道路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声景观舒适度阈值为64.62 dB。【结论】这种结合主客观评价和空间分析方法的声景观评价方法可为我国风景区未来的综合景观规划、声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苏南水网地区乡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护乡土景观风貌,提升乡镇景观资源永续利用价值,发挥各乡镇景观资源相对优势,实现区域环境下各乡镇景观错位竞争与协调发展。【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通过层次分析(AHP)评价方法,构建了苏州吴中区环太湖水网地区乡镇景观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中5个乡镇(胥口镇、光福镇、东山镇、金庭镇、临湖镇)进行了景观资源综合评价,针对各乡镇景观资源的特点和差异,提出了相关保护与利用建议措施。【结果】研究范围内,金庭镇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生态景观资源优势明显,东山镇人文景观资源优势明显,胥口镇社会经济资源处于相对优势。【结论】乡镇景观资源评价有助于全面识别乡镇景观资源特点及其质量,以促进特色乡镇的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踏查北京3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选取公园内36个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物理学派的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进行美学质量评价,以寻求最佳植物配置模式,并建立美景度与主要景观因子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公园36个植物景观美景度值范围为-1.521-1.839,评价值相对较高的为乔灌草复层结构,而其中以乡土树种为主、郁闭度较大、树种组成及色彩数量相对较丰富的植物群落更受群众欢迎;不同群落结构景观美景度体现出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草坪结构;植物群落景观的郁闭度、生活型构成、树种组成数量对公园景观美学质量影响较大,建立的多元线性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的进行公园美景度预测。  相似文献   

9.
建设市民满意的城市公园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构建城市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福州市公园游客满意度,综合20项评价因子与游客总体满意度相关性和IPA(重要性-满意度)分析结果,探讨提升公园满意度策略.结果表明:福州市公园游客总体满意度得分为3.607,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达到满意水平;相关性分析发现空气质量、停车场、公园休憩场所及设施等10项因子与满意度强度相关;IPA分析获得公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优势为优势区和维持区的空气质量、园区管理与治安、安全设施等13项因子,劣势为机会区和改进区的停车场、餐饮便利设施、健身娱乐设施等7项因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福州市城市公园需积极改善入园交通状况、适量增设餐饮设施和针对不同人群的娱乐设施及严格控制园区游客数量等建议,以促进城市公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北京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面踏查北京3个代表性城市公园的基础上,选取公园内36个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心理物理学派的美景度评价法(SBE法)对其进行美学质量评价,以寻求最佳植物配置模式;并建立美景度与主要景观因子之间的景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公园36个植物景观美景度值范围为-1.521~1.839,评价值相对较高的为乔灌草复层结构,而其中以乡土树种为主、郁闭度较大、树种组成及色彩数量相对较丰富的植物群落更受群众欢迎;不同群落结构景观美景度体现出乔灌草结构﹥乔草结构﹥灌草结构﹥草坪结构;植物群落景观的郁闭度、生活型构成、树种组成数量对公园景观美学质量影响较大,建立的多元线性评价模型能够较准确的进行公园美景度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存在的注重生态保护功能、忽视功能布局形式以及功能性体现不足的现象,探寻有助于完善城市湿地公园理论体系及解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5个分布在苏南水网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的长广溪、沙家浜、固城湖、昆山、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借助风景园林学和社会学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考察各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的现状,结合用户满意度,选取反映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适宜性的相关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的适宜性。【结果】专业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功能布局完整性和适宜性,以及分区功能布局完整性;用户满意度指标包括生态环境、科普展示、游览活动和管理服务满意度几个方面。综合评价认为: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中,沙家浜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为适宜,固城湖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不适宜,其他为一般适宜。【结论】现阶段江苏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的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功能与游览活动功能关系不合理。因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和建设时,不能只关注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还应在重视湿地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更重视生态效益,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完善公园内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同时,结合公园的规划设计定位,统筹考虑并综合规划,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划设计方案,使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各功能区之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因素,对人群健康具有潜在促进效应,通过研究公园绿地特征和人群使用公园方式,探讨城市公园绿地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效应。【方法】 选取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为研究地点,以人群使用公园时段为分层原则对公园使用者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公园使用者个人特征信息和使用公园方式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获取,身心健康状况采用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进行评估,公园绿地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理健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每次使用公园时长(变量非标准化系数b=0.922, P<0.01)、每周使用公园频率(b=0.770, P<0.05)、公园生态特征(b=1.353, P<0.01)、服务特征(b=2.057, P<0.01)和美学特征(b=0.375, P<0.05)与使用者生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正相关;公园服务特征(标准化后的偏回归系数b'=0.437, P<0.01)对使用者生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高于生态特征(b'=0.276, P<0.01)和美学特征(b'=0.081, P<0.05)。心理健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每次使用公园时长(b=1.402, P<0.01)、公园生态特征(b=1.763, P<0.01)、服务特征(b=0.791, P<0.05)和美学特征(b=3.398, P<0.01)与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正相关,公园美学特征(b'=0.453, P<0.01)对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高于生态特征(b'=0.139, P<0.05)和服务特征(b'=0.077, P<0.01)。【结论】 公园绿地对改善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效应,绿地特征质量越高,对人群身心健康的促进效应越高,而个人所获得的健康效益因使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提高使用公园频率和适当增加使用时间有利于改善人群生理健康状况;增加使用公园频率对改善人群心理健康无明显作用,适当增加使用公园时间和选择9:00—12:00之间使用公园更有利于人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间的供需平衡及协同发展为目标导向,提升公园建设的时效性,为建设低碳、高效、节约、环保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选取定性与定量指标,构建游憩供需系统评价体系和协同度量化模型,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对供需协同度在行政区单元的空间分异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上位规划,利用ArcGIS中的位置分配功能对公园绿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郑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系统总体呈低级协调等级和供给滞后类型,新老城区间存在供需错位现象。各行政区存在供需空间差异,金水区协同等级最高但供需差距最大,经开区协同等级最低而供需差距最小;通过对供需系统进行提质增量、跨界融合的协同优化,金水区和经开区的供需协同度增量分别为0.047 4和0.121 8。【结论】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的空间格局,从而有效指导供给侧各项指标的协同优化,提升公园绿地的供给能力,缩小各区内部的供需差距和新老城区间的资源差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各类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该类型城市公园开放空间的景观提升与规划建议。方法 以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公园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大数据分析、核密度估算法(KDE)、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把握该类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中游憩行为的需求主要来自附近居民、儿童及老人;②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绿化空间中游憩行为数量和丰富度最高;铺地空间和广场空间游憩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但类型较少;滨水空间游憩行为频率和丰富度均较低;③空间开敞度、空间绿化与铺装程度、空间可达性、空间亲水性是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④大部分空间中观赏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密度低于3.0件,且主要集中在滨水空间;休闲性游憩行为每百平方米密度最高达10.34件;娱乐性游憩行为密度整体较低且波动趋势平缓;体育性游憩行为密度波动较大。结论 城市公园开放空间内游憩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差异较大,且各类游憩行为对空间品质的偏好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的认知与态度之间的关系,分析提高社区居民支持度的措施,促进国家公园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毗邻的江西区域社区居民为实证对象,采用问卷法进行入户调查,运用SPSS和Mplus软件分析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的正面认知、负面认知、管理认同度以及建设支持度等4个结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结构性,探讨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意见和看法。【结果】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正面认知有助于提高其对国家公园管理认同度和建设支持度;负面认知显著降低其对国家公园管理认同度,但不影响其对国家公园建设支持度;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管理的认同度有助于其对国家公园建设持更积极的态度。【结论】为提升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管理认同度,提高其对国家公园建设支持度,提出武夷山国家公园应科学规划和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跨省统一保护管理,深入研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实相处路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明确公园不同类型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城市公园绿地避震减灾的空间布局方法,以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灾时避难有效性。【方法】以单个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绿地布局形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园路道路交通系统、园林景观要素等4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公园绿地单体及各构成要素在灾时的功能特点,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结果】城市公园绿地在设计和布局中,要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内部空间、设施等要素的平时特征,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入手,得出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几种类型公园绿地在灾害发生时的空间规模、功能特征及景观形态等方面的防灾可行性。【结论】分析并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可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城市综合公园因其用地性质及要素分布,是城市灾害发生时的重要“防灾区”。但是传统防灾避险已难以面对城市建设中错综复杂的条件与要求,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提升防灾避险功能,解放人力,实现高效管理。【方法】剖析目前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功能中数据采集方式的缺陷,针对性地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快、更准确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的数据。根据公园平灾结合的原则,以常州市红梅公园为例,对平时和灾时两种情况进行分类探讨,构建合理的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机制。【结果】通过在公园防灾设施上贴入RFID标签,将RFID手环下发避难者两种方式,再结合读写器读取信息,从而准确、快速地采集公园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活动情况数据; 建立了物联网技术下有序的公园门票管理系统、灾时避难者疏散数据收集系统、救灾物资智能发放系统,并制定防灾设施以及避难者疏散、安置的工作流程,完善城市综合公园防灾避险管理体系。【结论】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综合公园的防灾避险机制能够合理、有序地掌握防灾设施的使用情况,实时、精准地把控避难者的流动信息,快速、便捷地分发救灾物资,进而提升其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市绿地盲点区域评测与整体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分析石家庄市绿地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参照格林公园辐射范围法确定了具体辐射范围和实际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依据绿地面积分布图,对绿地景观盲点区域进行评测,找出辐射范围外的盲点区域。在改善绿地空间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的基础目标上,引入和改进国内外现行建设模式和实践经验,结合石家庄市的实际特点,从居住区和公园、道路及环城三个要素上对市区整体绿地进行景观设计,建设城市宜居性,同时为其他平原城市进一步发展绿地要素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