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市热环境与PM10空气质量时空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006年12月~2007年11月MODIS数据对武汉市热环境进行反演,结合同时段的PM10空气污染指数进行了PM10空气质量关系与武汉市热场强度与的初步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耦合关系.从时间分布上对两者进行了相关性研究,表明夏季两者之间变化趋势相反,冬季则接近,春秋两季两者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年6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南宁市的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南宁市灰霾天气特征,然后通过SPSS软件分析灰霾天气与能见度、颗粒物(PM2.5、PM10)浓度、气态污染物浓度和空气污染指数的关系,探讨南宁市灰霾天气与空气污染物的关系。结果发现,南宁市灰霾天气主要分布在秋、冬两季,PM2.5是直接造成南宁市灰霾天气的主要因子,PM10、SO2、NO2、CO和O3对灰霾天气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PM2.5与PM10相关性最显著,与SO2、NO2相关性较显著,与CO相关性显著,与O3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浙江省空气质量变化特征,选取浙江省2014—2019 年的空气质量指数月度数据和6项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月度数据进行研究。首先,将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和6项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拟合为函数曲线;然后,为了发掘浙江省空气质量指数和6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对空气质量指数曲线族的主成分基系数进行了K-means聚类,并对6项空气污染物浓度曲线族进行了多元Funclust聚类;最后,借助ArcGIS绘制浙江省聚类结果空间分布图,并探索了浙江省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4类区域,呈现出由南至北逐渐变差的趋势;在时间上,浙江省空气质量指数呈逐年稳步下降趋势,SO2浓度下降明显,其他5项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显著的季节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福州2008~2012年降水等气象资料和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分析福州24h降水量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以及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确定人工增雨改善空气质量潜力日、适合人工增雨改善福州市空气质量作业的天气系统类型;提出在外来大气污染物通道沿线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强增对外来污染物的防护雨带。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日报数据,综合运用空间插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核密度估计模型等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探究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2014-2016年中国城市的AQI呈下降的趋势,空气污染城市数量减少,表明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中国城市AQI季节均值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夏、秋两季空气质量空间分异格局不显著,春、冬两季的空间分异格局显著,呈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季节性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城市AQI空间分布呈现出持续增强的空间集聚态势,形成以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为核心并蔓延至湖北省中北部的中度污染区和以乌鲁木齐和阿图什市为核心的中度污染区,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地区是稳定的空气质量优良区。(3)从核密度估计图可以发现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6个显著核心密度区和3个次级核心密度区,2014-2016年内该基本格局在局部区域发生较明显变化。本文通过不同的时间尺度全面分析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中国各个城市制定相关的空气质量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选取其中关于居民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题项,以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的分析单元,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7年四个时间节点,使用空间可视化分析、变异系数研究了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差异,探讨中国居民健康状况与健康公平问题。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主观幸福感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2)在变异系数方面,中国西北部省份居民健康水平变异系数总体上要大于东南部省份,但居民主观幸福感变异系数在空间上无明显分布规律,表明中国西北部省份居民健康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泸州市城区近年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对泸州市城区2004-2009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泸州市城区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为80,空气质量优良率在72.33%以上。空气质量有逐步好转的趋势,SO2和PM10年平均浓度明显下降,分别从0.110 mg/m3、0.120 mg/m3下降到0.058 mg/m3、0.070 mg/m3;NO2略有上升,从0.029 mg/m3上升到0.040 mg/m3。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不均,SO2与PM10夏季浓度较低,冬季较高,NO2浓度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兰田宪桥、小市上码头污染物浓度总体上高于忠山环监站。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科学》2016,(8):1317-1321
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161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基于克里格插值、三维趋势面等空间分析手段,揭示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我国AQI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季节特征表现为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季略高于秋季;月峰值出现在1月,9月AQI最低;日AQI高值出现在10:00,低值出现在16:00,白天AQI波动较大,夜间较平稳.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南北差大于东西差;华北生态地区AQI较高,云贵高原生态地区较低.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匹配角度探究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缓解空气污染、创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势面、空间自相关、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全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空间匹配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冀中南城市群为核心向外逐渐好转的中心-外围结构,集聚特征显著;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多核空间结构,集聚特征亦比较明显。(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现象,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错位强度呈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正向错位区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错位强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错位贡献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尤为突出。(3)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总体关联度较强,其中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成区绿化率和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为造成两系统空间错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口统计数据无法精细直观反映人口真实的空间分布状况的问题,该文以福建省为例,对其2015年的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以多源数据为基础数据,在县级尺度上采用了空间回归模型构建福建省2015年福建省500 m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在乡镇尺度上对其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与WorldPop、中国公里网格人口分布数据集比较。结果表明:NPP/VIIRS夜间灯光、路网、DEM、土地利用数据与人口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足够能力模拟人口的空间分布;对于2015年福建省人口数据空间化,空间误差模型比空间滞后模型的回归拟合效果更好;人口数据空间化结果精度比较高,在空间上能精细展现2015年福建省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县城所在地,人口呈现出主城区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2年1月—12月粤港珠三角区域15个空气污染监测网络子站监测的数据,根据各个区域的空气污染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研究。在研究时段内,全局Moran's I结果表明:在2012年1月、4月、5月、6月、8月、9月、11月中,粤港珠三角区域15个监测站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全局Moran’s I为负值,即存在负空间自相关。而在2012年2月、3月、7月、10月、12月中,15个监测区域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全局Moran’s I为正值。但Z(I)检验统计量的结果来看这种空间格局不显著。故空间分布呈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2.
针对空气质量等级和汽车尾气浓度梯度变化的问题,综合使用聚类分析、空气污染指数分析、高斯扩散分析等方法,构建了Q型聚类分析模型、空气质量优劣等级模型、线源扩散等模型,运用EXCEL和MATLAB等软件编程求解,得出汽车尾气在不同时间的扩散浓度梯度变化,并结合空气质量优劣等级分级模型评判空气等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安庆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数据,对安庆市近5年的空气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影响大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SO_2,NO_2,O_3,PM_(10),CO和PM_(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庆市近5年空气污染指数的年平均值都低于90;年优良天气率在70%到80%之间,天气优良频率在春夏两季相对较高,秋冬两季较低;主要污染物SO_2,NO_2,O_3,PM_(10),CO和PM_(2.5)都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总体的空气质量表现为良好;分析不同采样地点得到的污染物浓度,以及不同年份的季节变化规律,得出市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最后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是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在分析银川市API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将小波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分别采用分解一预测一重构法和小波函数替代法对银川市API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银川市API呈现年际下降,月际周期波动的特点;相对于其他小波,采用db10对数据进行分解、预测、重构后获得的结果最好;分解预测重构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优于小波函数替代模型,适用于银川市空气污染指数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在区间关联函数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区间关联函数的规范化方法.根据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建立了空气质量的关联函数,根据实际观测数据通过计算得到了2004年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空气质量关联函数的区间数.依据区间数的排序方法得到了十个城市空气质量优劣的排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运用GIS图形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福建历代名人数量、影响领域和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特征进行论述,并探讨其成因.研究发现:福建名人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时间上,不同时期名人数量差别较大,名人影响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丰富起来.空间上,东南部沿海地带名人数量明显多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名人籍贯的地理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向东南沿海集中,并向少数地市集聚的趋势.各地域范围内人才类型分布也有很大的差距,政治类名人最多.福建历代名人时空分布的特点受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辽市科尔沁区春季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4、5月的观测数据,对通辽市科尔沁区空气质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市区与郊区SO2、NO2在4、5月份均不超标,TSP在4月份不超标,5月份却严重超标.市区SO2、NO2、TSP的浓度普遍高于郊区.利用空气污染指数评价空气质量,得出4月份空气质量较好,能够达到二级标准;而5月份空气质量较差,达到五级重度污染.郊区的空气质量比市区的好,空气质量除受人为因素影响之外,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很大,降水和风速是TSP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现有的空气污染指数的评判标准进行改进。首先以西安市2008-2012年的空气质量数据为例,应用灰色模型的理论知识,找出影响空气质量最大的因素是NO2,其后是PM10和SO2。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污染的途径进行分析,得出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燃烧,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庆主城区人工增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2004—2008年1-3月和11-12月的降水资料和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分析了重庆市主城区24 h降水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以及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冬半年,主城区降水对空气中污染物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对PM10和SO2净化作用要强于NOx;当24 h降雨量大于或等于6mm时,空气污染状况明显改善,当日空气质量基本达标;统计分析人工增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按不同增雨效率计算,在冬半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后,平均可以让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3.4~6.2 d.  相似文献   

20.
翟雪迎  孙勇  季民  王鹏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297-12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伴生了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为了分析和掌握近年来山东省大气质量的变化状况,本文充分利用山东省2015—2018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通过时序变化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大气质量重心迁移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进行了年际序列变化及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并通过建立的空间自相关和重心迁移模型,探索了17个地市AQI的空间聚集特征及重心迁移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的AQI在年际尺度上是逐年降低,西部和中南部等地区空气质量较差,空气质量呈现出冬夏分明的季节性变化,而沿海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整体较佳,季节性规律表现不太明显;各地市AQI的Moran''s I(莫兰指数)逐年降低,各地市空气质量空间自相关性呈逐年减弱的聚集态势;重心迁移分析表明山东省城市群近年来的AQI重心呈现出自西向东微弱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