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几种有机锡化合物对小鼠外周血T和B淋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免疫毒理学角度研究了氯化三丁基锡(TBTCl)、氯化二丁基锡(DBTCl)和氯化一丁基锡(MBTCl)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采用外周血液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脂酶(ANAE)检测法和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对小鼠腹腔注射0.01~0.10μg/kgTBTCL可增加T-淋巴细胞数量和诱导抗体的产生。而高于此剂量范围作用7d,各指标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0.01μg/kgDBTCL对小鼠免疫系统无明  相似文献   

2.
利用不同浓度利多卡因(lidocaine)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HCEP)细胞系细胞,利用光镜观察、MTT、荧光染色、DNA电泳、TUNEL、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方法研究了利多卡因对 HCEP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光镜观察和 MTT检测结果显示,质量浓度 125~1000g/L的利多卡因对 HCEP细胞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O/EB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质量浓度 0625~10000g/L的利多卡因可引起 HCEP细胞的质膜通透性显著提高,细胞凋亡率也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DNA电泳和 TUNEL检测结果显示,利多卡因能引起 HCEP细胞发生 DNA断片化;TEM观察结果显示,利多卡因能引起 HCEP细胞的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如胞质空泡化、染色质浓缩、线粒体膨胀且嵴的结构紊乱、出现凋亡小体等;AnnexinV/PI染色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利多卡因能引起 HCEP细胞质膜中的磷脂酰丝氨酸(PS)发生外翻变化;ELISA检测结果显示,利多卡因还能引起 HCEP细胞中胱冬肽酶3、8、9、10表达量的增加,表明利多卡因确能引起 HCEP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而不是细胞坏死。由此可见,利多卡因在质量浓度大于 0.625g/L时对 HCEP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其毒性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在眼科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3.
交流阻抗法对几种铜缓蚀剂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在NaCl溶液中缓蚀剂BTA、TTA、5MBTA CBTME对铜电极的缓蚀行为并进行了比较。4种缓蚀剂的缓蚀性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达到70mg/L时缓蚀性最佳。缓蚀剂浓度低于20mg/L时BTA、TTA、5MBTA有效好的缓蚀性,超过40mg/L时CBTME的缓蚀性明显优于其他3种。复合配方试验结果表明,当缓蚀剂总浓度为40mg/L,BTA与5MBTA复配的最佳比例为2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大鼠皮肤移植模型上应用FK506及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从而评价FK506的肾毒性及其机理和维拉帕米对肾毒性的防治作用.结果显示FK506与CsA一样可引起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样变,同时使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增高,表明其与CsA一样损害肾功能.另外,FK506使肾匀浆中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增高,而前列腺素I2(PGI2)下降,提示上述血管活性物质与肾毒性有关.应用钙调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10mg/(kg·d)]后,Bun、Scr下降,同时肾小球系膜增生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消失,提示维拉帕米对FK506的肾毒性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85例甲状腺功能障碍病人的血清T3、FT4、TSH、TC、LDL-C、HDL-C、ApoAI、ApoB和LP(a)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甲状腺素正常或接近正常值浓度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甲状腺功能失调不仅影响TC、LDL-C和ApoB的浓度,而且也明显影响LP(a)的浓度。  相似文献   

6.
扬子鳄胚胎味蕾发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例不同时期的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味蕾的形态发生及细胞分化过程。孵化至第48天,部分舌乳头上皮的基部出现味蕾原基。第52天味蕾体积增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第56天部分味蕾出现味孔,味蕾细胞出现基细胞、支持细胞和味觉细胞的分化。第62天味蕾的味孔均形成,部分味孔扩大,味毛增多并伸出味孔外。味觉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其细胞核内的异染色质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均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以DCJTB掺杂Alq作为发光层的红色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特性,通过分析Alq与Alq:DCJTB的激发光谱与发光光谱,得出了存在着从Alq到DCJTB的能量传递。同时给出并分析了不同DCJTB掺杂浓度对器件发光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GC—AAS联用技术测定水中丁基锡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所建立的GC-AAS联用系统成功地应用于测定大连港海水中丁基锡化合物的浓度分布,该系统对于TBT、DBT和MBT的分析有较高的灵敏度、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回收率达90%以上,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对于上述三种有机锡化合物的最小检测量分别达到0.15ng、0.19ng和2.5ng。  相似文献   

9.
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了稀土铕(Eu)二苯甲酰甲烷(DBM)和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超微粒水溶胶[Eu(DBM)3]·CPC,通过光谱性质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TEM)观测,研究了[Eu(DBM)3]·CPC超微粒的粒径对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Eu(DBM)3]·CPC超微粒的小尺寸效应,其光谱性质明显不同于体相材料.并初步地讨论了微粒的尺寸效应对分子内能量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胶体化学方法制备了稀土铕(Eu)-苯甲酰甲烷(DBM)和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同粒水溶胶「Eu(DBM)3」.CPC通过光谱性质的测定,结合透射是镜(TEM)观测,研究了「Eu(DBM)3」.CPC超微粒的粒径对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Eu(DBM)3」.CPC超微粒的小尺寸效应,其光谱性质明显不同于体相材料,并初步地讨论了尺寸效应分子内能量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鳜消化道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对鳜消化道粘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描述了消化道各部分表面结构的特征并对鳜消化道上味蕾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鳜的味蕾广泛分布于口咽腔中,主要有3种类型.食道粘膜的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微脊结构.鳃弓上有成排的小齿,排列整齐,可见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界限清楚,胞体圆型突起.中、后肠表面分泌物逐渐增多. 该文还讨论了硬骨鱼类消化道表面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蓝花丹的花芽分化进程,了解其花期调控关键过程。【方法】试验以6年生盆栽蓝花丹为材料,采用田间观测和石蜡切片相结合的方法,观测花芽的外部特征,使用显微镜观察花芽的解剖结构,并划分分化阶段。【结果】蓝花丹的花芽只在当年生枝条的顶端着生,在花芽9个分化进程中,蓝花丹春季萌发枝条的花芽分化时间与各阶段对应进程关系为:①营养生长阶段,在3月中旬至4月5日进行,生长锥窄且细胞排列紧密,此时花芽的外部特征肉眼还观测不到; ② 花芽分化前期,在4月5—10日进行,生长锥开始变厚加宽,此时芽体基部开始膨大; ③ 小花原基分化期,在4月10—15日进行,生长锥形成多个小凸起即为小花原基的原始体,外部的芽体已经有明显的变化,基部膨大,剥开包裹芽体的封顶叶能看见1 mm黄白色的点; ④ 萼片原基分化期,在4月15—20日进行,生长锥凹陷成半月状的小突起,萼片原基形成,此时,幼叶开始展开,花芽明显伸长,芽顶端露出叶片的包裹,芽体呈黄绿色; ⑤ 花瓣原基分化期,在4月20—25日进行,萼片原基内侧开始出现突起,形成花瓣原基,此时花芽开始加宽生长,花芽变得肥胖,芽体呈现鲜绿色; ⑥ 雄蕊原基分化期,4月25—30日进行,花瓣原基内侧形成多个突起,此时花芽伸长生长,芽体明显变长,芽轴伸长,小花芽分离,整个芽体呈现浓绿色; ⑦ 雌蕊原基分化期,在4月30日—5月5日进行,在多个雄蕊中央形成一个突起,雌蕊原基形成,此时整个芽体伸长,萼片形成,芽体暗绿色; ⑧ 花粉形成期,在5月5—10日进行,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雄蕊开始伸长形成雏形,众多的花粉粒在雄蕊上形成,此时小花芽形成,按穗状排列在花序轴上; ⑨子房膨大期,在5月10—15日进行,雌蕊开始发育成熟,子房膨大,柱头开始伸长,此时芽体明显增大,小芽外部的花萼筒成熟,形成一层红色的腺体。【结论】蓝花丹花芽分化需60 d左右,并且根据芽体大小、形状、叶片开展程度、芽与第一苞片的相对大小、芽体颜色等指标观察,建立了蓝花丹花芽(花序)分化过程中外部形态变化与解剖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球茎甘蓝花托、花柄在MS+2,4-D0.5mg/L+6-BA1mg/L培养基上培养,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NAA0.5mg/L+6-BA3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能分化出芽.花托在附加6-BA和GA3的MS培养基上培养,能直接出芽.花柄在附加6-BA或6-BA和GA3的MS培养基上培养,能直接出芽.芽通过继代培养,能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4.
黑鲷化学感觉发育和摄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仔、稚、幼鱼嗅觉和味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嗅觉、味觉与摄食的关系,初孵仔鱼的嗅囊很小、很浅,细胞没有分化。5d的嗅囊细胞开始分化,24d嗅囊分化完毕,嗅觉开始功能化,参与摄食反应。初孵仔鱼味蕾没分化,5d的仔鱼味蕾分化形成,参与摄食反应。随发育的进行,先后从口咽腔、头部、躯干、尾部、鳍等处依次出现味蕾。嗅觉和味觉是鱼类的化学感觉,嗅觉可以对远、近距离的食物发生反应,而味觉只能对接触的或几乎接触的食物发生反应。化学感觉对摄食的作用是对黑暗条件下视觉摄食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Eucommia ulmoides Oliv. is a typical sympodial branching tree. The apical bud of the branch ages and dies every year, replaced by the nearby axillary bud in the second year. Structural assays and a series of biochem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senescence mechanism in the apical bud. It was revealed that most cells of the apical bud underwent the 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during the senescence: the chromosomes were congregated and the nuclear contents were condensed, as shown by 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 fluorescence. DNA fragmentation was detected during senescence using the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in situ labeling (TUNEL) method, coinciden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 DNA ladder. Moreover, a 20 kD DNase related to fragmentation was found. PCD was initiated first in the young leaves, leaf primordia and peripheral zone cells, then in the central mother cells and initial layer cells in the apical meristem. The terminal buds remain in vegetative growth during senescence, in contrast to buds of many annual plants.  相似文献   

16.
萘乙酸和6苄基腺嘌呤对甘薯离体器官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重庆市主载和自育的甘薯优良品种为试材,比较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萘乙酸(NAA)和6-苄基嘌呤(BA)对甘薯离体器官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NAA能明显促进不定根和不定芽的分化,当培养中添加1.0mg/LNAA时效果最好,3种外植体不定根、不定芽的分化频率以及根的分化量都达最大值,其中茎段分别为96.2%,65.4%,4.1,(2)BA对苷薯外植体的离体器官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BA明显抑制外植体不定根和不定芽的分化。(3)茎段为诱导不定根和不定芽的最适外植体。  相似文献   

17.
滇重楼切块繁殖不定芽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滇重楼切块繁殖过程中不定芽发生及其组织细胞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定芽仅在根状茎的节上发生,切块上的不定芽,起源于薄壁组织细胞脱分化,为直接发生,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从淀粉粒的分布等情况推测,顶芽具有顶端优势,这正是自然状态下1个根茎只能产生1个芽的原因.滇重楼切块繁殖的机理是顶端优势的打破.  相似文献   

18.
彩心建兰花枝茎节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彩心建兰的花芽为试验材料,选取幼嫩花枝上部茎节切段,在MS培养其中直接分化出花芽和营养芽。  相似文献   

19.
梅芳芳  曹前进 《河南科学》2014,32(7):1219-1223
为了弄清楚影响浮叶植物水鳖的早期生活的潜在因素,设计了一个3×2因子的室外实验来研究基质和冬芽对水鳖早期生活阶段的影响,即实验用的冬芽分成小、中、大3组,让它们分别在2种不同的土壤基质(沙、泥)中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基质中,随着冬芽的不断增大,水鳖的萌发率、不同器官(根、茎、叶、叶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都有相应的提高;相对来说,大的冬芽和沙基质有利于水鳖早期的萌发、构建和生存,而大的冬芽和泥基质则有利于萌发后水鳖的生长;生物量倾向于根部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植物度过不利的环境而更有利于它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