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旅游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并对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展评述.总结了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地理学的旅游应用拓展,既推动了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也将促进地理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京城市旅游发展机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ann-Kendall法对1996~2012年南京城市旅游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南京城市旅游发展机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996~2012年南京城市旅游发展分为1996~2003年的低增量阶段和2004~2012年高增量阶段.在1996~2003年期间影响南京城市旅游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南京社会经济发展,而在2004~2012年期间南京城市旅游发展受到江苏和全国的因素影响.对比两个阶段,南京和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江苏和全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南京社会就业对推进南京城市旅游发展的作用提升,南京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由内力向外力转变,内在动力也由城市为主向乡村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3.
旅华日本、韩国游客旅游特征及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桂林、昆明和西安6个热点旅游城市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旅游地理学基本原理、心理学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人口统计、旅游活动及偏好等方面对旅华日本和韩国游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总结出游客基本特征:游客以观光为主要目的,团队多于散客,大部分游客都有1~3次的来华经历;停留时间多为4~7 d;主要目的地是北京、上海和西安;偏好民俗文化类活动和中国传统工艺品.同时通过对比揭示两国游客的共性和差异,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进一步拓展日韩客源市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何丽  张光军 《科技信息》2006,(10):450-451
木兰文化是木兰旅游的文化底蕴,本文应用了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概念,依据调研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对湖北省木兰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要推动湖北木兰旅游的发展,就要巧借木兰文化,根据现状进行调整,解决存在的的实际问题,并对湖北木兰旅游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面向21世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改革计划人文地理学教材改革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10日在我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和科学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新编人文地理学教材主审陈才教授出席了会议。期间陈才教授、陈慧琳和黄成林等专家学者分别就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经济地域开发、模糊数学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及旅游研究与教育等专题为我院师生作了专题学术报告-高师人文地理教材学术研讨会在信阳师院召开著名地理学家陈才教授等…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旅游市场进人到形象竞争时代.旅游形象具有对内形成目标共识,对外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的功能.本文以旅游热点城市桂林为例,在社会学、旅游地理学、传播学、文化学、市场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桂林旅游形象影响因素及旅游形象感知与评价,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以期对旅游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学>和<旅游地理学>理论,对海南省热带体育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机理和分布进行了调查,为进一步论证热带体育旅游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经济地理学与旅游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研究了2004年~2013年间中部六省各省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与规律.研究发现:中部六省旅游业发展相对稳定,而2008年前后不平衡状态稍有变化;入境旅游规模绝对差异较大,但相对差异较小;从首位分布规律来看,特征并不明显;湖北省和湖南省一直都是中部地区的旅游强省,而安徽省则成为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发展超过湖北省与湖南省,同时山西省与江西省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正在慢慢崛起.最后得出影响入境旅游规模的因素,并提出中部地区各省市今后旅游发展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地理学与行为学交叉研究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领域,随着二者的交叉互动,行为地理学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介绍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从行为地理学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四方面着重分析。研究认为行为地理学主要分为行为过程和行为空间两部分,行为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文章主要以消费行为地理学、交际行为地理学、旅游行为地理学三者的研究内容为讨论对象,分别对三者的研究背景、概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三者受环境、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对学科创新,以及城市规划、民生建设、产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将各旅游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是区域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必然手段.旅游吸引物是区域旅游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因此对区域旅游空间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入手.本文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内的旅游吸引物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分形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并结合旅游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思想,对该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分形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皖南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特征,并找到更为合理的发展计划,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优化区域旅游空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及地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及地域特征的研究是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地理学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的政策制定及发展规划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世界各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各国均会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相应的模式,因而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并未形成和存在所谓一条扭曲的旅游业发展规律,也并未选择所谓违背经济规律的反向发展模式。中国发展旅游业所选取的模式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的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一些高校的地理、经济、外语等非旅游专业乃至跨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也开设中国旅游地理。为使其教材能更好的直接服务于中国的“旅游强国”、“人才兴国”战略,特结合杨载田教授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的创新特色,就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体系、教学区划体系、图像系统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背景条件下,郴州地区成为了中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而又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其聚落景观的乡村旅游价值突出,开发利用条件较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特有优势。为此,必须做大做强;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创造品牌;重视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其传统聚落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GIS在桂林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宁  张利恒 《科技信息》2011,(7):I0005-I0006
本文探讨了GIS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和建立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对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并对TGIS与其他新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咸阳市为例,进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探讨。方法应用基于MapInfo的二次开发阐述了系统的开发平台、系统的总体设计结构、数据库的建立和系统功能开发等主要内容。结果采用新技术后能给来咸阳旅游的游客提供更多便利。结论该系统可实现咸阳旅游信息专题图浏览,景点查询、定位,多媒体方式介绍,以及路线选择功能,能为游客提供图、文、声并茂的旅游向导,实现了咸阳旅游资源的计算机化宣传。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特点和功能,结合福地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的特点,分析了GIS在其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处理;建立了GIS在福地湖旅游度假区中的应用模型。最后,分析了GIS在福地湖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在地理科学发展和完善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接轨长三角体育圈"和把金华建设成体育强市的目标为切入点,全面客观地分析金华市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紧抓机遇和充分利用金华市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开发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体育旅游,并结合金华市民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对金华市体育旅游的前景进行预测并提出体育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旅游业的发展证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于由旅游产品的特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所构成的竞争优势。东部旅游地带开发了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的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的化底蕴深厚,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层次,满足了旅游消费中的化需求;旅游产品的结构层次完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强,使东部地带旅游市场充满活力。这些竞争优势使东部地带旅游业的发展始终处于我国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语言变化是衡量社会文化变迁与旅游开发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在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以喀纳斯为例,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就旅游开发对目的地普通话普及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效应的原因和空间特征以及普通话普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