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调查珍贵树种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在广西的生境状况和种群结构特征,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该物种,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黄枝油杉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生境状况、土壤营养成分、伴生植物组成、种群结构特征等。调查结果显示,黄枝油杉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从山顶至山底均有分布,亦可见于石山底部与土山相连的土石交错区,常见于阳坡或半阳坡,分布区土壤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或黄土,呈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较低。黄枝油杉群落植被状况良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丰富,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黄枝油杉为乔木层的优势种,一般呈集群分布,偶见少数几株或单株分布于路边或房前屋后;少数种群因设有保护小区而种群状态较好,但是仍有部分种群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不同种群个体的高度结构、冠幅结构和径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恭城三江和富川麦岭种群以中老龄个体较多,融安泗顶种群以中龄个体居多,而临桂二塘种群以中小个体占优势,4个种群均存在幼苗缺乏、种群更新能力弱的情况,呈衰退趋势。生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采伐、结实植株数量少以及林下幼苗更新困难是黄枝油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黄枝油杉资源和生境的保护,同时加强相关科研工作及黄枝油杉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雅长林区铁坚油杉种群结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天然林的种群变化趋势,为该种群在桂西北地区的保护、恢复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在林区内选定4个代表性样地,从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3个方面,比较不同样地铁坚油杉种群变化的差异。【结果】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各都不完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4个样地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不相同,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成熟型和稳定型。铁坚油杉纯林的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铁坚油杉混交林的种群则以均匀分布为主; 在2 m×2 m和4 m×4 m网格尺度下,相同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铁坚油杉纯林由均匀分布向聚集分布转化,铁坚油杉混交林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转化。自然条件下,4个样地的铁坚油杉种群的更新主要依靠种子繁殖来实现,其次为萌蘖繁殖。【结论】广西雅长林场林区内铁坚油杉种群的大小级、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更新方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其林分的群落结构和郁闭度的影响,因地制宜是保护、恢复和利用该种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鼎湖山植物样带针阔混交林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发展趋势和种群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荷木(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中,除马尾松随机分布外,其他主要乔木和灌木种群基本呈聚集分布。荷木是稳定种群,在垂直空间分布较均匀;马尾松是衰退种群,垂直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在当年生幼苗和苗木层没有个体出现。灌木显示出与乔木不同的更新策略,与乔木相比,灌木有大量的当年生幼苗和幼苗库,其当年生幼苗数量是乔木的19倍。若以相邻龄级个体数量比表示生长阻力,则乔木幼苗进入幼树阶段所受到的生长阻力较大,灌木在任何龄级都受到了较大的生长阻力。同时,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资源利用相似性和竞争强度高于乔木层种群。从聚集度指标看,随着龄级增加,乔木层种群聚集度逐渐减少,灌木层聚集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江苏宝华山地处亚热带北缘,青冈为其森林群落的重要组成树种。对青冈种群动态进行研究,可了解该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演替动态,同时为森林保护策略的制定和人工林的演替促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宝华山设置1 hm2的固定样地,对样地内 432 株青冈个体进行定位并每木检尺; 根据胸径大小将其划分为 10 个径级,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探讨了该物种的种群动态; 采用点格局方法(Ripley’s K-Function)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青冈种群径级结构呈类倒“J”形,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 个体的最高和最低死亡率分别出现在第 5 和第 6 径级,存活曲线接近于 Deevey-Ⅱ 型; 随研究尺度增加,青冈种群呈现由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到均匀分布的变化,而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随空间尺度加大,变化规律同种群一致,老树则多呈随机分布。【结论】青冈在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群可长时间维持稳定的状态。为促进宝华山乃至整个宁镇山脉人工林向更加自然稳定的方向发展,建议人工抚育时,适当补植青冈幼苗,促进林分更新。  相似文献   

5.
对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的观赏植物交让木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让木种群年龄结构呈正金字塔型,是典型的增长型种群;其种群个体主要分布在群落9 m以下的垂直空间范围;在海拔梯度上,由于群落发育程度和生境条件的差异,在1 400~1 500 m梯度范围内,种群个体分布数量最多;其种群个体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模式;生命表分析显示,交让木种群DBH1径级幼苗位于群落最下层空间,与其它种群个体幼苗竞争资源和空间的优势不明显,生存能力较弱,期望寿命不高,该种群存活曲线为"Ⅱ型"存活曲线,其存活率在各生活史阶段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滇中地区分布的滇青冈萌生灌木群落.在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收获法和维量分析法相结合,对群落生物量和主优势种——滇青冈树种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生物量的径级分布,各器官生物量的分布,及其各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的研究.以提供对这类萌生栎类灌丛开发利用、保护、经营管理方面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青檀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藏峪自然保护区青檀林可分为青檀纯林和混交林两种类型.在青檀纯林中乔木层和更新层只有青檀一个物种,郁闭度较低;而在其混交林中,可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群落郁闭度较高.另外,在其混交林中,各个层次的优势种明显.青檀是乔木层优势树种之一,其重要值达66%.从青檀种群内分布型指标(方差/平均数)来看,种群个体基本为集群分布.各种群的年龄结构反映保护区内青檀种群是增长型种群.  相似文献   

8.
水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群分布格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5种多样性指标对雷公山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立木大小级对水青冈群落中的水青冈和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两个优势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方差/均值的t检验法、Morisita指数Iq 的F 检验法、丛生指数I、负二项式指数K、平均拥挤系数m*和聚块性指数m*/m判定并检验了两种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按径级分样地进行了格局类型及强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水青冈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均较高,草本层多样性偏低,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在分布格局上,水青冈种群Ⅴ级占优势,在3 个样地中分别达到52%, 49. 1%,49.4%,Ⅰ级没有,Ⅱ级较少,表现为衰退种群;青冈栎种群Ⅳ级较多,Ⅰ、Ⅴ级在个体数量比水青冈种群多;群落中两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分析径级结构得出,随径级增大,水青冈种群由随机分布向集群分布过渡,而青冈栎种群则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  相似文献   

9.
依据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层的优势种差异和生境的一致性,对昆明地区常绿栎类萌生灌丛划分群落类型,即滇石栎萌生灌木群落、滇青冈萌生灌木群落、光叶石栎萌生灌木群落、元江栲萌生灌木群落和窄叶青冈萌生灌木群落等五个主要群落类型.分析了群落特征,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群落的资源与生态价值等,以提供时常绿栎类萌生灌丛的开发利用,经营保护和植被恢复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省磐安县六十田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乔木树种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各树种的重要值判断,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乔木组成种为东南石栎(Lithocarpusharland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紫楠(Phoebe sheareri)和华东楠(Machilus leptophylla),其中东南石栎和木荷为主要优势种.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偏低,优势度相对较高;其生活型以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5.45%;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占61.82%),小型叶次之(占29.09%);叶型以单叶占有较大的优势,达到89.09%;叶质以革质叶占优势(56.36%),纸质叶次之(40.00%).生活型及叶的特征表明该群落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主要乔木树种水平结构整体上呈均匀分布状态,说明群落中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依据胸径级别频率分布的形状,7个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可以大致归纳为:倒金字塔型、倒“J”型、纺锤型和双峰型.其中,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的东南石栎、米槠、青冈和紫楠及呈纺锤型的华东楠,因为缺乏幼苗和幼树,在演替过程中种群将衰退;而呈双峰型的红楠和呈倒“J”型的木荷,因有较为丰富的幼苗储备而将成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1.
江西三清山浙江楠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三清山浙江楠群落为调查对象,在野外样方调查获取资料基础上,对浙江楠种群径级、高度级、种群动态和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楠种群径级结构呈橄榄型;高度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和年龄结构呈橄榄型,幼苗严重不足,具有逐步衰退的趋势;种群更新主要靠种子繁殖;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群分布;分布格局动态由幼苗、幼树的聚群分布向中树、大树的随机分布的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木荷+米槠群落中植物各器官的热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从生活型来看,不同生活型其叶的热值差异显著(df=47,P<0.05),常绿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高于常绿阔叶灌木; (2) 主要植物在幼苗时期各器官热值普遍较幼树、成株时期高,在幼苗时期通过极强的光能转化能力,用于主干的高度生长; (3) 石栎、米槠、栲树及苦槠的萌生植株和实生植株各器官的能量配置格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为研究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结构和动态,揭示其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作者依托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开展了植物群落调查,从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恢复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株分别有148种6 970株、176种4533株和149种4048株,隶属于14科23属、19科26属和16科25属;从整体上看,3个恢复群落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的物种丰富度随垂直层自上而下呈现"单峰型",个体多度随垂直层降低而增加,平均树高分别为5.94、5.21和4.61m;群落物种丰富度整体上均随径级增大而下降,个体多度均呈倒"J"型分布,小径级个体数量多,平均胸径分别为4.18、4.35和4.48 cm.总之,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数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群落整体上正处于演替进程中.  相似文献   

14.
湖北青檀野生种群数量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单生和丛生两个生长水平,以湖北省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野生青檀种群为例探讨了种群的年龄结构、生态位宽度、静态生命表等数量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野生青檀单生植株类群的平均高度为10.26 m,丛生植株类群的平均高度为17.01 m;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青檀种群为稳定种群,其中单生植株类群为增长型,丛生植株类群为衰退型;种群的更新以种子繁殖方式为主;生态位宽度测算结果表明单生植株类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略优于丛生植株类群;生命表分析表明单生植株类群幼树发育为成年个体时,幼龄植株具有较高死亡率;丛生植株类群的中龄级个体具有高死亡率。因此,应加强野外人工辅助育苗以提高青檀种子的发芽率及幼苗的成活率,并大力保护中龄级个体,以促进种群的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青冈属(Fagus)植物是北半球温带森林的重要建群种,其中以米心水青冈(Fagus engleriana)分布最为广泛.以湖北神农架为研究点,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应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对米心水青冈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2.55,Simpson指数5.31,均匀度指数0.70,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的顺序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径级分布研究表明整个群落更新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组成及林下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种群结构及更新状态可以为促进森林群落演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3块样地数据,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和云冷杉近原始林内主要乔木树种及幼树的种群结构,并用O-ring单变量统计分析幼树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随着演替进行,群落内乔木株数逐渐减少,而胸高断面积相反。先锋树种白桦、杨树等逐渐退出群落。3个群落主林层乔木径阶分布均呈倒“J”形,次生林以小径级林木为主,另外两个群落以中、大径级林木居多。3个群落幼树种类单一,白桦、杨树等先锋树种鲜有幼树出现;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数量充足,且幼树随地径级呈负指数分布; 次生林内幼树最少,但地径、苗高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群落。次生林群落幼树以随机分布为主,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中冷杉、云杉及色木幼树在小尺度呈明显的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多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处于正向演替进程中,而近原始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更新较差,应采取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其结构,促进林分发展。  相似文献   

17.
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植物群落的研究中,顶极群落是一个颇为重要又颇受争议的概念.在研究中,对如何判断顶极群落,生态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一般是根据群落组成、建群种的结构、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与生境的一致性等方面来识别顶极群落,然而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判断顶极群落有必要对顶极群落的天然更新进行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雨、种子库、幼苗库和克隆生长是群落实现更新的重要条件,林窗更新是顶极群落结构维持的主要方式.冷杉林(暗针叶林)、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是寒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顶极群落.它们的更新方式各不相同.冷杉林靠种群内的新老个体更替维持群落.热带雨林是依靠性质相似的不同种的个体替代实现更新.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其林下的建群种往往缺乏更新层,有的研究将这样的种群称为衰退种,这与顶极群落能自我繁殖的特征相矛盾.有关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更新机制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对比试验,对酸性土和石灰土上生长的滇青冈和元江栲幼苗的生长特征进 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色石灰土上滇青冈和元江栲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两种植物幼苗在黑色石灰土上均生长良好;黑色石灰土上滇青冈幼苗根 生物量比显著提高,而叶生物量比降低,根冠比显著高于酸性土和红色石灰土上植株的根冠比;红色石灰土上元江栲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 素含量显著低于酸性土和黑色石灰土上的植株的相应值;在3种土壤条件下元江栲幼苗各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浙江省公益林中对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群落组成及其分布影响最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和珍贵树种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针对分布于浙江省的427个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样地进行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杉阔混交林可划分为5类群丛,阔杉混交林可划分为6类群丛。在杉阔混交林的5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主要为青冈(Quercus glauca)、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等;土壤厚度、坡向和坡度等是影响杉阔混交林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阔杉混交林的6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分别为马尾松、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青冈、木荷、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林龄、坡度和海拔等因素是影响阔杉混交林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杉阔混交林中,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等珍贵树种与杉木对生境的选择较为接近;在阔杉混交林中,甜槠、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小叶青冈、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青冈等珍贵阔叶树种与杉木对环境的选择较为接近。【结论】选择与杉木生境接近的伴生珍贵阔叶树种进行补植改造,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促进杉木人工林阔叶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广东松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植被调查样地法研究了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广东松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种群的年龄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在3 000 m2样方中,有维管植物171种,隶属于64科105属.群落的数量优势科为蔷薇科、杜鹃花科、壳斗科、山茶科、樟科、冬青科、茜草科、山矾科和木兰科等,种类组成的科、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优势,温带成分也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以温带成分为主,体现出广东松群落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植被的典型特征.群落乔木层优势种为广东松、五列木、甜椎、疏齿木荷和福建柏等.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7和5.225.广东松种群的立木结构表明,I级更新幼苗少,属于相对稳定至中袁种群,将来可能被阔叶树种群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