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运用全局Geary指数C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2.5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2.5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聚态势并不断增强.热点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分布为主,数量和范围呈现出缩小态势,次热点区显著减少但仅围绕在热点区周围,次冷点区由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向中游和下游地区移动趋势明显,冷点区范围呈现出显著扩张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上游仅甘孜州外其他地区都转变为冷点区.此外,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2.5保持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距离为867 km,在此范围内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状态.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最大影响因素,其次为经济发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产生的影响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逐渐向部分上游地区扩展,交通运输状况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较大.结合各区域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长江经济带更应注重联防联控基础上,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建设水平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工具探索生态建设水平的时空集聚特征和时空演变情况.结果表明: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指数、土壤生态指数、大气生态指数与生物生态指数持续上升,生态建设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性,靠近上游地区的中游省市向低高集聚区转变,邻近下游地区的中游省市向高低集聚区转变.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指数热点区域集中在中上游地区,逐渐由上游地区向中游地区扩大;冷点区域集中于中下游地区,逐渐由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缩小.  相似文献   

3.
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对洪湖区域84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洪湖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聚类特征明显,总体呈现“一核二带多点”的集聚型分布格局,河流、湖泊、路网和镇区1 km缓冲区是集聚热点区,并在“新堤-滨湖”区域形成分布高密度区.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12,(11):26
【高层声音】2012年6月,首届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解振华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实质是节约、低碳、生态、环保,核心是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  相似文献   

5.
测度地区卫生资源需求是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资源空间配置的前提.综合考虑地区卫生资源需求决定因素及空间相互作用,构建卫生资源需求指数,分析2000年—2010年中国卫生资源需求在地市之间的分布及变化.结果发现,中国卫生资源需求自西向东呈“高-低-高”的总体空间格局.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和川西地区主要因为居民健康需要水平高,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地市连片分布,形成青藏地区高值集聚区和以藏中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卫生资源需求热点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卫生服务可及性高,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地市集中分布,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高值地市集聚区和以苏浙沪为核心的中国东部卫生资源需求热点区域.中部地域整体上居民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可及性较低,连片分布卫生资源需求低值地市,其中广州、武汉、成都等部分省会城市和豫北地区因卫生服务可及性较高,川云桂黔地区因健康需要水平较高而成为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区,形成以甘川陕晋豫鄂湘为主的低值地市集聚区和以甘陕鄂湘赣为核心的中国卫生资源需求冷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选择。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协调效应、创新效应与开放效应5个维度构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文化产业综合效应指数与各子维度效应指数,分析其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不同省份、不同层级与3大区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障碍及制约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明显,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效应指数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格局;经济效应指数、社会效应指数、开放效应指数分布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特征,协调效应指数呈现“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区域分布格局,创新效应指数呈现“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的分布特征;不同区域的发展障碍因素各不相同,经济效应、创新效应与协调效应是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生态效率作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能反映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探讨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时空动态及产业结构转型对其驱动影响,可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采用非期待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09-2018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将产业结构转型分解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转型、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整体呈上升态势,下游地区生态效率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对生态效率表现出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表现出负向影响.黄河流域应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同时应注重城镇化向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方向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蒙西工业园的调研,提出了推进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模式,从而达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郑汴一体化地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旅游区域发展的物质依托,其空间结构影响着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资源开发等.本文运用最近邻指数R、β指数、γ指数三种指标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郑汴一体化地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符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在总体上呈集聚型分布形态,景区空间连通性较好.最后,提出推动区域旅游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景区间交通网络、实现区域景区联动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用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以及地统计的方法,探讨1990—2014年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人口空间分布整体变化不大,呈现圈层式结构和轴向延伸特征,整个流域形成双中心格局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上游流域与中游流域交界处存在人口密度分布塌陷区;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整体呈增加态势但局部区域变化明显,研究期间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的动态变化过程;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局部区域变化较快;如无外力干涉,流域冷点区域和热点区域将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下游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未来将以重庆沙坪坝区等为中心向其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展,中游人口密度热点区逐步形成.应因地制宜制定流域人口发展政策,重视塌陷区人口引导,推动嘉陵江流域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唐山市信息资源及信息服务现状,对由于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资金短缺、资源重复浪费严重、标准化进程缓慢等影响唐山市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基于云计算创建唐山市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方法途径,为制定我国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方略、开发利用区域信息资源、提升区域竞争力提供支撑,为云计算在区域地方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产业转移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收集“一带一路”107个成员国家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构建产业转移吸引力指数,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莫兰指数,结合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区位选择空间差异问题.研究发现:吸引力指数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吸引力指数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中美洲地区,地理距离是区位选择重要影响因素;吸引力指数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且表现出高值区集聚和低值区集聚的特征,随着成员国家范围的不断增加,对外产业的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泰国、马来西亚是长三角区位选择的热点国家,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相对发达国家是上海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资源丰富且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是浙江、江苏、安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长三角地区应协同推进对外产业转移及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山地城市滑坡灾害影响区域的不确定性,选择重庆市中心城区典型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最邻近指数、空间热点探测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历史滑坡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选择高程、坡度、坡向、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降雨、水系、地表覆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人口密度和道路等12个影响因素建立滑坡因子数据库,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的驱动因素,并定量计算各影响因子的贡献权重。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模型进行准确性评估。最邻近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历史滑坡灾害点呈聚集型分布特征,空间热点探测与核密度估计均显示渝中区、沙坪坝区和巴南区北部是滑坡聚集程度最大的地区;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人口密度、地貌类型和降雨对研究区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大,而坡向和道路影响最低。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达到0.917,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能准确反映出该地区滑坡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以辽宁蒲石河流域新建成的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及其下游区域为研究地点,基于2003年和2013年两期ETM遥感数据,采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10年间本区域土地的利用变化,并结合景观生态研究方法,计算了斑块数、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对该区域景观格局状态进行了评价,旨在明确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森林景观在工程建设前后均为整个区域的主体景观,面积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4.80%和80.65%;水域景观和农田建设景观均有所增加,尤其是水域景观,增加幅度为5.89%,而且多以不规则斑块的形式增加;整个研究区域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大.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该区域主体仍然是自然林,工程建设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较小,而且建设用地呈现上升趋势.在未来的管理中要协调各种景观间的关系,并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工程,保证区域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5.
安徽资源环境绩效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利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REPI)对安徽省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安徽已成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中等的地区之一.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资源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而且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超越现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和省情,但是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以及采用综合配套措施完全有可能缩短目前能源、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迅速提升其地区综合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春波  孟超 《河南科学》2011,29(3):374-378
运用BPEIR模刑及特尔菲法,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河南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产出、资源再利用、减量化、产业发展4个类指标共19个单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1999-2008年河南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  相似文献   

17.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术生态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合理利用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生态化能够实现资源减量化、废物资源化、消费节约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技术生态化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强政府调控和管理并注重市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Thornthwaite干燥指数概念,采用Sen斜率、敏感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1981-2014年石羊河流域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干燥指数的气候敏感性.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干燥指数自上游至下游呈增大趋势;研究时段内,干燥指数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乌鞘岭东北、永昌以西及民勤以北,其余地区干燥指数呈增加趋势.石羊河流域干旱对降水、相对湿度和净辐射的变化较为敏感.1981-2014年流域上游山区降水减少导致干旱加重,而相对湿度的增加抑制了陆表蒸散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的加剧;流域中下游地区干旱减弱主要由降水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三峡库区渗漏水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影响,根据长江径流量的时空分布变化、三峡库区的地质构造、区域水量平衡等,分析长江下游地区地下水的污染源头。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存在深部断裂和暗河系统,库区渗漏水可能通过深部循环通道向长江下游和流域外排泄;长江下游的地下水污染源头不仅包括源区污染、采矿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生活和工业固废污染,还包括通过深部循环通道的上游污水排泄;上游的水源保护对下游的地下水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Digital elevation modeling(DEM)是基础地理数据之一,从其中可以提取多种地形参数,DEM不确定性对提取的地形参数具有一定的影响.选择坡度、上坡集水面积和地形指数作为研究对象,在DEM不确定性模拟的基础上,研究DEM不确定性对地形参数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DEM不确定性对坡度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上坡集水面积和地形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DEM不确定性对上坡集水面积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总体上分布均匀,在河道及附近、水库区域影响大于其它地区;DEM不确定性对地形指数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总体上分布均匀,在河道及附近、水库、平地地区影响大于其它地区.不同DEM不确定性程度对地形参数影响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