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作权法律制度是一种分配围绕作品所产生的各方权益的利益平衡机制,其中著作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是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立足点,其体现了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之精髓。在当代各国的著作权立法和著作权国际公约中,利益平衡始终是永恒的主题。作为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和理论基石,利益平衡机制的建立对著作权法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著作权法律制度是一种分配围绕作品所产生的各方权益的利益平衡机制,其中著作权人的垄断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是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的立足点,其体现了著作权法利益平衡机制之精髓。在当代各国的著作权立法和著作权国际公约中,利益平衡始终是永恒的主题。作为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和理论基石,利益平衡机制的建立对著作权法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著作权中若干重要法律问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著作权法领域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确认及网络著作权侵权等。探讨我国网络著作权法律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立法中的不足,是完善我国将来相关立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侵权损害赔偿是追究著作权侵权行为最主要的民事责任形式,同时也是著作权法理论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著作权法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学界和实务领域所诟病,《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对著作权法存在的问题和争议作出了积极回应。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中存在的赔偿数额计算方法缺乏可操作性、法定赔偿适用单位模糊、是否应当引入惩罚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等问题和争议亟需立法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客体制度在著作权法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明确这一点,界定不适用著作权法保护对象的范围十分重要。我国《著作权法》经历了两次修改,第三次修改正在进行之中。文章结合最新立法修改进展,分析哪些对象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制度完善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职务作品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现行《著作权法》在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的规定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版权局在面向全社会征求《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意见的过程中,对该问题予以充分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修改草案第一至三稿和送审稿都是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进行的。文章通过对职务作品基本理论的阐述,对职务作品与法人作品的对比区分、对国际上存在的职务作品立法模式的比较法考察以及对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及其归属制度立法现状的剖析,深入研究职务作品著作权及其归属制度,旨在针对修改草案对职务作品及其著作权归属制度的改革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作权法过去不承认临摹作品的著作权,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临摹的态度仍很模糊。该文从艺术自身的规律出发,结合著作权的取得条件,说明了临摹行为不是复制,临摹作品可以具有独创性,应该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临摹作品应该具有完全的著作权,但其权利应受到桌些限制。给予临摹作品完整的著作权及适当的利益保护,符合艺术规律,有利于公众和艺术品作者。在立法中应对临摹作品采取更明确和宽容的态度,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便捷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遇到了著作权法在资源数字化、信息传播网络化方面对图书馆的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介绍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面临的著作权问题,阐述了国外著作权法的立法经验,提出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著作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中的信息网络传播侵权问题,图书馆应结合《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完善合理使用制度,并且对各种授权模式加以整合。为了顺应图书馆界对于著作权立法方面的诉求,图书馆应从著作权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在完善著作权权利保护制度的同时,保障社会公众最大限度获取信息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发展对著作权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著作权制度“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受到了影响。针对互联网的特征,现有的著作权法必须适应技术的发展而做出调整。对互联网上的著作权既要“保护”又要“限制”,以维护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实现著作权立法的基本宗旨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创作和传播作品的手段有了新的拓展,人们对作品的使用形态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网络在改变人们获取和传输作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给传统著作权造成巨大冲击,其中与著作权立法最密切相关的是《著作权法》如何防止网络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目前,对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和传播的作品,作者享有什么权利,作品传播者的行为应当如何规范等,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未做出明确规定,加快建立起适应网络发展要求的著作权法律框架,防止网上侵害著作权的行为己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作权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改。本次修改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尤其体现于"完善现有制度、回应科技发展、适应国际形势、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回应社会各界关切"等方面。著作权法修订应掌握一定的原则,以妥善实现著作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著作权法修订草案尽管相对于现行法有了很大进步,仅以"总则"为例,仍有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包括立法宗旨、对作品定义、涉外著作权和相关权的法律适用、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的对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著作权法法律体系中主要包含三种法益,即狭义著作权人的利益,传播者的利益,以及使用者的利益。然而只有前两种利益的主体被明确赋予权利,即狭义著作权和邻接权。使用者的利益无权利保障。使用者权利的失位加剧了三种法益的失衡,结果是著作权范围的急速扩张,社会公众利益受损。著作权法应当明确、适当地赋予使用者一定的权利,以实现著作权的非财产权化,以唤醒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以解决技术措施带来的法益失衡,复建三类主体之间的有效对抗,重塑均衡博弈,进而实现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字库、字体是否应该予以保护,我国著作权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而国际社会则通过不同的立法模式给予其不同程度的保护。从方正公司诉宝洁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一案来看,我国法律应当给予具有独创性的字体“美术作品”著作权保护,赋予计算机字库权利人“演绎作品”著作权。  相似文献   

15.
法定许可是著作权法中重要的权利限制形式,具有平衡作品创作者和传播者、著作权人个体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功能。由于立法技术存在局限、配套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救济缺失等原因,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法定许可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此次《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对其立法体例、具体内容、付酬机制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法定许可正当性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年《著作权法》修正案不同皈本,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促进著作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电影作品属性是对电影作品著作权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是妥善解决电影作品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的相关规定集中体现了我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定位,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对原作品作者的权利保护不足;另一方面对电影作品作者构成的规定过于僵化。目前,各国对电影作品属性的立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千秋,是我国选择自己的立法模式、同时完善《著作权法》第15条之不足的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应抓住《著作权法》再次修订讨论的契机,结合本国实践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对电影作品的属性进行系统地规定,并对相关条款做出修改。  相似文献   

17.
在TRIPS协议背景下,我国著作权法针对TRIPS协议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现有的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我国参加的有关版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以及签署的双边或多边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我国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构建和完善我国著作权保护制度应该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具体的战略措施和建议有:一、以TRIPS协议要求为参照,完善我国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二、强化著作权执法力度,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三、加强对TRIPS协议视角下著作权保护的专题研究,为立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修改势在必行。国家版权局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总体上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就视听作品的立法规范化方面,仍存在值得探讨的法律问题。围绕视听作品的定义、著作权属、著作权项和保护期限展开评析,提出相应的立法构想与对策,以期在充分尊重私权的前提下合理地协调视听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促进我国视听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视听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9.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是著作权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二分法为平衡公众接近信息的需要和报偿、鼓励作者创作的需要提供了一个基础。二分法不仅在著作权立法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司法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特别表现为平衡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与广大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二分法原则在著作权法中的适用具有充分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20.
演绎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著作权客体。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其著作权的归属以及行使规则规定较为简单,难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大量关于演绎作品的著作权纠纷,尤其是涉及在其他作品基础上制作的电影作品时,情况更为复杂。2011年7月,国家版权局启动了《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工作,在《著作权法》修订稿中,立法者引进了"演绎作品"这一法律术语,并细化了演绎作品著作权行使的一般规则,明确利用已有作品制作的视听作品是演绎作品,并规定其特殊的行使规则。相关修改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