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电影《一九四二》对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改编主要表现在主题阐释更多元化、情节更强调故事感、人物形象更有层次等三个方面。电影与小说相比,风格基调更为丰富厚重,接受性更强,影响更深远;电影通过对小说的改编而挖掘、发挥了文学文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暖》,在尊重原小说主题思想和文学构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和改编,使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作为与文学文本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的优势。笔者将从表面层次的悲喜转换、女性意识走向觉醒,以及精神的忏悔和良心的救赎这三个方面,结合原作,阐述《暖》这部影片之所以可以实现成功修辞移植的原因所在。在艺术思维、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三个方面展现了影视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4.
以《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层出不穷。作为时代的集中反映,电影改编的程度与角度反衬出文化变迁的样式。作为《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被挖掘出的品性在人性、魔性与神性之间游离。在文本创作层面,颠覆式与取材式改编共存,逐渐远离对原著的忠诚。同时,特效技术将电影进一步奇观化,蚕食着以蒙太奇理论为主导的传统故事片版图。就整体来看,近年西游题材电影改编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样式是分裂的与反传统的。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影片上映后获得极大的反响,虽然我们不可否认原作对于电影的成就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但是影视文化散发的独特魅力对于电影的成功更是功不可没。本文就以电影《一九四二》为例,从叙事文本的重新编排,视觉造型的完美打造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改编的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唐物语》第二回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并对之进行了改编。它将白居易塑造成孤独的隐士,简化叙事突出抒情,增加对"爱情"的叙述,并巧妙地运用和歌技巧,传承歌物语以及和歌的传统。这些改编反映了日本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营养时的审美意识和选择方式,显示了日本文学重视人的内心情感的特质,体现了平安末期人们对王朝文学的崇尚、以及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7.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作品。原著关于主人公阿米尔与小仆人哈桑的情感描写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当小说被改编搬上银幕之后,所得到的评论往往是毁誉参半,电影《追风筝的人》也不例外。本文借由对电影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对制约这部作品改编得失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伤逝》曾多次被改编成不同媒介的作品并被广泛传播。然而作为鲁迅被改编最多的作品之一,《伤逝》改编作品的相关研究并不充分,该领域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学术空白。同时,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各类作品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伤逝》改编作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鲁迅经典文学作品应如何改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戏剧大师陈白尘对其进行的电影改编遵从了原著的主题精神,同时附加上时代色彩和个人风格,表达出自己对原著的理解。电影的直观性降低了原著的晦涩度,使之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契合现代人的心理,在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观众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11.
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由"言"、"象"、"意"三个层次构成的层层深入的内在审美结构,由于<庄子>公开宣称它是以"藉外论之"的寓言为主的文本,即所谓"寓言十九",因而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作者总是将某种哲理、旨意寄寓在特定的形象、故事之中,而这特定的形象、故事又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描叙出来,这就由表及里自然地形成了"言"(话语)、"象"(形象)、"意"(意蕴)三个层面,共同构成<庄子>文本极为典型、极富诗性、极具魅力的"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中间环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较为重要而实际上却未受重视的范畴。本文将回溯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在其架构内进行了相应的补充,提出“社会心理”和“社会文本”的互动其实处于社会意识形态场的调控之中。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作家,经典短篇小说之一的《献给爱米莉的玫瑚,是美国作家威廉姆·福克纳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一直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和推崇。学界对该文本的内涵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解读。但仍存在着新的研究空间。本文从“魔鬼情人”原型意象角度解读《献给爱米莉的玫瑰》,探讨爱米莉为了爱情的“玫瑰”而做出怪异凶残行为的深层原因,以表达对南方没落贵族女子爱米莉命运不济和爱情不幸的深切同情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突破了文学史研究原有的“范式”,绕开了从观念到观念、从文本到文本的叙述模式,不仅显示出文学史写作观念上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学史叙述策略上的探索,从而体现了“开放问题”的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7.
“以文论诗“是方东树诗学思想在批评实践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以文论诗“,并不是桐城派古文理论被简单地移植为诗学理论,而是作者在“求真“精神的指引下,借助于桐城派基本的美学主张和古文批评方法,建立以“文、理、义(法)“为中心的批评体系,注重文本结构美,擅长文本细读与分析,改造了古典诗学长期以来的“诗话“批评范式,在理性、科学性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相似文献   

18.
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最后的评论之一《慎议》讨论了日记的合理性问题,认为文学价值才是它唯一可行之处。此后,他在遗作《巴黎的夜晚》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日记的范本。后者由作家去世前不久的一组日记组成,对理解巴特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主体和解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形态角度对文学理论进行考察 ,是理论体系中最形象、最具体的一个部类。文学理论的结构成分有理论主体、理论客体、理论文本三种 ,结构的变量引起了形态的变化———理论客体的功能与作用不同 ,文论形态有“工具型”、“方法型”、“思想型”、“知识型” ;理论主体观照客体时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 ,文论形态有“作品中心型”、“作家中心型”、“读者中心型”、“社会中心型” ;理论文本中的理论观念与主体采用的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不同 ,文论形态有“观念演绎型”、“经验总结型”、“横向移植型”。文学理论形态研究可以从结构论、动力论、异同论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解读概念已被广泛使用。文学中的解读,作为文学的术语,是文学生命活动系统中与创作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构成环节。文学解读的基本规律可从三方面求索:在语言媒介与文本蕴涵矛盾关系的辩证理解与审美感悟中释义;在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社会"为指归的对话中解析;在不同时空的应照与融通中进行分解式阐发。文学解读具有层次性。对作品涵盖面的展示程度,是考察文学解读层次的核心标尺;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鉴别档次,是审视文学解读层次的标志性依据;满足不同需求的适应性体现,是辨别文学解读层次性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