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潍坊学院学报》2020,(3):27-29
王石经是清末民初潍坊地区的著名篆刻家,其以武生入泮,精研金石。受陈介祺金石学的影响,王石经嗜古学古,终生不倦,将陈氏的金石理论和个人的印学学识充分的表现在了篆刻艺术创作当中,所著的《甄古斋印谱》《西泉印存》深受时人推崇。在晚清印坛,王石经的篆刻艺术风格古朴丰茂、字法严谨,有别于当时流行的皖浙两派,基本引领了齐鲁之地的印学风尚。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中西方戏剧悲剧《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来透视这两部伟大作品的异同.结果表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孕育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圈里,在这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确实存在着相似性,是异中有同,同中存异的这样一个多生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陈雪峰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1):29-31,28
本文对荒岛文学《蝇王》和《鲁宾逊漂流记》进行分析,将人类的乐观与悲观态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揭示出无论是人性善恶,都是立体社会的一面;同时对《蝇王》象征体系中的几个典型加以分析,指出人类把握自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考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史论的性质和数量的基础上,认为《十七史商榷》是一部著述思想和著述体例存在矛盾的史考类著作。分析了《十七史商榷》中史评产生的原因,并对《十七史商榷》中的史评作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蝇王》是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这与小说所传达的深刻的人性"恶"道德主题密不可分。运用英国著名文体学家利奇和肖特《小说文体论》中的相关理论,从视角变换﹑句尾焦点和篇章线性等文体特征出发,探讨《蝇王》传达并深化小说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存王闿运六卷本《唐诗选》最早是光绪二年刊刻于成都尊经书局,但根据王闿运日记、年谱及其他一些资料,可推知该选本初次刊刻时间非光绪二年,而应该是光绪十二年。  相似文献   

7.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中国现代悲剧《雷雨》在故事情节的设置、母题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本着重于两部作品在主题内容、人物形象方面的比较研究,借以阐述两在审美意识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晚明关中大儒王徵一生喜读"奇书",善制"奇器",堪称"奇人",是儒学思想家、西学思想家、科技发明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与著名的"天主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一起被合称为晚明"四贤"。王徵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制器趣味、从政经历和宗教生活是贯穿于他一生各主要阶段的三条基本线索。王徵著述丰赡,今有《王徵全集》二十二卷行世。"畏天爱人",既是王徵宗教信仰的根基和道德规范的准则,也是王徵经世实践的尺度,又是贯穿其学术思想的主线。有理由认为,作为王徵"资心"之学精髓的"畏天爱人"思想,正是他全部著作及学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