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要以茶新菇子实体为原料,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对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茶新菇水溶性多糖的最佳热水浸提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为0.05%,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 h,此时水溶性多糖的得率为5.40%.茶新菇碱溶性多糖的较优提取工艺即:碱的体积分数为0.77mol/L,提取时间为2.71 h,料液比为1∶88.22,此时碱溶性多糖的得率为2.964%.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末茶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考察单因素浸提温度、液料比和浸提时间对茶末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铁观音茶末茶多糖的提取工艺,并测定茶多糖清除·DPPH的能力.结果表明:在液固比80∶1(mL/g),浸提时间130 min,浸提温度90℃的条件下,茶多糖的提取率可达9.95%;体外清除自由基试验表明,铁观音茶末茶多糖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3.
报导了白骨壤水溶性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以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L(9 34)正交设计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次数和料水比对白骨壤水溶性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多糖得率的主次因素为浸提次数、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及料水比,白骨壤水溶性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2 h,浸提温度100℃,浸提次数2次,料水比1:4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3.89%。  相似文献   

4.
微波辅助提取铁观音茶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辅助方法提取铁观音茶多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微波功率、时间、水浴浸提温度、料液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多糖得率随微波功率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料液比的升高先增后降,最佳的微波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375 W,时间180 s,水浴浸提温度60 ℃以及料液比1∶ 30.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多糖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其清除能力与质量浓度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实验范围内的微波处理对其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翅果油树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翅果油树叶片中的多糖,探讨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和浸提次数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最佳提取温度为75 ℃,在此温度下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最大.翅果油树多糖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提取温度75℃,固液比1∶ 10,浸提2次,每次浸提1.5 h,其水溶性多糖提取率达10.07%.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水为提取剂从油茶饼粕中提取茶籽多糖的工艺条件.通过试验确定了从油茶饼粕中提取茶籽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回流温度75℃,料液比1∶9g/mL,回流时间2.0h,在此工艺条件下茶籽多糖提取率为2.56%.  相似文献   

7.
优化苦荞茶和雀嘴茶中总黄酮提取的较佳实验条件,并探究总黄酮提取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提取液中总黄酮收率为考察指标,乙醇浸提苦荞茶和雀嘴茶中的总黄酮,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时间单因素对浸提液中总黄酮收率的影响,设计正交实验确定较佳的提取条件.较佳实验条件为50%乙醇水溶液,料液比0.5∶40(g·mL),浸提温度和时间分别为60℃和2.5h,苦荞茶和雀嘴茶提取液中总黄酮收率高达21.64%和19.41%;苦荞茶和雀嘴茶提取液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优于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BHT.乙醇浸提法是苦荞茶和雀嘴茶中总黄酮提取的有效方法,提取液中获得的总黄酮对羟自由基具有较强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8.
铁观音茶多糖的酶法提取及脱蛋白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纤维素酶水解方法提取铁观音茶多糖,并对其脱蛋白工艺进行了研究.酶法提取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多糖的得率随酶用量和水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pH值和温度的升高先增后降,最佳的酶处理条件为:加酶量15 mg/g,pH=4.0,水解温度45℃以及水解时间90 min.比较了Sevag法、三氯醋酸法以及酶与三氯醋酸结合法对铁观音茶多糖的脱蛋白效果,结果表明,三氯醋酸法可以简单高效地去除蛋白质,而又不会造成多糖过多损失,4 mol/L三氯醋酸溶液的最佳使用量为2%(v/v).  相似文献   

9.
为了优化超声波法提取枳椇果柄多糖的工艺条件,分析了不同超声波功率、超声波温度、料液比、超声波时间、提取次数对提取枳椇多糖的影响,确定了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并设计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提取枳椇多糖的最佳工艺为:以蒸馏水为提取溶剂,超声波功率为500 W,温度为70℃,料液比为1∶35,提取时间0.5 h,提取次数为2次。在此工艺下得到的多糖含量为27.949 mg/g,得率为30.83%。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碱法提取方格星虫体壁中水溶性方格星虫多糖的条件及优化。【方法】根据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碱液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方格星虫水溶性多糖浸提工艺优选因素组合。【结果】影响方格星虫多糖得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碱液浓度;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50℃,料液比1∶6g/mL,时间4h,碱液(NaOH)的质量分数为8%。【结论】最佳浸提工艺条件下多糖浸提提取率最大为1.81%。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古树茶在可控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发酵,通过考察发酵前后咖啡因、茶多糖、果胶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探讨可控条件下规范化、标准化的茶叶发酵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速溶乌龙苦丁茶生产性试验的工艺及条件 ;生产的产品各项质量指标经检测均符合广东省企业产品标准 Q/JDF0 1 _ 1 998  相似文献   

13.
速溶乌龙苦丁茶提取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速溶乌龙茶普遍存在口感较差的缺点,在配方上添加了适量的苦丁茶,并应用正交实验确定乌龙苦丁茶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A3水平;提取时间B1水平;提取加水比C4水平,提取后的茶汤较好的保留了乌龙茶的香气、滋味,又有苦丁茶独特的甘醇.  相似文献   

14.
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世界各国对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化学、药化、食品工业、化工技术等交叉的热门学科,本文详细论述了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世界各国对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化学、药化、食品工业、化工技术等交叉的热门学科 ,本文详细论述了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低糖白茶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福鼎白茶为主要原料开发低糖白茶饮料.首先通过茶水比、温度、时间三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并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确定最佳浸提条件;其次将根据此最佳浸提条件得到的茶汤按一定的浓度梯度加入去离子水稀释,确定最佳稀释量;然后在上述最佳条件所得到的茶汤中加入不同浓度组合的辅料白砂糖和维生素C并确定最佳添加量;最后经杀菌制得天然低糖白茶饮料.  相似文献   

17.
茶叶硒含量测定及影响富硒茶硒浸出率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茶叶中硒含量及影响茶叶硒浸出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茶叶硒浸出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是茶叶本身硒含量和浸泡时间;茶水中所浸出的硒绝大部分是对人体有益的有机硒;茶叶中硒的浸出率以冲泡水温为(95±2)℃时为佳;饮茶时第1次冲泡的茶水中的晒含量是第2次冲泡的茶水中硒含量的4~7倍。  相似文献   

18.
马森 《应用科技》2011,38(1):10-13
对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方法为:95%乙醇回流提取一水浴蒸馏回收乙醇→加M如中和鞣酸、吸收乙醇和水分→90℃左右烘干乙醇、水分→油浴180~190℃加热粗提物,咖啡碱升华→纯品.武夷岩茶生产副产品茶末、茶片、茶梗中咖啡因含量分别为:45.65±0.66(mg/g)、42.14±5.68(mg/g)、25.55±0.55(mg/g),从中提取咖啡碱率分别达到0.97±0.30(%)、0.44±0.08(%)、0.38±0.07(%).用紫外和红外光谱法定性定量,产品为咖啡碱,纯度达到80%以上.对提取条件以正交实验优选结果,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取温度,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70℃、料液比1:12.5、提取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19.
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后废弃的茶渣、茶末价格低廉,营养丰富.近年来研究发现,把含有茶多酚、茶多糖等多种有益物质的茶渣、茶末作为猪的饲料添加剂使用,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能降低猪肉中胆固醇、脂肪含量,提升猪肉质量和口感.文章从茶渣、茶末的营养价值、作用机理、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形式与效果及开发应用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间接测定茶叶中茶多酚的原子吸收法。基于茶多酚与碱式乙酸铅发生络合反应,定量生成难溶于水的黄色沉淀,经离心后,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上清液中过量的铅离子,可间接测得茶多酚含量。其线性范围为3~25μg/mL,RSD=1.3%。测定结果与经典滴定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