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进才的《语言运动与现代文学》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该书的出版不但提供了现代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内在关联这一具体问题的探讨,而且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而言,还具有某种"范式"的价值。论著推进了文学研究的史料发掘,强化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意识,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了现代文学的研究视域,同时在方法论上给予文学研究乃至社会科学的其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多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空间的拓展和深化往往依赖于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更新,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大多是从“西方”引进的,缺乏本土化的独创性,这就导致了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常常出现危机。因此,我们呼唤本土化的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50年代正式形成,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代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各自在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4.
一重建学科的合法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面临危机,已成共识,但危机在哪里,如何克服,却有不同表述。2005年5月底,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举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国际学术会议”,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大陆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中心议题是如何重建学科的合法性。8月21日《文汇报·学林》发表吴晓东、郜元宝的大会发言,“按语”略谓: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王瑶先生,应我校中文系邀请来校作学术报告。四月二十二日,王瑶教授向中文系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诸问题》的学术报告。王瑶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学科的性质以及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概况。他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现代文学学科的萌芽与发展;把这门学科的性质定为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过程,几十年来的研究情况和研究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真正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文学 ,是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的。大量地区性的现代文学史料的整理出版 ,不仅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可能 ,而且本身就包含着研究的眼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集中体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总的说来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努力 ,仍未摆脱建构现代性大叙事的诱惑 ,其研究潜力因此受到了根本性的限制。将地域文化视角转化为对话性的解构力量 ,反思现代性大叙事对差异性的压抑 ,是激活其研究潜力的关键 ,目前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  相似文献   

7.
刘增杰的现代文学研究起步于报刊研究,他从史料的发掘与整理逐渐开辟学术研究的"自己的园地",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出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创建与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增杰的现代文学研究起步于报刊研究,他从史料的发掘与整理逐渐开辟学术研究的“自己的园地”,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出版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创建与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刊发的是与会者的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0.
(一)旧体诗文如何进入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础受到质疑和挑战,与我们今天对于现代性的讨论的深入有关,因为“现代性”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东传是白话文学运动的重要源头,基于传教的现实需要,19世纪早期,传教士们将《圣经》译为中文,并创办报刊杂志,撰写传道小说。由此,白话文《圣经》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传道小说的撰写可以视为后来白话文学运动的先声。这一系列的话语实践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诞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乡土历史融入《纲要》课教学,是由党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学生乡土历史知识贫乏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之需所决定的,其融入方法主要有穿插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研究教学法、对话教学法等;在其融入过程中,教师除平时要注意积累和熟练掌握外,还要处理好它与统编教材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团体——新感觉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时间存在的简单化、粗暴化的趋势使得对这一流派的正确、全面认识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目前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日本新感觉派的关系研究及影响并把它归结为心理小说,文章通过对新感觉派主要作家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的梳理,得出以下结论: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并借助于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取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侯桂新的《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以"从香港想象中国"为切入点,返回并重构了1937—1949年间香港"南来作家"群体"香港书写"发生的历史现场,围绕文学运动、现代媒体和作家个案的梳理和论述三个层面,将客体实践、中介实践和主体实践贯穿于中国现代作家在其"香港书写"中展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为"南来作家"群体拟定了基于文化生态和文学史转折的全新经纬。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外来者"故事原型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常见命题。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外来者"性别身份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女性开始成为携带文明气息的"外来者"。本文以丁玲的《在医院中》、格非的《人面桃花》、贾平凹的《带灯》三个文本为基础来探讨以女性为主的"外来者"故事原型的性别转换。  相似文献   

17.
依托“现代汉语”等语言课型的教学特点,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语训练教学,用科学的言语交际的理论、模式和方法进行口才训练,既彰显重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时代认知,又创造性地提供了口语能力训练的环境、方法等客观条件,也是对语言课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和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周期率"折射出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能够在理论上科学解释中国"历史周期率"。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中国化是超越"历史周期率"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中国化,为超越"历史周期率"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制度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地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