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海珠江口区域水生病原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海珠江口之深圳、珠海海域和广州城区等五个不同区域的9个水样中,利用弧菌属选择性培养基TCBS获得9类特征菌落表型的分离株.选取高频率出现的4类典型菌落的代表菌株(G,Y1,Y2,T)鉴定,革兰氏染色为G-,磷钨酸负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菌体细胞成短棒状或弯曲弧状,可见单极生鞭毛.综合特征生化鉴定结果确定橙黄色菌株Y2为霍乱弧菌,绿色菌株G为嗜盐性副溶血弧菌.血清学类群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不同水域样本的菌株之间存在特征血清型的显著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采集中国东海舟山海域海底不同层次9个海泥样品,通过稀释培养分离纯化得到海洋细菌78株。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上述分离所得海洋细菌对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创伤弧菌、费氏弧菌等5种水产病害常见病原弧菌的抑制作用,获得具有抑弧菌作用的海洋细菌17株,占21.8%。其中6株菌株对费氏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7.7%。7株菌株对哈维氏弧菌的抑菌作用较显著,占9.0%。2株菌株对创伤弧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占2.6%。2株菌株对溶藻弧菌和鳗弧菌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各占1.3%。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稀释培养法能分离到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海洋细菌;来自海底泥的海洋细菌中存在较多的具有水产病原弧菌拮抗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3.
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浙江某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苗种场在虾苗淡化过程中发生了发光病.通过对典型发光病虾的镜检、细菌分离,结果从濒死病虾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其中菌株Pv-1在TCBS和TSA培养基上均能发光,用此菌株浸泡感染健康南美白对虾,可复制出发光病虾,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对Pv-1进行了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确定Pv-1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直杆状,大小为1.5μm×0.8μm,极生单鞭毛运动,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对弧菌抑制剂0 129(150μg)敏感,经鉴定为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由此表明哈维氏弧菌为此次南美白对虾虾苗淡化期间发光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弧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系统的斜带石斑鱼、红鳍笛鲷、褐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的弧菌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病鱼体内共分离获得弧菌63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中4株为强毒株,17株为弱毒株,42株为无毒株.经鉴定,哈维氏弧菌有43株(19株毒力株)、溶藻弧菌7株(1株毒力株)、副溶血弧菌5株、轮虫弧菌2株(1株毒力株)、需钠弧菌1株、无法确定的弧菌属其他细菌5株.  相似文献   

5.
网箱养殖大黄鱼弧菌病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1999年夏季,福建省宁德北斗都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生大面积死亡,从病鱼体内分离出两株细菌:ND-01和ND-02,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这两株菌皆为大黄鱼的病原菌,经鉴定,菌株ND-01为溶藻弧菌,菌株ND-02为副溶血弧菌,51种药物的药敏试验表明;青霉素G、万古霉素等19种药物对ND-01没有抗菌作用,青霉素G、头孢拉定等10种药物对ND-02没有抗菌作用;ND-01对氯霉素、氟派酸等9种药物敏感,而ND-02则对氟派酸、氟嗪酸等10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2016年广西钦州湾近海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发生以体表皮肤溃烂、皮下出血、内脏器官病变为典型症状的细菌性疾病,通过对患病卵形鲳鲹中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与保存,为后续开展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研究,以及控制相关病原菌在海水养殖中的暴发和流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平板和TCBS平板从患病卵形鲳鲹体表溃烂病灶、肾脏、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疑似病原菌,并对其进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学检验,通过16SrDNA基因测序对疑似病原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在细胞和鱼体水平开展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同时进行人工感染的回接试验。【结果】分离得到4株疑似病原菌(TOQZ01,TOQZ02,TOQZ03,TOQZ04),基于其表型、分子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关系,判定4株菌株均为弧菌属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且细胞毒性试验和回归试验证实,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为此次卵形鲳鲹发病的病原菌。【结论】溶藻弧菌是引起广西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鱼类发生细菌性鱼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未来将基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溶藻弧菌开展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和防控技术等现代海水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以实现对广西海水养殖溶藻弧菌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和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7.
以患有腐皮综合征的度夏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对象,从其体壁病灶处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病原细菌.通过传统细菌鉴定方法对病原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培养特征进行研究;以16SrRNA基因测序为基础,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伯麦罗氏弧菌(Vibrio pomeroyi);人工感染实验验证了不论是注射感染还是浸浴感染,该菌株均能导致仿刺参发病甚至死亡.此外,将本次实验获得的伯麦罗氏弧菌菌株SUS(V.pomeroyi SUS)与伯麦罗氏弧菌的其他菌株,如V.pomeroyi LMG20537T(典型菌株)、V.pomeroyi 929进行比较,探讨了来自不同海域的菌株生理生化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伯麦罗氏弧菌为南移度夏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病原菌,而且表明MALDI-TOF MS技术结合微生物数据库MALDI Biotyper系统的鉴定方法准确、便捷、重复性高,非常适合于传统鉴定方法易混淆的种类鉴别,这为南移仿刺参的疾病检查和预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粪便中弧菌科细菌的检测,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方法:对136例腹泻病人粪便进行细菌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在136例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出气单胞菌属16株,占11.8%,其中25%菌株是嗜水性气单胞菌.结论:弧菌科的细菌已成为当地重要的肠道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从具有肠道糜烂、肛门突出体外病症的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体内筛选致病菌株,分离纯化获得菌株05A。通过活菌注射金鲳鱼腹腔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菌株05A为致病菌株。经单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RNA分子鉴定,确定其为哈维氏弧菌(Vibro harveyi)。中草药的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蒜、儿茶、五倍子和石榴皮等4种中草药对病原菌05A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次是仙鹤草、黄连、黄芩、甘草、大黄、五味子和诃子。  相似文献   

10.
舟山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黄鱼烂尾病是近年来舟山海水网箱养殖鱼的主要疾病之一.通过从患病大黄鱼病灶组织分离出2个菌株,进行鲀化培养、分离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其中一株S030901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能导致试验鱼83.3%~100%死亡;另一株S030902菌株对试验鱼几乎无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细菌学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S030901菌株鉴定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舟山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主要病原菌;S030901菌株对诺氟沙星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等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等11种药物不敏感,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选药,以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南海海洋细菌 Pseudomonas sp.产生的一种抗肿瘤蓝色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Pseudomonas sp.是从大亚湾表面海水分离到的一株新的海洋细菌,在改变培养条件之后,能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从该菌培养液的脂溶性部分分离得到一种蓝色素Blue-1, 它的结构通过NMR, 2D-NMR, FABMS,元素分析得到确定,与从陆生菌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Bacillus violaceus) 中分离得到紫色杆菌素 (violacein)的结构一致.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表明,Blue-1对肿瘤细胞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MCG803的IC50为4.6 μg/mL,对BEL-7402的IC50为6.8 μg/mL.  相似文献   

12.
海洋真菌K26号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南海真菌K26号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硫酸酯胆碱和3,4,5-三羟基苯甲酸首次从中国南海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它们的结构通过IR,FABMS,NMR及2DNMR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严格人工无氮海水培养基富集、分离培养方法及用3对固氮基因(nifH)引物进行PCR检测,从青岛近海沉积物和海水中分离到16株异养型可培养海洋固氮细菌,经16S rDNA全序列测定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结果显示,16株菌分布于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Flavobacteria的3个纲中,分别代表着6个属、10个种,其中有50%归于Pseudoalteromonas属;海底沉积物中固氮菌的多样性要远高于海水,并在其中发现2个潜在新种。研究表明,青岛近海海域的固氮菌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它们大部分在系统发育关系上与分离自韩国、南极洲、新喀里多尼岛等海水的标准菌高度同源,但也存在少量潜在新物种。结果可为其他不同海域异养固氮菌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区,本文通过数据仿真和建模,分析舟山群岛新区环境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发展的策略,为发挥海岛海洋的资源优势、挖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海洋经济新区的先行先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西部相当数量的中新生界盆地中,发育半咸水-咸水的沉积,水介质条件决定了这类盆地中碳酸盐储层的形成、发育和分布.因此,对于这类湖盆古水介质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为例,利用稳定同位素、微量金属元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中生界湖盆的古水介质条件.根据中生界地层古水介质相对盐度和岩性等特征,把古湖盆分为正常湖泊和咸化湖泊两种类型.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整个营尔凹陷南、北部的中生代的沉积水介质是比较一致的,基本上为微咸水到半咸的水介质条件,其中偶夹淡水河流相沉积.以下白恶统中沟组沉积水介质盐度最大,这一层段也是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的层段,是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6.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carbonates and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has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deducing perturbations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which, in many cases, is observed together with the occurrence of biological mass extinctions[1]. The Frasnian-Famennian (F-F) mass extinction[2,3], so-called F-F event or bio-crisi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ive major bioevents of Phanerozoic time[4—7], and more than 60% of all Frasnian genera were eliminated[3,11]. This event …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黄、渤海、辽宁近海地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 1 2个地区 1 2 8个定位点及 5种海洋生物有机体的样品进行分离检测 ,共分离得到1 1 1 1 8株放线菌、560 8株海洋细菌、50 8株海洋真菌。鉴定结果表明 :海洋放线菌中以链霉菌属为主 ,占海洋放线菌总数的 95% ;海洋细菌中以弧菌属为主 ,占海洋细菌总数的 90 %以上 ;海洋真菌中以青霉菌属为主 ,占海洋真菌总数的 70 %以上。在有关样品中多株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对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与杀灭作用 ;多株有抗癌、抗辐射、提高免疫力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 ;有的能产生蛋白酶或 EPA。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体发酵和液体摇瓶震荡培养两种培养方法获得丝状真菌Aspergillus sp.MF134培养物,并从中提取活性物质.应用纸片扩散法和比浊法测定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探讨MF134菌的抗菌活性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固体培养物的提取物对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白色假丝酵母(Cancia albican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活性产物主要在孢子形成时产生的,而且与海水的存在有关,海水培养物所产生的抗菌活性高于淡水培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