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律规则具有模糊性、不周延性和非正义性等不确定性特征,这是法律规则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概念法学崇尚无所不能的完美法典,现实主义法学否定法律规则,主张无法司法。这非但不能解决法律的不确定性,反而危机到法治。运用法律解释、漏洞补充、法律论证、价值衡量等法律方法,是克服法律不确定性的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法学是一个新兴的部门法学科,也是一种法学方法论,引领我们通过法律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法律。法治秩序的建构需要法律,但有法律并不一定就会有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功能的发挥,关注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学法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实际上就是为了建构法治秩序,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学法学为视点,把法律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化和社会情境中加以反思,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从而也使社会学法学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3.
比较法的造法功能体现在司法和立法两个方面。在司法上,比较法能通过学理或原则、立法或司法直接承认比较法等方式成为一国法源。比较法的结构方法系法学方法论上的体系方法,是有效的法律解释和法律漏洞填补手段;比较法的诠释学方法在一国实在法下虽超越了法律解释的限度,但仍可用于填补实在法漏洞;功能比较法在法律发现中是一种后果论证、是实质推理,具有特定限度。为发挥比较法的造法功能,研究者须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方法的要求,决定选取宏观/微观、内部/外部、共性/差异、概念/类型视角;明确方法的局限;以融贯性作为验证研究结论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时代,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已经令法学研究者目不暇接。对传统法学的超越需要依仗于新方法、新思路,方法的变革给包括法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带来了新的理论成长点。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既是法律认识的结果,又是构建新法学理论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法律理论往往与其采用的不同方法密切相关,一种法律理论对另一种法律理论的批评也往往是以法学研究方法的评判为先导的。可见,方法是链接法律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法学方法论已经成为法学研究尤其是理论法学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的西方法治不仅建立在西方悠久的自然法思想传统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古罗马人所创立的法学或法律科学的传统的基础之上。中国大陆学者往往只认识到前者而很少论述后者。但是,法治不仅仅意味法律是良法,而重要的是良法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如果说自然法理论为良法确立了价值标准,那么建立在古罗马法学基础上的法学方法论是保障良法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薛以胜 《科技信息》2011,(3):418-418,413
每一种学科的方法论都是这个学科对本身进行的情况、思考方式、所利用的认识手段所作的反省。法学方法论是对法律研究方法的研究,是对法学研究方法的总体认识,对具体的研究方法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法学研究方法的更新既是法律认识的结果,又是构建新法学理论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研究离不开法治环境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法治进行经济分析,来探讨我国法治的经济学基础、经济价值以及它与市场的关系,以期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建设。经济分析法学是以经济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法律与法律制度的一种法学思潮。以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法治问题,必然涉及法治的成本问题,法治的成本可以分为法治的内在成本、法治的外在成本和法治的机会成本三部分。法治的成本问题表明,即使是法治也在消耗着社会有限的资源,也在占用着社会的机会成本,因而必须重视法治的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法理学是研究法律最一般的、最基本的理论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法理学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解释和批判:一方面,它为研究法律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启示;另一方面,它对法律实践具有一种批判、改造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法治反对解释是一种维护严格法治的立场,也是研究法律的一个角度。对这一命题也许应该进行更宽泛的审视。法治反对解释引发了对传统法律适用方法的呼唤,也引出新的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方法,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够适用或使用。对法治所反对的解释进行界定、法治反对解释的指向以及反对解释的功能等应该有更清晰的表述,以便于人们以更加明确的法治立场捍卫法治事业。  相似文献   

10.
虽然在近百年的西方法学中,逻辑的功能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必须看到,法律与逻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法律方法论的角度看,逻辑规则在解释法律、论证法律的时候有固定法律意义的功能。所以,法律学人必须认真地对待逻辑尤其是形式逻辑。这对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法制建设、法学教育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不仅是我国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国虽已如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整体法治建设与公民法律意识培养是不同步的,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新型的现代法律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实际现状出发,吸收与借鉴人类法律文化成果中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树立的有益因素,力求在中国法制改革道路的模式选择框架中,深入探究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土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这项工作制度化和长期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从法学专业的特性与法律人的职业素质构成来看,实践能力是法学应用型人才素质的核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法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法学专业毕业生因实践能力较差而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适应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通过不断改进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建立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健全法学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以全面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民生是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法治为民生提供切实保障,民生保障法治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民生法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立法供给的不足、执法的失范、司法救助渠道的阻滞,民生保障法治化的发展仍遭遇重重困境。加强法治建设、夯实民生保障的法治根基,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工程。完善民生保障法治系统要求健全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中,公法和私法被认为是法律的基本分类,但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凡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法律是公法,它主要调整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私人、私团体之间以及整个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凡是维护一切私人或私团体的利益的法律是私法,属于与国家权力无关的私的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即由私法调整。  相似文献   

15.
法律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既存的法律秩序和消费者偏好是影响法律需求的主因。建设初期应由地方政府来供给法律。在供给方式上,应采取强制型法律供给与诱致型法律供给相结合,以强制型法律供给为主的方式。两型社会中法律制度的建设策略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供给理念,遵循以现有立法为基础、借鉴和创新相结合的法律供给原则,重视法律供给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法律供给中的法经济学论证。  相似文献   

16.
现实农村社会和农民法律意识状况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评判,农村社会的基本稳定和发展表明,农民法律意识并非简单的像有学者认为的那样没有或者极其欠缺;充分认识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现状,对农民法律意识的来源、养成的基础和条件有个清醒的把握,从而便于培养农民的法律情感,以更有利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而对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在人们的意识中却往往缺乏清醒的认识。文章主要从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权利、新闻侵权、社会的法律意识等方面作几点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8.
法哲学是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认识法这一社会现象的学科。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边缘角度来看待法律现象。中国法学的边缘化即是中国法学走向沿边的部分或走向靠近边界线区域的一种发展趋势——即由中心走向边缘。对这一趋势,可从法的概念、法学研究方法和纠纷解决方式这三今角度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9.
和谐法律论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法律作为基础和保障,构成和谐的法律需要法律各价值之间、公法与私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