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孟祥德 《科技信息》2008,(36):321-322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又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项重要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杜牧《清明》的六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在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及模糊特征阐明了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证了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诗词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为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并力求使翻译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4.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它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奈达在等效翻译理论中提出的判断译文的三个标准,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和形式恰当,这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中国文化,在其诗词翻译中,存在追求等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译者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需要努力追求译文内容的忠实,形式的恰当,和意境的完美,让译文文本的读者获得与原文文本的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7.
方梅 《科技信息》2010,(27):34-34,203
叠字音调和谐能更好地摹声绘形,表达意境,情感,因而在旅游诗词中被广泛使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展现叠字的音美,意美,形美,本文通过例子探讨旅游诗词中叠字的一些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8.
翻译目的论倡导者认为翻译应该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译者应根据译文的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对薛涛诗词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揭示翻译目的论对两种译本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的影响,以探讨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达到朦胧美和含蓄美,古典汉诗总是通过多姿多彩的意象表现来营造一片意境,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其模糊性体现在物象表述,意境和表达诗人感情三个方面,增加了翻译时的难度。翻译意象诗的模糊现象时应该尽量以模糊译模糊,即忠实于原诗,保留和再现原诗歌语言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译中国古典意象诗时保留原诗的模糊美,符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意美,形美"中最为重要的"意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将音乐与其优美意境完美结合便成为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傅雪漪老师作为昆曲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其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很多。本着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原则,以傅雪漪先生的古体歌曲《山鬼》为例,通过具体意境的研究分析,阐述傅雪漪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及演唱特征,并通过古典文学、音乐学及演唱实践的角度,使技法、情感、韵味相结合,立体呈现傅雪漪老师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魅力。  相似文献   

11.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以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教学方法作了粗略探讨。1.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2.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3.以“点拔”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相似文献   

12.
由于语言的、文化的、文学传统的原因。中国古典诗词在人称指示、形象意境、主题情调几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朦胧美”。英译中国古典诗词重在传达原诗之“意”。诗词的朦胧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其隐含或潜在的意思。诗词的“达诂”。译者要利用语篇、背景和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借助“想象”去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诗是神形兼备的文体。古典汉诗英译应尽量兼顾音美、形美和意美。从音韵的再现看,汉英诗词尽管韵式不尽相同,但都讲究押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可以根据英诗韵式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形美的再现看,汉诗英译应尽可能采用诗体形式,兼顾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传译出原诗的形式羡;从意美的再现看,应深刻理解汉诗的意象和表现形式,忠实再现原诗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举例论述了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韵味为核心,偏重借写景或怀古而言言志抒情,翻译过程中准确而完整地传在文的意境,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许渊冲先生的“三化”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三种化法因原文的风格、意韵和情感不同,可分别或结合使用,以使译文明白晓畅。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视觉的静态之美,在内部结构上具有听觉的旋律之美,我们应该深刘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内涵,多渠道地感知和品味古典诗词的形美和音美。  相似文献   

17.
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了庞德的译作《神州集》,剖析了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的明确的翻译目的,及由其明确的翻译目的而决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追溯庞德翻译时的思维过程,进而探索《神州集》因其不忠、误译、漏译等饱受中国学者的非议,却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和读者的赞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全新的英语世界获得第一次成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目的论为一些违反某些现在翻译标准但却经实际检验十分成功的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承载了历代文人的悲欢离合,也见证着历史长河的浩淼波澜。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理解诗歌的内涵都离不开对数词的探究,因为数词与古典诗词中的物象、意境乃至主题关系都很大。在鉴赏古典诗词时,我们应做到明功用、辨虚实、察妙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外国读者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外国读者也能领略中国古诗词之美,这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分析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语言特色以及诗歌翻译中意美的传递,以便将诗歌中最真实的意境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