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老人与海》被誉为“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小说中,海明威将大海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来描写,作为审美对象来呈现,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莫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从生态文学批评视角看,《老人与海》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给人类所带来的生存悲剧,同时也表达了海明威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战争三部曲之一,以战争与爱情为双重线索,描写了战争中无处隐匿的死亡意识以及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主题提炼、形象设定、结构安排和悲剧结局等都渗透着对死亡意识的阐释、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担忧。故事的悲剧叙事是对战争时代悲剧现实的审美把握,体现了创作者的悲剧精神,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悲剧产生的根源,叙述悲剧带来的苦痛,探索人类文明的救赎之路,从而领会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它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我们应该在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自己的设想,这样,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才会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4.
张娜  付文中 《科技信息》2012,(8):187-188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发现海明威在此作品中通过主人公尼克表达了其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尼克"遍在"于自然,即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非人类生命体的生存权利,倡导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他又企图"超越"自然,即征服自然,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忽视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这两方面的矛盾构成了海明威在生态伦理问题上的思想冲突和内心困惑,也赋予了文本一种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5.
《你们决不会这样》是海明威本人最喜欢的故事之一.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从防御机制、人格结构和无意识理论三个方面对小说主人公尼克的行为和心理以及海明威的写作意图作更深层次的分析,阐释了战争给尼克造成的生理、心理创伤和身份危机,探讨了海明威的真实写作意图,以揭示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海明威的个人生活、写作兴趣以及其所塑造的男、女主人公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海明威对女性人物的处理,说明海明威刻划的女主人公不该被忽视,她们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可以看到海明威是如何看待战争和战后社会心态,如何理解爱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7.
<永别了,武器> 是海明威的一篇带有浓厚自传特色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作品以主人公亨利在战争中的切身经历及感受,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无情以及战争对人性摧残和对幸福生活的毁坏,从而走上远离战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硬汉性格"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这些情节简单的故事中,他们的人格、心理力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中,作者歌颂了人类的硬汉精神。本文拟主要从根源及对英雄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方面简单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性格。  相似文献   

9.
《太阳照常升起》和《五号屠场》都是战后的文学产物.海明威与冯内古特并没有着重体现战争和战争英雄的辉煌.与之相反的是,他们都是以着重描写参战者战后的迷惘生活以及创伤记忆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以战争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乌托邦意识,从而揭示战争背后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与追求的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导致气候变化恶劣,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选择。提高"节能减排"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意义十分重大。"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有利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