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脱贫攻坚阶段,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在后脱贫时代,如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十八洞村,应继续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历史责任,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基于多年实地调研与思考,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片区联动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洞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精准脱贫首倡之地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在前、作示范,展现首倡之为,发出首倡之声.  相似文献   

2.
在脱贫攻坚阶段,十八洞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在后脱贫时代,如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十八洞村,应继续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历史责任,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区.基于多年实地调研与思考,从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土地整治、乡村治理、片区联动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洞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精准脱贫首倡之地在乡村振兴路上,走在前、作示范,展现首倡之为,发出首倡之声.  相似文献   

3.
区域减贫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的外缘要素强势介入,驱动乡村转型与发展水平剧烈演变.该研究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推拉理论模拟乡村地域系统要素流动推拉情景,借此构建脱贫攻坚驱动乡村发展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测度乡村发展与转型演化过程、耦合类型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域系统要素外流可划分为加速增强、增速减缓、逐渐减弱三个阶段,对应着乡村地域快速衰退、逐步稳定、转向复兴的过程;脱贫攻坚驱动下,乡村发展和转型沿秦岭-淮河一线存在显著南北空间差异;脱贫县乡村发展与转型耦合形成了6种地域类型,其中高发展与高转型类型仅占18.2%,是乡村地域农户生活条件改善及人口转型主导的结果;立足脱贫县差异化的减贫模式,持续激发乡村内核发展动力是脱贫县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维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划分出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1)2010-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逐步提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3年,波动增长阶段;2014-2017年,增长提速阶段;2018-2020年,快速增长阶段;(2)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地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3)依据各市(州)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五个维度得分,划分出均衡发展型、生态环境主导型、生产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空间"负"效应已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的恶化。维护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发展水平五个方面,构建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湖南省1991~2007年间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虽在逐渐改善,但因生态环境恶化和公共服务滞后,其发展水平仍处于一般水平。最后,从乡村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对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探讨,认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乡村居民,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是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梳理国家层面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以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经济开发为核心、以贫困区域为核心、以精准为核心的贫困帮扶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5个发展演变历程,在深入探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继起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构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立足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情况和已有文献研究的区域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河坝聚落区、山坡聚落区、二半山聚落区、高半山聚落区4个区域,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乡村振兴差异化推进路径。从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分区分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与其他发展战略的衔接路径4个方面探讨了配套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个村落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构建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分区评价,并对单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总体为满意,但存在东中西部差异;(2)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饮用水水质和农业技术推广是影响人居环境满意程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和方面对优化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CiteSpace计量可视化工具对2018—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共计443篇CSSCI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绘制了我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域的知识图谱,综合考察了国内该领域有效衔接问题的总体发展脉络,探寻合理有效衔接的研究现状,挖掘相关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学科类别多样;研究机构呈现"总体分散、部分集中"的特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困境与实现路径、脱贫攻坚成果与"五大振兴"具体层面的有效衔接和微观区域有效衔接现状的效果评价等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中央对当前“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发挥科技力量促进产业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中国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劲、专业人才供给仍显不足的现实困境,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动力引擎作用,以科技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以科技人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从而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振兴,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乡村治理领域,并呈现出进一步发展的态势。与传统乡村治理相比,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整合乡村治理资源和调整乡村治理结构,并为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科学决策和治理依据。但是,数据质量低下、传统决策偏好的影响、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算法决策本身具有负面性等问题,成为阻碍人工智能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统一数据标准,强化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决策者的算法素养,促进乡村治理决策的智能化转型,完善数字平台建设,提升算法决策的科学性以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强化对算法技术的控制,保障人工智能算法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增加森林碳汇扶贫透明度,提高扶贫主体履约率,矫正扶贫行动偏差,进而提高森林碳汇扶贫绩效,需要构建一种科学的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基于统筹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的视角,借鉴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从经济效益、发展能力、发展机会等3个维度构建了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以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为例,对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进行实证测度。【结果】基于CDM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实证分析,构建了以经济效益、发展能力、发展机会为准则层,就业、收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产业拓展、低碳金融、生态环境为指标层的评价体系。经济效益、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对森林碳汇扶贫总绩效的贡献度存在差异:经济效益能在短时期内促进贫困对象增收,其扶贫绩效显现的时滞性较短; 而发展机会创设之后还需提高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其扶贫绩效显现的时滞性较长,但各准则层在森林碳汇扶贫绩效提升中均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偏废其一。【结论】森林碳汇扶贫绩效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逐步上升,扶贫效果得以不断显现; 各评价单元的扶贫绩效存在差异,需在扶贫工作中及时总结各区域的经验与不足,加强交流,不断提高森林碳汇扶贫绩效,充分发挥森林碳汇项目实施在扶贫中的作用。此次构建的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提供一种相对客观、便捷的动态评价方法,能够运用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跟踪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云南省曲靖市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的实例入手,从理论、实践和发展的层面研究曲靖市连片开发的丰富内涵、减贫机理、运行机制、可推广性等,并提出基本的结论及政策建议,目的在于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连片开发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连片开发实践向纵深发展,提高连片开发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省曲靖市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的实例入手,从理论、实践和发展的层面研究曲靖市连片开发的丰富内涵、减贫机理、运行机制、可推广性等,并提出基本的结论及政策建议,目的在于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连片开发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连片开发实践向纵深发展,提高连片开发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交通在扶贫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扶贫进入了新阶段,交通+产业扶贫成为重要方向。通过阐述交通+产业扶贫模式,说明该模式充分融合了交通扶贫和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推进了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管理等全要素发展,注重与贫困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交通支撑产业、产业促进交通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十四五”交通+产业的发展思路,即“十四五”时期需要从服务支撑贫困地区脱贫,转向服务支撑乡村全面振兴,转到持续培育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上来。“十四五”时期欠发达地区需关注交通+农村物流、交通+休闲旅游、交通+资源开发、交通+互联网、交通“新基建”+产业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奉节县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与类型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形、交通、规模和资源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TOPSIS评价、SOFM网络模型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对重庆市奉节县332个行政村(不含社区)进行综合评价和类型识别,并对各类型村庄特征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村庄地形本底和交通区位值总体呈现中部高、南北低分布格局,村庄规模和资源禀赋分布特征不明显,二者具有负向对应关系,各村庄维度值空间聚集不显著,以中、中低等级为主;2)各村庄接近度值呈现中部高、南北低以及沿梅溪河线状高值聚集分布格局,各等级数量呈正态分布,总体以中、中低等级为主;3)利用SOFM模型法将研究区村庄划分为24种类型,各类型村庄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特性.基于发展水平和4个维度,运用系统聚类法,将村庄类型合并为6种类型,数量上以Ⅱ、Ⅳ、Ⅴ和Ⅵ为主,占总数的78.92%;面积上以Ⅳ、Ⅴ和Ⅵ为主,占70.05%.综合来看,研究区村庄总体上在近年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今后仍需针对不同类型,采取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有序推进的策略促进村庄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村庄分类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其他惠农因素的影响,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效果一直难以准确评价.基于反事实场景技术,通过设置农村公路项目的处理组与对照组,构建了基于多层回归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框架的农村公路项目影响评估模型.使用来自福建省68个村庄816个农户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得到的面板数据,实证了农村公路项目对提高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前后对比"方法相比,基于反事实场景技术的农村公路项目影响评价方法能更加客观地评估由农村公路项目所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阜新市贫困村407份调查数据,识别了农户参与电商扶贫的意愿,并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对电商扶贫的参与意愿较高;受教育程度、网络使用经验、主要经济来源、农村电商认知、电商扶贫收入效应认知、亲戚朋友电商扶贫参与意愿、政府电商扶贫相关工作、电商服务站相关工作、电商扶贫服务体系、特色农产品规模对农户电商扶贫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年均纯收入、生活满意度认知因素对农户电商扶贫参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贫困区农民脱贫增收走出多赢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1月,国家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已经成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艰巨任务。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扶贫攻坚的高潮,发展农业、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最基本、覆盖面最广的产业扶贫内容。针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耕地少、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建立生态循环技术体系,构建生产和消费精准对接信息平台为推动力的脱贫致富思路,实现贫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脱贫致富目标,并以相关技术的具体方案,提出了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关于民族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州)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湘西州乡村旅游扶贫绩效处于良好等级,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地区年旅游就业人数、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的实际得分与标准得分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湘西州乡村旅游扶贫的绩效。为此,提出了加强湘西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乡村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乡村居民旅游就业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