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态处理系统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将可拓学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对固体废弃物生态处理系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中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的度量、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的可拓方法等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生态健康可拓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填埋工艺生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结合连续过程工业的生产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规划模型的建模方法———根据变量之间的因素分析来自动建立模型 ,其思想是由初始模型 (一般为目标函数 )不断组合扩展得到整个系统的优化模型 .这种建模方法减少了知识工程师的工作量 .此方法已在优化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  相似文献   

3.
已有的关于生态工业运作机制问题的研究是多角度且富有成效的,但总体说来,缺乏对工业系统生态化演进机制的关注,如系统的演进特征、演进状态究竟是什么,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建立理性的工业系统生态化预期,进而选择有效的政策着力点.为了弥补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本文采用非线性演化模型对工业系统生态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系统非线性演化理论的基础是非线性数学理论,非线性数学理论是刻画现实经济系统中大量非线性行为现象的最有效的工具.研究发现:作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业系统生态化进程属于系统非线性演化,系统非线性演化所产生的"分岔"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即混合状态(生态型与非生态型以一定比例混合存在)是系统演化所产生的稳定平衡点.而系统单向收敛至一种平衡态(全部企业为生态型或非生态型)是不稳定和不现实的.为此,本文还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应用马尔科夫线性演替理论描述了这种单向收敛于一种平衡态的工业系统生态化线性发展模式.最后,本研究所形成的结论将有助于政府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工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业系统的分形生长理论分析与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翠花  柴立和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1):1583-1588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演化系统,其结构模式处于不断进化中.文中以非平衡统计力学为理论基础,从生态工业系统的宏观结构出发探讨了其模式演化的机理,发现生态工业系统具有分形生长特性;对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其结构演化满足分形生长规律,与理论分析一致.研究生态工业园演变的新方法及其结果有助于指导城镇生态工业园的优化设计与模式演化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用于工业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工业生态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研究了系统内部成员间交互作用与系统结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工业系统行为进行仿真.根据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基于多主体(Agent)模型,通过案例模拟考察了企业产量对市场价格有影响和无影响两类不同机制下企业和政府行为变化情况.案例模型表达出企业与市场、"企业-环境-政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断交互的过程,验证了该方法在工业生态化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绿色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绿色供应链 ,提出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并给出了工业生态园区的评价体系 .  相似文献   

7.
创建数学生态教学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生态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营造生态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创建生态的数学学习与教学过程及突出评价过程的生态特征三方面构成,其中在创建该模式的过程中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互动性及生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系统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工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判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盘锦市工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对该市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工业经济在兰州城市经济中的地位,讨论了生态城市与生态工业的关系后,认为兰州建设生态城市的核心是要发展兰州的城市经济,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兰州的工业经济.根据来自工业的污染物是兰州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而兰州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又决定其对污染物的吸收、扩散和净化能力非常有限的矛盾,提出了通过建立生态工业体系来促进生态兰州建设的思路,并对兰州建立生态工业体系的原则、目标、途径和当前的主要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水泥工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工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同时具有消纳自身和其他行业废弃物的巨大潜力.在分析水泥生产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水泥工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可拓展性,并对其生态产业链进行了设计,旨在为水泥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考虑经济性的功量交换网络的最优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工工艺过程中需要减压的流体(裕压流体)和需要加压的流体(需压流体)可以通过膨胀机和压缩机构成间接式功量交换网络,以回收能量。基于节能和经济性双重考虑,提出了裕压流体和需压流体间的匹配规则。在一定的投资回收期期望值下,考察为回收裕压流体的压力能新增膨胀机投资是否合理。对某合成氨装置的功量交换网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匹配方案,可以取得节能5 428kW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孙丽文  杜娟  韩莹  任相伟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430-1440
随着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跨域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根据主导力量的转换,将跨域生态产业链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企业生态转型期、生态产业园发展期、跨域生态产业链构建期,并构建了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建立三阶段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分析总结最优均衡点,剖析跨域生态产业链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主体参与跨域生态产业链构建后的收益增加越多,成本增加越少,越有利于跨域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社会公众对绿色发展的追求对跨域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政府征收的环境税和污染罚款能够加速跨域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而补贴只在生态产业园发展期表现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生态工业园水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以支持生态工业园各级污废水排放控制,促进生态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生态工业园水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出生态工业园水环境承载力应从自然水域的环境承载力和污水处理厂的纳污容量等层面加以控制,并建立了生态工业园的自然水域环境承载力和污水处理厂纳污容量模型。结论建立的模型可操作性较好,可以有效地测算出生态工业园的自然水域环境承载力和污水处理厂纳污容量。以此为依据控制各级污废水排放,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4.
生态工业园网络建设--以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CETDZ)为例,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探讨了第一代工业区的生态工业网络建设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资源环境负荷,以及构建生态工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一般性原则,探讨了CETDZ的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建群种的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运用系统集成手段,对园区的物质、能量、水资源进行优化,构建了全区的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模型。最后提出了开发区生态工业实施策略,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张西玲 《太原科技》2011,(3):54-58,62
通过分析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以及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苏州环保产业园等国内外知名生态产业园在规划建设、组织发展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提供了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16.
系统经济学是在系统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探索。本文简要回顾了1988-2010年系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系统时代的含义及其对经济学的影响,系统经济学的哲理框架、数理模型基础,和三个主要研究专题:制度边界理论、资源位理论和系统战略。最后,对系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政策的缺陷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作为引导其发展的政策在其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政策进行审视,归纳了我国现行政策的缺陷,提出了“指令 市场 科技 意识”的矫正方案。  相似文献   

18.
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匮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工业发展模式的选择。通过对现在经济发展资源背景分析,提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形成条件,并对生态产业链的创建对资源供需矛盾的缓解作用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网络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竟达  韩天锡 《江西科学》2008,26(3):413-416
以天津泰达生态工业网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方法、稳定性的表现、影响因素,提出了增加生态工业网络系统稳定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知识管理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组织学习能力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在系统回顾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视角对企业信息化的组织学习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模型整合和创新,并对信息化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了一系列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