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文化的全球化加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人们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抒解文化"乡愁"的载体.这种乡愁意识既是全球化挤压下本土文化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反抗形式,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种乡愁的寄托也使戏曲的传播拥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电视戏曲节庆晚会成为现代"集体乡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篇小说《南方的葬礼》是广西作家潘大林在对故园的深情回望中完成的一次文化乡愁之旅。小说所蕴含的文化乡愁体验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种"文化乡愁"是与全球化"现代心态"相伴而生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普遍心理症候之一。《南方的葬礼》的文化乡愁体验主要体现在对家族渊源的追溯和对传统习俗的扬弃上。这与那些固守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回望故园的做法相比,《南方的葬礼》的可贵之处在于小说显示出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思品格。  相似文献   

3.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迭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迭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迭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龙辉明 《科技信息》2009,(9):180-180,188
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鲁迅把对故乡这份爱恨交加的感情隐讳在他的作品中.从而造就了鲁迅作品的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思想底蕴和乡愁情感氛围。这是一种普通的儿女思乡之愁,更是一种深重的文化乡愁。乡愁是记忆与现实的反差:乡愁是对故园与生俱来的无比忧患;乡愁慰藉呐喊与抗争。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数事实、现象已经表明 ,全球化概念的提出绝非空穴来风 ,如今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的影响正是在全球化对人类生活这种无孔不入的广阔背景下展开的 ,对此大致存在着三种意见 :一是文化差异缩小 ,民族文化面临生存危机 ;二是民族文化意识增强 ,文化冲突增加 ;三是文化个性化与文化相互认同。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涉及到如何对待全球化的问题。像现代化一样 ,全球化也是把“双刃剑” ,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认识全球化的不平衡性 ,抵制文化殖民和文化渗透 ,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 ,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对策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之中国民众的一种选择。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因此不少戏曲理论家皆认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美学观,而戏曲的这种写意特征又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画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数百年来一直与观众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9.
"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对英语语言的"错误"运用,例如口语中的中国口音、根据中文语法构造的句子、使用由字面意思直译的中文习语等。然而,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式英语"不仅仅体现出语言本身的问题。正如Levin(1993)所指出的,文化中没有对或者错,只有差异。因此,笔者认为"Chinglish"作为一种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因素的社会现象,更应该从文化视角进行探究。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11.
娄道舰 《科技信息》2010,(16):I0279-I0279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形象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奥运形象也因为涉及举办国形象,而备受各奥运举办国重视。通过对北京奥运形象建设系统的分析,认知了北京奥运对"和谐"追求的目标,也正是这种"和谐"文化特质,不仅为奥运发展增添了活力,也使北京奥运形象建设成为历届奥运形象建设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是对全球化时代在文化方面的积极回应。这种回应也正是在经济的全球化,即资本的全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或者也可以说跨文化就是人类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对文化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艺术史上,戏曲电影是古老悠久的戏曲艺术与西方"舶来品"的电影艺术相结合的新生事物。诸多有关戏曲电影的研究站在现实的立场上,采取了不同的视角,为探讨戏曲电影涵蕴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思想资源。但是,迄今为止,较少有学者发表关于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为此,戏曲电影身份认同及其文化自强研究亟待全面、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研究、发展、繁荣戏曲电影,必将为推动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电影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是对全球化时代在文化方面的积极回应.这种回应也正是在经济的全球化,即资本的全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或者也可以说跨文化就是人类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对文化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国学视阈下《戏曲鉴赏》教学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党的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引下,高等学校重新审视并调整《戏曲鉴赏》教学的定位,创新《戏曲鉴赏》的教学思路,以便提高《戏曲鉴赏》教学的质量,适逢其时。《戏曲鉴赏》教学目的在继续保有原来"美育"和"素质教育"的规定內涵的同时,新增国学内涵之后,可以表述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当然,要从根本上提高《戏曲鉴赏》的教学质量,要将《戏曲鉴赏》教学思路创新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师资水平亟待提高,必要的硬性条件和软性环境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全球化有力地推动着人类个性的丰富发展和人的鲜明个性的彰显。全球普遍交往要求个人成为开放的个人,使得人类个性的发展摆脱了民族文化的局限。人们不仅通过民族文化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认同,也借用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个性,逐步使自己的个性具有集聚各民族智慧和能力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全球化使人的个性独立凸显,进取和竞争意识增强,每个人只有充分发挥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把握机遇,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朱青穗 《科技信息》2010,(20):60-6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东盟"合作机制实现了文化合作交流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势必会产生各种文化的碰撞,"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受到了挑战.本文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立论基础,阐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分析影响"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的内、外部原因,提出未来"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安全发展的应对措施,建立"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维护"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文化合作安全.  相似文献   

19.
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迥然相异,具体表现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及话语表现模式上,一种是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种是优美的歌舞式艺术,一种是再现性艺术,一种是表现性艺术.深入探讨了戏剧戏曲艺术本体特征的差异,从东西方语言、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观上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能量学说揭示了作为支持人类社会有序运作的复杂开放系统——文化具有物质、能量及信息的属性和"自主进化"的能力。从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角度看,人类从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以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驱动力,是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文化对资源的识别、选择和利用。"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势话语中获得被认可与强化,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崛起的表征,也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展开间接批判的表述。生态危机的提前到来,是工业文明泛滥所加剧的族群间以及族群内部成员间的无序竞争所驱动的对自然资源无休止掠夺与控制之恶果。从学科定位的角度,"原生态文化"应当归属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范畴,是"文化相对论""他者"视域中的本土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