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李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艺术大家,毕生直面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绘画理论与实践根置现实,执着无待而兴;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直观实用的创作原则,绘画向戏曲渗透,艺术向谋生齐观,获得了戏曲上的独特建树,充分体现了李渔从绘画到戏曲的身份认同,以及商品经济价值取向。李渔从绘画到戏曲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与动机,所含审美理想与经济实用兼而有之,给予当今人们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文化的全球化加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人们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抒解文化"乡愁"的载体。这种乡愁意识既是全球化挤压下本土文化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反抗形式,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种乡愁的寄托也使戏曲的传播拥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电视戏曲节庆晚会成为现代"集体乡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卢琳 《科技信息》2011,(24):I0409-I0410
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对197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城市电影进行的思考与研究,可以从社会空间、影像空间、形象空间(城市意象)和文化心理空间(身份认同)等角度对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问题进行一定的考察。以空间观念为基础,以空间生产与文化想象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为指导,对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进行深入细致的探察和研究,并且提出关于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表达城市的思考,尝试为城市电影开启一种新的文化研究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电影独立工作者到国家电影局承认的导演,贾樟柯终于走出"地下"获得了合法的文化身份.这当然可以用"中国电影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豪言一语概括,但当把这段从地下到地上身份转换的经历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阈下加以放大、解读时,可以看到以贾樟柯等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处于先锋与大众、西方与本土、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尴尬境遇,以及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首先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后,巴特、热内特和里法泰尔等对"互文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界定为在不同文本互动间的意义建构。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互文性阅读,透视摆脱奴隶制的非裔美国年轻一代,在对立与错位的多元文化和伤痛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精神危机,解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混沌状态,探寻黑人身份认同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本质个性、美学风貌、思想内涵。而电影是19世纪末在现代工业和高科技发展下诞生的艺术形式,同样具有自己的本质属性。电影可以提供一切可视、可听的片段,更能提供后期编辑及报道等现场观众难以看到的内容,却不能提供戏曲的剧场效果,这恰恰是戏曲之所以是戏曲的重要元素。再则,电影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作为载体传播戏曲的过程中,画面剪辑、角度选择、块面切割,不可避免的会对戏曲传统的表演体系产生影响。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发挥电影媒介的特长,突破舞台局限,以达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的两全其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1.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昆曲的艺术魅力为主线就昆曲的传承与革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昆曲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的剧目丰富,曲调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在“流行”已逐渐成为人们审美定势和思维习惯的现今社会,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轨道中将如何生存和健康地发展,是摆在戏曲界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殖民扩张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西洋歌剧开始大量进人中国,一种新型的音乐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歌剧"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新型音乐艺术和新名词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对中国歌剧诞生的自我"身份"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深切感受到中国话剧完全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进行艺术创作并不完善,因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写意的传统,因此他提出"写意的戏剧观",主张在中国传统的写意戏曲的基础上创造话剧,同时吸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使话剧既能继承民族优秀遗产,又能吸取世界各国戏剧精粹,使之能成为相当完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校古代戏曲教学有待改革,不应仅仅重视文本意义,更多的是要结合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并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段以求全面地、立体地向学生展示戏曲的全貌,让学生充分领略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歌剧艺术是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中国歌剧事业目前正面临种种挑战。通过音乐美学思想、民族性对中国歌剧的影响,传统的继承和吸收借鉴西方歌剧的尺度,歌剧要跟上时代步伐等方面的论述,深刻反思如何寻求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怎样使中国歌剧走出低谷这一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许海啸 《科技信息》2010,(21):I0196-I0197
传统武术的全球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从全球化的意义上思考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武术逐步成为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构建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武术认同提出基本原则和策略:“注重实用”、“兼容并包”、“和谐统一”原则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武术应该的向世界“正本”;并积极借鉴外国传统体育传播经验;让青少年产生认同和兴趣的师徒传承方式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不以进入“奥运会”为终极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墨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是中华文明的独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和交叉融合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水墨艺术运用到包装设计中越来越常见,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本文通过对水墨画艺术、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传统视觉艺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阐述,进一步讨论了二者相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京剧服饰艺术性的文本语境为出发点,从美术学角度出发,运用符号学分析方法,探寻了其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在色彩、图案、款式上的艺术特点、美学特征及规律.指出京剧服装是京剧舞台人物塑造的重要艺术手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存在原则,一种精神实在,一种艺术美学,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京剧服饰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