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低度白酒易出现絮状悬浮物。通过对比原降度酒液、清液与絮状物的酒精溶液三者的气相色谱数据,分析得出形成浓香型絮状物的主要组成成分有己酸乙酯、丁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己酸异戊酯等酯类;极少量的高级脂肪酸和其他微量成分也参与絮状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对3种不同产地的解放钟干型枇杷酒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产地的解放钟干型枇杷酒均含有苯乙醇、异丁醇、丁二酸二乙酯、苯甲酸乙酯等,同时还含有少量的乳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山梨酸等.不同产地枇杷酒香气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A型枇杷酒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甲酸异戊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B型枇杷酒中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包括庚酸丁酯、癸酸乙酯、正己醇等;C型枇杷酒含有辛酸乙酯、甲氧乙酸戊酯、糠醇等.香气成分的差异赋予了解放钟干型枇杷酒独特的风味及口感.  相似文献   

3.
主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世界6大蒸馏酒中香气成分分析及其对香气贡献的研究现状和进展。6大蒸馏酒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各具特色,特征香气成分也各不相同。如己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2-甲基-1-丙醇等在多数中国白酒中有香气贡献;乙酸异戊酯、苯乙醇、乙酸2-苯乙酯、异丁酸乙酯等在多数国外蒸馏酒中有香气贡献。对蒸馏酒中香气贡献的研究主要采用气相色谱-嗅闻仪结合香味提取物稀释分析、香气活性值、香气重组实验和缺失实验等,确定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4.
通过直接进样法对两种浓香型白酒五粮液和盐井坊进行了气相色谱-嗅闻-质谱的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得出两种酒风味不同的主要原因有酒中含有的酯类和酸类的不同配比,醇类和醛、酮类在种类上的差别等.五粮液中主要的4种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比例为1∶0.18∶0.07∶0.08,而在盐井坊中这四种酯的比例为1∶0.24∶0.24∶0.08.五粮液中醋酸、丁酸和己酸的比例为0.26∶0.10∶1,而盐井坊中这三种酸的比例为1.17∶0.26∶1.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燥方法下西洋参的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对烘干和冻干处理的西洋参进行了挥发性成分研究。通过气相保留时间和迁移时间在西洋参中共定性出5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11种醇类、8种酮类、12种醛类、5种吡嗪类、5种酯类、4种酸类、2种烯烃类等。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西洋参的挥发性成分有很大影响。对比冻干处理的西洋参,烘干处理的西洋参中酯类、酸类、酮类、烯烃类、吡嗪类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上升,而醛类和醇类的质量分数下降。其中,酯类(乳酸乙酯、丙酸乙酯、乙基-2-甲基丙酸酯、乙酸戊酯)、酸类(2-甲基丁酸)、酮类(2-戊酮、羟基丙酮、2,3-戊二酮)、烯烃类(苯乙烯、α-蒎烯)和吡嗪类(2,6-二甲基吡嗪、2-乙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在烘干西洋参中的质量分数显著升高。醛类(辛醛、糠醛、壬醛、庚醛、(E)-2-庚烯醛)和醇类(己醇、(E)-03-己烯-1-醇、(Z)-3-己烯-1-醇)在冻干西洋参中的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6.
<正> 新安酒是新疆著名品牌,是以高粱、玉米为原料,小麦制成的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剂,采用传统老五固态发酵工艺,经蒸馏、勾兑精心酿制的浓香型白酒。由于工艺独特,从而形成了新安酒独特的风格特点:1、以己酸乙酯为主体香成分;2、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四大酯比例协调,其比例为1:0,6:0.5:0.1;3、其它色谱骨架成分和协调成分含量适中。  相似文献   

7.
菠萝浓缩汁是菠萝最主要的加工产品,在常规的加热浓缩过程中通常伴随着易挥发的香气成分损失.为了探明最容易挥发损失的香气成分,同时建立一种鉴别菠萝汁饮料是由鲜榨菠萝汁还是由菠萝浓缩还原汁生产的方法,进行了菠萝原汁的真空微波快速浓缩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对菠萝原汁和菠萝真空微波浓缩还原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对比.结果显示菠萝经真空微波浓缩后消失的成分为己酸甲酯、2-甲基丁酸乙酯和罗勒烯,损失较大的几种成分分别是D-柠檬烯,十五烷以及古巴烯等.浓缩后增加的成分主要有香叶基丙酮.结果说明己酸甲酯、2-甲基丁酸乙酯、罗勒烯等成分可能是热浓缩过程中最容易挥发损失的成分,同时这些成分可作为鉴别鲜榨菠萝汁和浓缩菠萝汁还原果汁的特征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获得窖底酒、醇甜酒与窖面酒中的微量香气物质信息,然后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研究3组酒的差异性香气物质,并利用聚类分析(HCA)验证了差异性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窖面酒、醇甜酒与窖底酒之间的差异性香气物质共有15种,其中准确定性9种,包括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辛酸乙酯、十二酸乙酯、糠醛、苯甲醛、戊酸、庚酸。这些差异性香气物质的变化提供了醇甜酒与窖底酒不同的风格与口感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技术,定量分析玫瑰香橙果汁中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出并鉴定出96种挥发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包含酯类物质18种,含量为18.81%;醇类物质16种,含量为13.58%;酸类物质9种,含量为11.78%;酮类物质6种,含量为2.11%;酚类物质5种,含量为5.45%;烃类物质7种,总含量为3.05%;醛类物质4种,总含量为0.45%;其他物质31种,总含量为6.05%。相对含量较大的成分有十一酸乙酯(7.17%)、异戊醇(6.65%)、己酸乙酯(4.45%)、辛酸(4.04%)、正癸酸(3.61%)、p-叔丁基苯酚(3.56%)、苯乙醇(3.09%)、癸酸乙酯(2.01%)等,是构成玫瑰香橙果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要基础物质。  相似文献   

10.
酯为有机酸与醇类在酸性条件下经酯化作用而成,酒的香味在很大程度上与酯类的组成及含量有关,是构成酒香的主要物质。 白酒中,酯类成分极为复杂,主要是C_1—C_(14)的直链脂肪酸乙酯。乙酸乙酯浓时呈苹果、香蕉香,稀时呈梨和菠萝香;丁酸乙酯浓时呈不愉快味,略带臭,稀时呈兰姆酒香;己酸乙酯浓时呈辣味和臭味,稀时赋予白酒特殊的窑香;乳酸乙酯具有香不露头,增加酒质醇厚感的特性。 总之,酯类以乙酯类物质为主。乙酯类物质以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的量为最多,被誉为白酒的三类酯类。乙酯类物质在恰当的浓度下都具有芬芳的香味,是白酒呈香的主要成分,对酒香起着主导作用。用化学分析法测得的为总酯,常以乙酸乙酯计算。一般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 GC-O-MS)分析潮汕牛肉丸煮制前后挥发性香气活性物质,同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确定关键性香气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煮制前后牛肉丸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含硫化合物11种,醛类7种,杂环化类4种,醇类4种,烃类10种,酯类2种,酮类1种,酚类2种,酸类1种;嗅闻鉴定出12种香气活性物质,经OAV分析确认生牛肉丸中的关键性香气成分是二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硫醚、反式-2-辛烯醛、己醛、壬醛;熟牛肉丸的关键性香气成分是二烯丙基硫醚、己醛、壬醛、二烯丙基二硫醚。比较关键性香气物质OAV的前后变化,发现二烯丙基硫醚、甲基烯丙基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甲基烯丙基二硫醚、反式-2-辛烯醛、己醛是导致潮汕牛肉丸煮制风味变化的关键性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2.
由于食用酒精挥发性成分含量极低,而这些含量极低的挥发性成分直接影响着食用酒精的口感及等级划分。因此,研究以优级和特级食用酒精为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2种等级食用酒精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再以不同等级食用酒精中挥发性成分为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建立了食用酒精等级判别模型,找出了2种等级食用酒精的主要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在优级和特级食用酒精中共鉴定出60种挥发性化合物。建立的判别模型能有效地将优级和特级食用酒精区分开,PCA辨别模型的前2个主成分贡献率为51.3%,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食用酒精等级区分能力;PLS-DA辨别模型的因变量拟合指数为0.966,模型预测精度为0.934,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判别出23种可区分优级、特级食用酒精的主要差异化合物。其中,特级食用酒精中的癸酸乙酯、正辛烷、顺-β-甲基苯乙烯含量显著高于优级食用酒精;优级食用酒精中乙缩醛、丁酸乙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戊酸乙酯、苯乙烯、庚酸乙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苯甲酸乙酯、丙醇、1-甲基萘、壬醛、正己烷、苯甲醛、1,2,3,4-四氢萘、正丙基苯、(-)-柠檬烯、γ-丁内酯、己醛含量显著高于特级食用酒精。2种等级食用酒精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差异最大的为乙缩醛、丁酸乙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和戊酸乙酯4种化合物。希望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等级食用酒精的客观辨别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NaH_2PO_4·2H_2O催化下合成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以磷酸二氢钠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乙酸丁酯、己酸异戊酯、乙酸异戊酯、乳酸乙酯、乳酸异戊酯,并对酯化反应中的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回流时间以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优化探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了老白干老五甑工艺和三排净工艺2种原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分别鉴定出234种、253种挥发性成分。在2种原酒中共鉴定出27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85种酯类、35种醛类、44种醇类、11种酸类、35种酮类、5种酚类、8种醚类、9种呋喃类、11种缩醛类、8种含氮类、11种含硫类、3种内酯类和8种萜烯类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为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和癸酸乙酯。在老五甑工艺原酒中,醛类、酚类、含氮类和含硫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三排净工艺原酒的1.64倍、2.34倍、1.43倍和1.73倍,使得老五甑工艺原酒酒体更具青草香、麦芽香、烟熏味、烤香以及硫香,香气更加丰富;而在三排净工艺原酒中,酯类、醇类、呋喃类、内酯类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为老五甑工艺原酒的1.30倍、1.27倍、1.31倍、1.65倍和1.57倍,使得三排净工艺原酒更具果香、花香、甜香,香气更为清雅。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动化静态顶空和固相微萃取两种样品前处理方式对苹果样品进行萃取分析,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苹果酯类物质进行分离检测,经计算机谱库(NIST08)检索分析结果显示,静态顶空共分离鉴定出33种酯类香气成分,固相微萃取共分离鉴定出种29种酯类香气成分,两种方法共同检出的有23种物质,其中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乙酸丁酯、2-甲基乙酸丁酯等15种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总峰面积的78.38%和68.71%。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式成本更节约,基本上反映了苹果酯类香气特征物质,自动化静态顶空检测出了酯类物质成分较多,自动化程度更高,更精确地反映了苹果酯类香气特征物质。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分析玉兰花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NIST11数据库与AMDIS软件对玉兰花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准确鉴定,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71%,其中醇类14种、萜类15种、酮类7种、烷烃8种、酯类3种以及部分杂原子化合物等,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醇(质量分数为18.81%),甲醇(质量分数为18.45%),α-法尼烯(质量分数为16.13%),α-甲基-a-[4-甲基-3-戊烯基]环氧丙醇(质量分数为8.85%),α-松油醇(质量分数为5.77%)等。结果显示,萜烯类物质是玉兰花挥发性香气成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鲜山楂果肉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及鉴定,通过质谱、保留指数、标准品定性,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16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酚类4种、醚类3种、酮类2种以及酸类1种;其中含量较高(相对峰面积大于2%)的化合物主要是乙酸叶醇酯(16.08%)、糠醛(10.97%)、α-松油醇(7.02%)、1,4-丁二醇(5.92%)、乙酸己酯(3.55%)、丁香酚(3.55%)以及1-甲基-4-(2-丙烯基)(2.53%).分析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新鲜山楂果肉香气贡献较大的是酯类、醇类和醛类.  相似文献   

18.
竹纤维替代糠壳生产清香型大曲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糠壳给酒体带来的异杂味,同时增加竹子特有的风味成分,以竹纤维替代糠壳作为辅料进行固态白酒酿造来制备清香型大曲酒。在传统清香型大曲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研究竹纤维替代糠壳的比例(0%、25%、50%、75%和100%)对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糟醅温度、水分、酸度、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出酒率和白酒感官品质的影响,并运用HS-SPME-GC/MS法检测了白酒的风味成分。研究发现:竹纤维的最佳添加量为50%,此时发酵前后的理化指标变化更合理;出酒率达到最高、为31. 5%;所得白酒酒体清香纯正,醇甜柔和,具有明显的竹子风味;香气成分最丰富,共具有34种(主要含21种酯类物质、5种醇类物质和5种醛类物质),比传统清香型大曲酒新增了14种香气成分,说明竹纤维代替糠壳作为辅料对酒体风味有明显影响;己酸乙酯含量达到3. 3029 g/L。研究为竹纤维替代糠壳酿造清香型大曲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种类7种梨子的香气成分.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梨子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试.从7种梨子中共鉴定出14种香气化学成分.其中酯类10种,烯烃类4种.梨子香气中主要成分为酯类,次要成分为烯烃,含量较多的成分为是乙酸己酯、α-法呢烯.酯类和烯烃类香气成分可以作为梨子品质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牌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质联机对2种不同品牌郫县豆瓣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的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差别比较大,如川花牌豆瓣酱鉴定出86种,丹丹牌78种;2种品牌豆瓣酱挥发性成分都是酯类最多,其次是醇类,然后是醛酮类等,其中含量较大的成分有3-甲基丁醇、糠醇、芳樟醇、苯乙醇、3-甲基丁醛、糠醛、苯乙醛、3-羟基-2-丁酮、乙酸乙酯、十六碳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十八碳酸乙酯、4-乙基苯酚、4-乙基-2-甲氧基苯酚和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