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新型有机光致变色材料螺噁嗪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以1,3,3-三甲基-2-甲叉吲哚啉和亚硝基酚为原料合成了四种螺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分别是:(1)化合物A:1,3,3-三甲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2b][1,4]嗪;(2)化合物B:1,3,3-三甲基-6′-哌啶-螺吲哚啉-2,3′-[3H]萘并[2,12b][1,4]嗪;(3)化合物C:1,3,3-三甲基-6′-二甲胺基-螺吲哚啉-2,3′-[3H]苯并[2,12b][1,4]嗪;(4)化合物D:1,3,3-三甲基-6′-二乙胺基-螺吲哚啉-2,3′-[3H]苯并[2,12b][1,4]嗪。对各化合物进行了一些光致变色试验,并对所产生的现象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供未经分离的3-硝基水杨醛和5-硝基水杨醛合成两种螺环吡喃化合物:1,3,3—三甲基—6′—硝基吲哚啉—2—螺环—2′—苯并吡喃和1,3,3—三甲基—8′—硝基吲哚啉—2—螺环—2’—苯并吡喃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光致变色化合物6′-硝基-1-乙基-8′-二十二酸甲酯-3,3-二甲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简称SP2-22)和6′-硝基-1-十八烷基-8′-二十二酸甲酯-3,3-二甲基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简称SP18-22)。制备了单分子层的Langmuir-Blodgett Films(简称LB膜)。根据膜的表面压力-面积等温曲线(π-A),研究了光线、温度、pH值及掺入正-十八烷的量等因素对SP18-22成膜性能的影响,发现了当成膜组分中SP18-22与正-十八烷的摩尔比为1:2时,其成膜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吲哚啉苯并螺吡喃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一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光致变色性质,将其作为光致变色介质与半导体材料和聚合物等载体结合形成光致变色材料已经取得实际应用。近年来,国外开始将螺吡喃分子引入聚合物链上,形成螺吡喃聚合物。我们的工作是合成在吲哚啉环上含有-CI,-OH,-CH=CH_2基团的螺吡喃化合物,它们均可与相关的聚合物及单体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特别引入含CH_2=CH-长链反应基团,不仅将螺吡喃分子的光致变色波长红移至可见光区,而且将其与含有Si-H键的有机聚硅氧烷经硅氢化反应合成出了螺吡喃有机硅聚合物。该聚合物的光致变色波长更加红移,且制成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6′-醛基螺吲哚啉苯并吡喃与巴比土酸或1,3-二乙基巴比土酸的反应,合成了螺吲哚啉苯并吡喃-6′-亚甲基巴比土酸和螺吲哚啉苯并吡喃-6′-亚甲基双(1,3-二乙基巴比土酸),经元素分析、1HNMR等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现它们具有热致变色作用,并据此试制了热致变色油墨。  相似文献   

6.
以2,7-二羟基萘,苯肼,3-甲基-2-丁酮和碘乙烷为原料合成了3,3-二甲基-N-乙基-9′-羟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噁嗪(简称N-乙基-9′-羟基螺噁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合成的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对最终产物在不同溶剂中和相同溶剂不同浓度的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实验,并对所产生的现象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吲哚啉螺吡喃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6-硝基-1,′3,′3′-三甲基吲哚啉螺苯并吡喃,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并研究了闭环体与开环体的光致变色性能,解释了在不同溶剂介质中紫外吸收光谱的溶剂效应,并比较褪色反应速率常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6’-醛基螺吲哚啉苯并吡啁与巴比土酸或1,3-二乙基巴比土酸的反应,合成了螺吲哚啉苯并吡喃-6‘-亚甲基巴比土酸和螺吲哚啉苯并吡喃-6’-亚甲基双(1,3-二乙基巴比土酸),经元素分析,^1HNMR等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现它们具有热致变色作用,并据此试制了热致变色油墨。  相似文献   

9.
采用一步细乳液聚合法,将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荧光染料给体4-甲基苯胺基苯并噻唑(ABT)和4-甲基苯酚基苯并噻唑(HBT)与光致变色受体2-(3′,3′-二甲基-6-硝基螺\[苯并吡喃-2,2′-吲哚啉\]-1′-基)辛基-甲基丙烯酸酯(SP8MA)引入单个聚合物纳米粒子中,合成一系列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新型光开关多色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在365 nm紫外光和525 nm可见光的交替照射下,通过选择性发生给受体间的FRET,聚合物纳米粒子表现出多色及可开关调控和可区分的荧光发射信号.该纳米粒子在信息加密、动态防伪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芴为原料,经Br2/Fe溴代、CrO3/Ac2O氧化、间苯二酚/ZnCl2催化缩合得到2,7-二溴螺[芴-9,9′-(2′,7′-二羟基氧杂蒽)](Ⅲ),化合物Ⅲ经浓硫酸磺化合成目标产物2,7-二溴螺[芴-9,9′-(2′,7′-二羟基-1′,8′-二磺酸基氧杂蒽)](Ⅳ).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等对磺化产物Ⅳ收率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化合物Ⅳ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确定了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即反应温度70℃、每1g化合物Ⅲ对应加入浓硫酸3mL、反应时间2 h,该条件下磺化产物(化合物Ⅳ)收率达86.5%.  相似文献   

11.
以2-甲基-3,5-二溴噻吩为原料通过溴代、suzuki偶合反应与全氟代环戊烯反应合成了1,2-双(2’-甲基-5’-(4-吡啶基)-3’-噻吩)全氟代环戊烯(BM-4-PTP),以IR,EA,ESI-MS和NMR进行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通过扩散法用AgCF3COO和AgClO4与BM-4-PTP反应合成了两个Ag(I)配合物,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两个配合物在晶体相中的光致变色性质。结果表明:在合适波长的光激发下,伴随着在无色和紫色之间颜色的相互转换,配合物1和2在晶体相显示了可逆的光致变色反应,说明在晶体相两个配合物中的噻吩环均以反平行构型存在,二噻吩乙烯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并没有阻止晶体相基于环化反应的光致变色性质。  相似文献   

12.
运用硅胶、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决明属植物粉花山扁豆(Cassia nodosa Buch.-Ham.ex Boxb)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粉花山扁豆茎叶中分离鉴定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1个未见报道的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山奈酚-3-O-[(4″,5″-O-异丙叉基)-α-L-吡喃鼠李糖苷(1);以及4个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O-β-D-吡喃鼠李糖苷(2)、3,5,7,3',4'-五羟基黄酮(3)、高山黄芩素(4)、5,7,3',4'-四羟基黄酮(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为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含萘并螺噁嗪的光致变色化合物N-乙基-3,3-二甲基-5-甲氧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噁嗪。通过^1H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它的分子结构,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初步探索了目标产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吸收光谱结果表明,目标分子的氯仿溶液经紫外光照射后,其开环体在587nm处有较强的吸收而呈现蓝色,停止紫外光照射,溶液恢复为无色,显示了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发光光谱结果显示,目标分子经紫外光激发后其开环体在435nm处有较强的蓝光发射。  相似文献   

14.
用Suzuki反应设计并合成了含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单元的萘酰亚胺荧光化合物。所有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经核磁(~1H NMR)、质谱(Ms)确证了化学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荧光发射光谱,荧光寿命研究了含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单元的萘酰亚胺荧光化合物在溶液中和薄膜中的光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光致变色前后具有较高的可调控荧光对比度,高的光热稳定性和高的开关环量子产率,在超高密度光存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在无水乙醇中,利用有机强碱哌啶代替三乙胺同1-亚硝基-2-萘酚及N-甲基吲哚碘化物反应,一步制得N-甲基-[3,3-二甲基-螺吲哚啉-2,3-’[3H]萘并[2,1-b][1,4]噁嗪。经IR和1H NMR表征,确认了结构,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针对2-[(1’S,2’R)-(2’-羟基-1’,2’-二苯基乙基)氨基]-3,4-二酮环丁烯硫醇钠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它与常见金属离子的作用。实验表明,该化合物是一个优良的手性配体。  相似文献   

18.
Self-organized dithieno [3,2-b:2',3'-d] thiophene-2,5-dicarboxylic acid (A) and dithieno [2,3-b:3',2'-d] thiophene-2,5-dicarboxylic acid (B) films were prepared through solvent-induced order-disorder transition method.The arrangement of the two molecules on substrates were observ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which demonstrated that A was arranged orderly in a certain angle on mica,while B was flat-flying on mica.The optical and conductance properties in micro region of these two compound films were 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