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不少问题。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对我国农村的隐性失业量进行估计,分析我国近年来农业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九五”期间将出现1978年以来第三次失业高峰,至“九五”期末,失业率可能达到21%,超过80年代以来两个失业高峰的水平.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持续到下世纪中后期,就业问题将成为跨世纪的难题,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对这一难题,需要人们冷静的应对并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人的分析、研究,达到最终控制和缓解失业问题的目的.我国失业状况的表现和原因我国隐性失业的公开化,冲破“社会主义无失业”的固有观念,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失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隐性失业率的测定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劳动力的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目前的失业率主要  相似文献   

4.
与"下岗"这个词联系的失业,是在国有企业原有的"隐性失业"显形化所造成的失业,亦即伴随着国有企业的制度转型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期间特有的现象。"下岗"这一失业的根源,在于中国特有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下岗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提出建立针对下岗职工的技能继续培训机制,解决下岗职工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提高社会保障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对失业存在的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特点指出:由于体制性因素,除存在公开性失业,还存在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应客观评价我国失业状况,力提出合乎现实的失业救助与社会保障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业普查资料按从业人员主要从事行业、从业人员从业时间及其复合分组等多种分组分析,揭示农村劳动力剩余实况,反映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情况,经实际概算,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648.20万人,农村劳动力剩余率26.995,采用CD生产函数模糊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理论的测试值是:农村劳动力剩余率31.38%,农村剩余劳动力753.64万人,同时探讨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结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少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失业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利用不充分的主要形式。它既是农村劳动力数量过于庞大而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结果,又是产业结构落后的产物,还与劳动力市场匹配供需能力的低下密切相关。只有多管齐下--既减少并改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又增加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既破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又增强劳动力市场衔接供求的能力--才可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大量隐性失业的劳动力流入城市,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外出劳动力所获得的区外收入部分甚至全部以各种方式回流到劳动力流出地区,而且这项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家庭收入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体制改革使隐性失业呈显性化,各产业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导致结构性失业。解决失业的措施主要有推行弹性工时制,实行教育改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劳动力及农村劳动力的涌入相互交织,加之失业人员年龄偏大、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技能较差的结构性矛盾,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业稳定性差,再就业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1.
基于理性与博弈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发展,通过实证材料,完全理性国家模型和收入博弈分析,探讨在非正式经济占据主要成分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本质与基本动因,本着科学发展观,提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修改为“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失业率却不断上升。在我国众多失业类型中,结构性失业成为主要矛盾。结构性失业是诸多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经济改革以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政府调节,抓好就业培训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行为,我国劳动力流动有从农村向农村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4种形式.从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出地和城市流入地3个区域出发,基于不同技术行业中的企业视角,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后的企业最优化行为进行建模,并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企业利润会更大,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会更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应该允许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国内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最优配置,继而提高企业利润,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完全市场经济的扭曲程度,建立了一个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呆,并对这个模型进行有关分析。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得出中国经济的确在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要素报酬率,部门就业结构,部门的生产结构,外贸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在1995年的经济中,产品价格被严重扭曲;在许多非训,劳动力的报酬率过高,而资本的回经则过低,在1995年中国经济处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将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今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农地流转效应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农地流转的正效益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立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农地流转的资源配置效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劳动力非农就业率;发展农业科技,引导农民专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7.
合理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测算方法,测算了我国1991-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对期间所呈现的阶段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利用GM(1,1)模型对我国2010-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10年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还将保持逐年增长,至2020年将达到26 707.26万人,较2009年增长55.57%.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日益紧迫问题相互联系并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分析了工资差别论和二元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依据中国实际情况设定适宜假设条件,结合两种理论建立一个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的新模型。从模型出发,讨论了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失业的关系、发展现代部门对劳动力配置、提高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收入的作用以及传统农业部门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二元化问题的不同方面,应从整体上分析把握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二元经济问题的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渠道进行探讨,指出目前的理论并没有理解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本质,也没有对乡镇创业这一吸纳当地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给予重视,认为乡镇创业是解决二元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