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国家基于"二元"结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很多,西方国家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形成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等.分别对这几种理论模式进行了评析,并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提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为今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化转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二元经济问题的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渠道进行探讨,指出目前的理论并没有理解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本质,也没有对乡镇创业这一吸纳当地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给予重视,认为乡镇创业是解决二元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在对2个街办3个乡镇150余农户抽样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土地流转、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驱动机理,并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需完善保障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建设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多带来农民收入增加,煤炭等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利用陕西省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生活能源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研究劳动力转移在农户煤炭消费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显著地降低了农户煤炭消费量;劳动力转移收入的增加显著地提升了农户煤炭消费量;劳动力转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农户煤炭消费量越低;最后为提高农民收入和煤炭的使用效率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有其体制根源,如人为地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使愿意者不能加入;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限度;限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有所“为”,国家必须进行一系列现实的制度性安排:取消户口歧视,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就业歧视;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农村经济有了全面发展,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生产条件日益改善;许多农民便从土地的禁锢中渐渐解脱出来,同时,随着农村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村劳动力逐步由“隐性”剩余向“显性”剩余演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青海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较沿海、内地明显滞后。近年来,本省农村劳动力的异地流动和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有所扩大,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1 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  相似文献   

8.
黄李艳 《广东科技》2014,(24):159-160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党和国家最为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然而,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绝大多数的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极为突出,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我国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文章主要使用计量方法,研究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增加值是反方向变化;2)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3)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之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使培训成为农民增加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创新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建立并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政策,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东北朝鲜族农村城乡差距扩大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东北朝鲜族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农村资金、技术、人才也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与城乡差距出现同时扩大的现象。单纯依靠劳务经济方式非但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反而会导致城乡收入、消费、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扩大。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行为,我国劳动力流动有从农村向农村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4种形式.从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出地和城市流入地3个区域出发,基于不同技术行业中的企业视角,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后的企业最优化行为进行建模,并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企业利润会更大,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会更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应该允许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国内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最优配置,继而提高企业利润,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易斯拐点的争辩与求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几年民工荒的出现,学术界对"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进行了争辩。围绕"刘易斯拐点"三个要点,即农村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工资是否显著提升和城市化进行求证后发现,中国经济"刘易斯拐点"并没有来临,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时期。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本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出四大新特点: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民工荒”与“返乡潮”交替出现;就业结构失衡局面在逐步改变;“血地缘关系网”已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纽带。本文分析了新特点的成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目前山东省乃至全国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并运用推拉理论,以城市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同时指出城市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推力.最后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小城镇发展这一链式反应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然而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这一链式反应存在着许多障碍因素,研究表明,在甘肃省酒泉市域,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同向转化,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相位差,在实现产业结构转化的同时并没有促成劳动力在空间上聚集,致使小城镇发展普遍不足,城乡一体化受阻,为了实现这一链式反应,必须加大乡镇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加强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模式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的自我强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称采取了农民工这种扭曲的方式,虽然从静态看农民工模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缓解,但是从动态来看农村劳动力供给却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之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户籍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方式推动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劳动力供给,从而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