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体制,束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为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当前财政政策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为已经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劳动力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挖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在继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影响当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技能缺乏,二是户籍制度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农村劳动力的技能,而且能够回避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除需扩大规模外,还需要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规模大。而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介绍及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的剖析,提出了推动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诸多障碍。要采取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进城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和工业化发展不充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及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大、素质低是其重要阻碍。为此,应通过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职能、尽快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调整农业结构等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6.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因素,主要表现为: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没有形成、劳动力市场服务发展落后、市场监管不够等。因此,文章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市场供求因素进行分析,并为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进行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跨省区转移的多,本地就业的少;农业-非农业或各种职业中流动的多,在城市定居转移为市民的少;无序输出的多,有组织输出的少;从事简单劳动的多,从事复杂劳动的少。农民工面临来自就业地政府和社会在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歧视,以及克扣、拖欠工资、工伤事故等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贵州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问题,一是要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增加本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8.
朱勇生 《科技信息》2007,(16):392-393
由于建国以来政府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制定了城乡两级户籍、就业、社会保障体制,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政府发挥应有作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的转移,以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分析目前在二元城乡结构的制约下,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农民工进城后就业难、土地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缺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低等困难。认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可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以促进城乡同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城镇化的现状、速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需要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不断创新城乡发展模式,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更大领域和空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快速转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经济现象,对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讨论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专家的研究和专注。本文将通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探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问题,结合某市数据来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以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局限性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从长远看,国民经济的增长还有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的必然过程,也是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本文就目前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变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促进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从法律层面创新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担负起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法定责任,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劳动法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牛艳华  黄向球  李赛 《河南科学》2013,(12):2269-227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为探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利用近几年来河南省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县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特征、发展趋势及促动因素,并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应重点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及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同时提升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城乡互通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县域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进而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5.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劳动者素质偏低已构成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  相似文献   

17.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工业化的目标为起点。通过与上个世纪提出的“三农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比,我们现在再次提出“三农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新的内涵,其提出的背景、出发点、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现在进行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也遇到了城镇下岗职工的挑战、“技术排挤工人”等新问题。通过中外劳动力流动模式的比较、分析,作者提出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上、制度上、措施上的新建议。如,现阶段不仅不能以缩小或消灭城乡差别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当继续适当扩大城乡差别;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一定规模的土地拍包,走家庭农场式道路等。  相似文献   

18.
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与农业的发展相联系,必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相联系,并以成都平原双流县农业产业化实践为例,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开发及农业发展的较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农村土地资源的紧缺决定了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其中主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本文结合潍坊市的情况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