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方国家基于"二元"结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很多,西方国家依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形成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模型等.分别对这几种理论模式进行了评析,并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二元经济问题的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渠道进行探讨,指出目前的理论并没有理解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的本质,也没有对乡镇创业这一吸纳当地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给予重视,认为乡镇创业是解决二元经济转型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一元化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导致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并长期存在。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土地节约型和劳动力使用型技术的开发与扩散、非农业部门就业的迅速增长、行政性负担的减少和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及大量教育资源的投入,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经济一元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失业率却不断上升。在我国众多失业类型中,结构性失业成为主要矛盾。结构性失业是诸多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经济改革以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政府调节,抓好就业培训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所存在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要素市场化、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障碍,指出应着力改善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以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6.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性理论。但这一理论在解释重庆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令人满意,也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出现偏差。针对重庆地区社会经济的现实特征,本文对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结合重庆的现实情况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印证,以此对重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出基于该理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破解城乡经济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西安市是西部欠发达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得尤为突出,任务更加艰巨.西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就是经济发展能力的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社会发展上,主要是城市化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8.
基于理性与博弈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发展,通过实证材料,完全理性国家模型和收入博弈分析,探讨在非正式经济占据主要成分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本质与基本动因,本着科学发展观,提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修改为“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发展中国家必须处理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分析目前在二元城乡结构的制约下,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农民工进城后就业难、土地制度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缺乏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低等困难。认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可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以促进城乡同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应该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建立"多轮驱动"的培训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由就业培训部门承担培训工作的做法,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广泛建立培训基地,形成培训网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并把四川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这是改革30年后我国城乡关系发展的新定位。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应放在比较和历史的视野中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城乡统筹中亟待筹划的核心问题,以便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针对陕西省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双重二元性结构,根据刘易斯的经典二元理论,提出“只有消除因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阻碍,才能顺利实现陕西二元经济转化”的思路。认为陕西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要从城乡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着手,加快城市化进程,创新有关三农的各项制度,创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相似文献   

13.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为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应在城乡统筹中实现。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山西省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统筹城乡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要创新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小城镇文化建设,带动新农村树立优良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村发展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了城乡经济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又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而乡村旅游因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可见,二者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玮  李莉萍 《江西科学》2012,30(2):157-163
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城市与乡村交互的界面逐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景观格局混乱等问题。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和功能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特征、功能的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整治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历程,列举和评价了国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典型模式,探索了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行政区划中承上启下、联系城乡、沟通条块的关键层次。我国县域人口基数庞大,县域面积广阔,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经济”矛盾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能力,实现强县富民,是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立足于中西部县域地区,着重从财政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深入剖析,力图抓住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寻找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是我们党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要改变我国目前城乡经济失衡状况,必须突破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通过对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