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首次研究了一株南海红树内生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的次级代谢产物。从该菌的培养液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8个二氢异香豆素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 hydroxy 8 O methylmellein (1),mellein (2), 4 hydroxymellein (3), 5 hydroxymellein (4), 4 hydroxy 3,5 dimethylmellein (5), 5 methylmellein (6), 7 hydroxymellein (7), 5 carboxymellein (8)。其中,化合物1为从自然界发现的新天然产物,化合物 4,5,6,7,8 为首次从海洋真菌Microsphaeropsis sp.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从短指软珊瑚Sinulariasp.内生真菌Ta31-2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modiolide A(1),sordaricin(2),麦角甾醇(3),大黄素(4)和大黄素甲醚(5)。其中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软珊瑚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从头孢霉AL031真菌的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过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的分析,鉴定为epicocconigrone A(1),epicoccolide B(2),mellein(3),5-hydroxymellein(4)和麦角甾醇(5).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种真菌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的含多羟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柱层析、 ODS柱层析、 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广豆根内生真菌GDG-178(Fusarium equiseti)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白僵菌素(1)、fusaproliferin (2)、11-epiterpestacin (3)、吲哚-3-乙酸(4)、indole-3-methylethanoate (5)、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 (6)、柄曲霉素(7)、2′-hydroxydecanylpentadec-5,8,10,12-tetraneoate (8)、19-norergosta-5,7,9,22-tetraene-3β-ol (9)、对羟基苯甲醛(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镰刀菌属Fusarium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6为首次从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研究望江南的化学成分.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从望江南种子中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豆甾醇(2),5,7'-二聚大黄素甲醚(3),1-棕榈酸单甘油酯(4),豆甾醇-3-β-D-吡喃葡萄糖苷(5). 其中,化合物3,4,5为首次从望江南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色谱技术对Fusarium solani 38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以及与文献谱图、数据对照的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Fusarium solani 387#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镰红菌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R)-deoxyfusarubin(1)、5(S)-deoxyfusarubin(2)、3-methyl ether fusarubin(3)、Fusarubin(4)、Anhydrofusarabin(5)、Anhydro-5-deoxyfusarubin(6)、2-acetony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rin(7)、Javanicin(8)、2-acetonyl-3-methyl-5-hydrogen-7-methoxy-naphthazarin(9)。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首次确定了化合物1和2的绝对构型及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色谱法对中药复方脑脉通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化学方法及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大黄素甲醚,2-甲氧基-6-乙酰基-7-甲基胡桃醌,大黄素,2,5-二甲基-7-羟基色原酮,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甲醚,5-羟甲基糠醛,β-谷甾醇,胡萝卜苷.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自脑脉通复方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为首次在组成脑脉通复方的4味中药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马铃薯内生真菌E02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了13个化合物,其结构通过波谱学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素-8-单甲醚(1)、6-羟基芦荟大黄素-8-单甲醚(2)、1,6-二羟基-3-甲基氧杂蒽酮-8-羧酸酯(3)、硫赭曲菌素(4)、neuchromenin(5)、柠檬霉素(6)、8-去甲基杜鹃素(7)、5-羟甲基-2-呋喃甲酸(8)、原儿茶酸(9)、尿嘧啶(10)、麦角固醇(11)、(2S,3S,4R,2'R)-2-(2'-羟基二十四碳酰胺)十八烷-1,3,4-三醇(12)和甘露醇(13).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海洋真菌K38号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海洋真菌K38号从湛江红树林中分离得到,菌体为白色,种属未定,首次研究了该菌的代谢产物,从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或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byssochlamic acid、5-丁基-2-吡啶甲酸、5-丁烯基-2-吡啶甲酸、丁二酸。(-)-byssochlamic acid是首次从自然界中发现。前3种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未见报道,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hep-G2细胞抑制的IC50分别为35、110、和15μg/mL。  相似文献   

10.
从广豆根内生真菌GDG-180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麦角甾醇(1)、variecoxanthone A(2)、sydonic acid(3)、hydroxysydonic acid(4)、WIN64821(5)。其中,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陆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5为首次从槐属植物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中压柱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对橙黄瑞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前列腺癌活性测试.从橙黄瑞香茎皮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类化合物和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鉴定为为瑞香苷(1)、瑞香素(2)、荭草苷(3)、异荭草苷(4)、槲皮素(5)、芫花素(6)、西瑞香素(7)、乙酰伞形花内酯(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用MTT法对这8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前列腺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4个香豆素化合物对两个前列腺癌细胞株PC-3M和LNCaP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西瑞香素(7)显示最强的活性,对PC-3M和LNCaP的IC50值分别为8.1,13.5μg/mL.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中药材京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化学成分,经硅胶、ODS柱色谱法等分离纯化,共得到7种化合物,分别为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1)、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3'-二甲氧基鞣花酸(3)、阿魏酸二十八酯(4)、大戟二烯醇(5)、β-谷甾醇(6)和胡萝卜苷(7).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表明,除了β-谷甾醇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3.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B2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红树林真菌B2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过程中,从培养液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以及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fusaric acid、 对苯二甲酸甲酯和4 butoxy benzeneacetic acid。其中fusaric acid单晶为首次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 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它的晶 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对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的枝叶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具新颖结构的化学成分;方法:对麻楝枝叶的95%甲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反复运用大孔树脂、正向硅胶柱层析、反相RP-18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的化合物以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结合文献进行鉴定;从麻楝的枝叶部分分离获得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6-deoxy-9α-hydroxycedrodorin(Ⅰ),xyloccensin K(Ⅱ), methyl 8α-hydroxy-8,30-dihydroangolensate(Ⅲ),sapelin E acetate(Ⅳ),16-dehydr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Ⅴ);5个化合物均是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首次对广东九节属植物Psychotr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从其甲醇总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溶解部分,通过硅胶柱层析得到四个多酚类成分。应用物理常数对照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结构研究,确定其为:11-O-丁香酰矮地茶素(1)、岩白菜素(2)、没食子酸(3)和没食子酸甲酯(4)。化合物1,2,3,4均首次在此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6.
鬼箭锦鸡儿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中压柱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对藏药鬼箭锦鸡儿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并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癌活性测试.从鬼箭锦鸡儿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7,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1)、3,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2)、3-甲氧基-4,9-二羟基紫檀素(3)、7,3′-二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4)、6,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5)、3,9-二甲氧基-8-羟基紫檀素(6)、3,9-二甲氧基-4-羟基紫檀素(7)和3-甲氧基-4-羟基高丽槐素(8),所有的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8进行体外抗肝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的化合物对2个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均有抑制作用,它们的IC50值范围为22.5~104.7μg/mL.  相似文献   

17.
以体积分数为85%的乙醇回流提取风车草(Clinopodium chinensis O.Kuntze var.grandiflorum (Maxim.) Hara.)茎叶, 得提取物, 再经大
孔吸附树脂吸附、 硅胶和ODS柱色谱法分离各化学成分, 并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 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醉鱼草苷Ⅳb(1),  醉鱼草苷Ⅳ(2), 风轮菜皂苷(Ⅺ)(3), 香峰草苷(4), 3β,16β,23,28-四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D-吡喃葡萄糖-(1→2)] [β-D-吡喃葡萄糖-(1→3)]基-β-D-吡喃夫糖苷(5), 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O-β-D-葡萄糖苷(6), 风轮菜皂苷Ⅴ(7), 风轮菜皂苷Ⅲ(8), 风轮菜皂苷Ⅴb(9), 风轮菜皂苷Ⅲb(10). 除化合物1,2,4,5外,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在细胞毒试验结果指导下,采用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同步对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 Craib)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得6个单体,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是α-菠甾醇(α-spinasterol,1),β-豆甾醇(β-stigmasterol,2),熊果醇(uvaol,3),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α-spin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4),β-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β-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木犀草素(luteolin,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表明氯仿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3、6具有细胞毒活性,对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6.5,5.0,10.0,9.5μg/mL和6.0μg/mL.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 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技术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 分别
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1)、 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2)、 槲皮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3)、 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4). 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