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老压砂地(种植时间超过50a)西瓜生长、产量、品质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有机肥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的西瓜产量提高了19%~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7%~58%.在EM发酵堆肥、酵素菌发酵堆肥、EM发酵堆肥-枯草芽孢杆菌、EM发酵堆肥-三色源菌剂和EM发酵堆肥-5406菌5种生物有机肥中,EM发酵堆肥-三色源菌剂和EM发酵堆肥-5406菌处理能显著促进西瓜的生长发育,同时EM发酵堆肥-三色源菌剂处理还提高西瓜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从而提高西瓜的品质.EM发酵堆肥-枯草杆菌处理提高西瓜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EM发酵堆肥-三色源菌剂是一种适宜老压砂地上施用的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不同胶原蛋白添加量下发酵乳的卜羟脯氨酸的含量、黏度、酸度、乳清析出量和感官品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得出胶原蛋白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胶原蛋白的加入能够提高发酵乳中-L羟脯氨酸的含量,提高发酵乳的黏度和保水性,减少乳清析出,改善发酵乳的口感.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柠檬酸发酵过程的节能减排、清洁化生产、清液发酵替代传统的带渣发酵工艺,以柠檬酸带渣发酵过程的体积溶氧系数(KLa)为基础,对清液发酵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实验发现:在相同的发酵参数下,清液发酵的KLa水平高于带渣发酵.优化后的清液发酵工艺表明:转速为800 r/min,通气量下降12.5%达到0.126m3/h时,柠檬酸发酵终质量浓度为135g/L,转化率达到80%,比原有清液工艺提高了4%,比带渣发酵工艺提高了1.4%.  相似文献   

4.
对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海带的条件进行优化,并以此发酵海带饲养刺参,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海带的优化条件为发酵温度30 ℃、适宜发酵时间96 h、接种剂量12%,发酵后海带的粗蛋白含量为14.65%,相对提高了15.17%。在36 d饲养时间内,实验组在刺参的配合饲料中添加了30%的发酵海带,刺参特定生长率、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皆有显著提高(P<0.05),但是,刺参体腔液细胞数量、纤维素酶活性皆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刺参摄食发酵海带还导致其消化道异养菌总数减少、弧菌相对数量降低、芽孢杆菌相对数量升高。由此可见,投饲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海带能够促进刺参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和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5.
在夏季高温气候时,谷氨酸发酵温度容易失控,发酵产率低,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了降低发酵热高峰值的高产谷氨酸工艺。通过采用了二次接种异步发酵方法,降低发酵过程中发酵热高峰值,使发酵温度容易控制,并提高了谷氨酸发酵产率,试验中的单罐谷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比一次接种同步发酵分别提高了22.26%和2.70%。  相似文献   

6.
应用TCS集散系统,建立pH自动控制、自动补料、自动消泡等系统的控制体系,对金霉素发酵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结果表明:发酵单位平均提高8.8%,发酵总亿平均提高9.6%,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发酵工艺,提高色氨酸产量,本文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发酵条件、及小试发酵过程控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g/L、胰蛋白胨20g/L,色氨酸产量达0.43g/L;在摇瓶发酵的基础上,进一步在50L发酵罐中进行小试表明,在发酵温度36℃、pH7.0、搅拌速率700r/min的条件下,色氨酸产量达0.45g/L。  相似文献   

8.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琴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1):43-44,46
发酵中药是目前中药研究的热点,利用微生物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含量,提高中药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开发新药特药已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从中药发酵的历史、现状入手,总结发酵用于炮制药材、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吸收、利用等各方面的应用状况,以给关注中药发酵及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酒精发酵过程中,酵母在不同添加量、方式对还原糖含量、酵母数量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发酵不同时期分批添加酵母,可以降低还原糖含量,提高成熟发酵醪酒精浓度。实验条件按工厂工艺进行,成熟发酵醪酒精达到17%以上。  相似文献   

10.
以抗癌药物L-天冬酰胺酶生产为应用背景,针对发酵过程中存在的严重耗氧问题,研究了氧载体对发酵过程的影响。通过对几种氧载体的筛选,认为正十二烷最适合该发酵过程。随后以产物L-天冬酰胺酶活性、菌体浓度以及溶氧水平为主要指标,考察了氧载体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实验表明,发酵基质中5%正十二烷的添加量为最佳浓度,这种氧载体的加入,明显地提高了发酵介质中的溶氧水平,改善了供氧条件,增加了菌体浓度,提高了L-天冬酰胺酶发酵水平,在优化条件下,可使发酵液最终酶活提高21%左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查了螺旋霉素发酵过程中溶氧的变化规律,不同溶氧水平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各种前体、混合碳源、氮源等对溶氧变化和发酵单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混合碳源下,溶氧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会出现3次低谷;溶氧水平在发酵前期一般维持在10~40%,后期维持在40~70%空气饱和度的水平,溶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前体中乙酸钠有提高发酵单位的作用。比较不同比例的混合碳源发现,淀粉∶葡萄糖=5.5~6.5∶1时发酵中后期的呼吸仍较强,其溶氧水平在50~60%,混合碳源中含乳糖或蔗糖时发酵中、后期呼吸减弱,溶氧水平在75%以上。比较不同菌种的生产能力时也发现,中、后期呼吸减弱的,发酵单位低。发酵培养基中加适量油,可降低糖耗1/3,提高发酵单位42%。  相似文献   

12.
对野生艾草根块分离筛选得到的产红色素内生真菌WSB22进行了发酵条件的研究.利用单因素实验原理优化了菌株WSB22液态发酵培养基的营养组成成分,提高了红色素产量.结合单因素试验优化得到的数据,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将发酵时间、果糖浓度和硝酸铵浓度用于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该菌液态发酵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红色素在535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其最优发酵条件是:发酵时间为14 d、果糖浓度为29 g/L、硝酸铵浓度为52 g/L.在此条件下,红色素产量得到显著性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从实验室保存的菌株中分离筛选能够提高红景天苷含量的菌株,通过重氮盐比色法初筛和HPLC复筛得到一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编号35),经发酵红景天原药材,提高其中红景天苷的含量.该菌株在接种量10%,料水比1∶15,30 ℃,200 r/min的最佳发酵和培养条件下发酵48 h,发酵后的原药材中红景天苷含量比发酵前同比提高52.83%,酪醇含量提高11.54%,证明微生物发酵能够提高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液体发酵法转化纤维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种可产生纤维素酶的菌株,以植粉为原料进行液体发酵.通过改变发酵温度、pH值、不同发酵周期以及补加氮、磷、钾营养等条件进行实验,其结果显著的提高了纤维素转化率.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花生粕中的氨基酸平衡,减少花生蛋白质中的过敏原,将枯草芽孢杆菌BS H001用于花生粕的发酵,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发酵后花生粕的部分性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 H001发酵花生粕的最优条件为含水量52%、发酵时间44 h、搅拌间隔8 h、灭菌时间45 min、硫酸铵含量4.0%,在此条件下发酵花生粕中的蛋白质含量达56.20%,比花生粕的提高了23.49%;发酵花生粕中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4.92%、43.97%和16.49%.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经优化后第9、13、15、16组发酵花生粕中分子质量为63、48、41 ku的蛋白质大分子被全部降解.上述结果表明,BS H001发酵花生粕可成为动物可利用高蛋白质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含油污泥生物处理的烃类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pH值、接种量、葡萄糖浓度、盐浓度、转速以及温度等因素对烃类降解菌HJ-1的发酵过程中细菌密度的影响,得到了该细菌发酵的适宜条件,然后将优化条件下发酵的菌液添加到炼厂含油污泥中进行一次发酵处理.结果表明,菌株HJ-1对原油中的油降解率由78.6%提高到82.0%,对含油污泥中的油降解率由69.4%提高到77.4%.  相似文献   

17.
从实验室保存的菌株中分离筛选能够提高红景天苷含量的菌株,通过重氮盐比色法初筛和HPLC复筛得到一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编号35),经发酵红景天原药材,提高其中红景天苷的含量.该菌株在接种量10%,料水比1:15,30 ℃,200 r•min-1的最佳发酵和培养条件下发酵48小时,发酵后的原药材中红景天苷含量比发酵前同比提高52.83%,酪醇含量提高11.54%,证明微生物发酵能够提高红景天中红景天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高产菌株,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方法:使用基因组改组法,用摇瓶测试发酵效价。结果:使柔红霉素效价提高105%。结论:使用基因组改组的方法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柔红霉素发酵效价。  相似文献   

19.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蔗渣生产黄腐酸的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实验室筛选的发酵蔗渣产黄腐酸的4株(25B、BT、12、E)细菌进行工厂扩大发酵,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高产黄腐酸菌种进行鉴定.研究高产菌种的发酵周期、接种量、发酵培养基初始pH以及发酵堆料层等因素对菌种发酵蔗渣产黄腐酸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方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添加与配比.实验结果表明,E菌株为发酵蔗渣高产黄腐酸的菌种,16SrDNA法鉴定结果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种发酵蔗渣高产黄腐酸的最优条件为:接种菌龄24h,接种量0.05L·kg-1,发酵周期4d,发酵物料初始pH4.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的主次顺序为蔗渣麸皮蔗糖淀粉.利用优化后的发酵物料培养基与发酵条件进行发酵,获得的黄腐酸含量为23.90%,较工厂发酵模式的对照组(FA含量14.00%)提高9.90%,FA增长率为70.71%.  相似文献   

20.
发酵床养殖是一种无污染、零排放的有机养殖技术.在专门的发酵床猪舍内,填入有机垫料,利用有益菌发酵降解猪的排泄物,可达到零排放的目的.推广应用该技术不仅可以增强猪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提高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同时显著提高农村污染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