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所建构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然美的世界。自然,是沈从文湘西小说创作美的追求。他以一种保存原料的态度,不加人工雕饰地写出了湘西特有的地域风韵、民俗风情,展现出湘西风物的自然美;边地山乡人民纯朴自然的思想情感和民风淳厚的人际关系以及纯真美丽的爱情体现着湘西人情的自然美;质朴自然、含蓄蕴藉,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质朴活鲜的自然美感。  相似文献   

3.
赵军平 《科技信息》2010,(35):I0419-I0419,I044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理想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他湘西系列的作品中,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卷,湘西是作者心中的圣士。沈从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在那里世代生活的人们,尤其是女性,他们一任命运的拨弄而不变初衷,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泪水和欢笑;模糊了幸福与悲痛;淡忘了追求与信念,相信生来如此。沈从文则力求展现湘西女性的悲剧命运。自身性格特征与外界因素的束缚使他们无法走出命运的沼泽。  相似文献   

4.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奇与抒情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主色调,其最突出的美学特征是对诗意的生命的张扬。当作者把他的理想人物、浪漫故事和现实相交融时,小说的主旋律便具有了牧歌情调。从他张扬理想这一角度看,他的小说应属于浪漫一脉。小说的风格如山间之水,自然、灵动、朴实、欢快。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乡土抒情诗,是因为他的小说的主体是湖西小说,他的创作观念有着梦牵魂萦的湘西情结。他不仅以湘西为参照座标反衬出都市生活的恶浊,更重要的是,他把具有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和醇厚的人性的湘西作为一种人生形式的象征。他歌之咏之,实际上是在张扬他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希望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能被现代人所利用,从而达到重塑民族性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36):340-34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关和人性美,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就从人性思考的角度来解读《边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个美丽的“桃源”世界,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揭示沈从文的“桃源”情结,并发现其“桃源”情结虽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桃源”情结有着血脉联系,但是其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虽然英国女作家乔治·爱略特一直以来被列为经典作家,但她的经典小说也具有通俗特色:一,她的小说取材于中下层人们的生活,反映了通俗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二,其主题主要围绕当时女性感兴趣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等问题展开,反映了通俗小说的世俗化审美观的特点;三,她所运用的文化模式和情节模式也体现了通俗小说的模式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热爱,伍尔芙与福克纳的小说都自然地呈现出诗化倾向,又由于作家的个人风格不同,他们的诗化小说各具特色,但两位作家在诗化小说的探索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只是简单刻画人物和叙述故事的模式,将诗歌的象征意象与浪漫的激情融入小说中,从而赋予小说新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骈体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的一个子类,具有情感化、主观化的叙事特征。它的文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徐缓迂回的叙事节奏和阴柔丈风;重视情感渗入,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注重藻饰,语句绮丽;骈散相间、具有张力之美;历史文化意象和当下意象并存,营造了意蕴深厚的氛围。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为参照,结合云南的长篇小说创作实际,从结构、叙事和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云南长篇小说创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云南的长篇小说作者应更深入地理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应在小说的叙事艺术上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突出作品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犹太小说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辛格是美国犹太小说的代表作家。文章从小说主题及小说中的文化超越等角度对辛格小说进行剖析,发掘出美国犹太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流散性、顺从性与反叛性以及对人类命运思考和探索中的虚妄性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元小说研究论文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元小说的产生和元小说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元小说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元小说的研究者及论文数量尚少,但经过多年的积累。元小说研究必将成为小说乃至文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小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小说之所以长热不衰,主要在于他在写作时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与时代意识,并且将缠绵悱恻的言情小说与惊险紧张的武侠传奇熔于一炉,在艺术形式上将传统章回小说和现代小说新技法融为一体,在思想内容上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跳出了鸳鸯蝴蝶派一味言情的才子佳人式的窠臼。  相似文献   

18.
"演书"是《杭州白话报》上兴起的一种采用白话语改写其他书籍的报刊文体。它利用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鼓吹维新,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宣传工具。它接近小说,但又不是小说,伴随着小说界革命发展起落,它的最终消亡预示着梁启超倡导小说政治化的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9.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家庭矛盾”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矛盾在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是一种普遍性存在。从小说情节来看,"家庭矛盾"是建筑长篇家庭小说叙事大厦的重要框架;从矛盾内容本身来看,这些家庭冲突及斗争除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之外,还表现得极为激烈和难以调和,极大地彰显出中国古代家族纷争和纠葛的残酷性。家庭小说作家在家庭矛盾的思考中似乎寄托着深层的隐喻意义,因而家庭矛盾亦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类型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镜子的历史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镜子意象被写入我国古代小说中,伴随着小说的发展演变直至今天,镜子的功能,在小说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在演进变化。小说中的镜子实际上是一面反映人类自身不断发展进步的镜子。通过小说中的镜子意象,人类得以反观自身,反观社会,这其实才是镜子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