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二十年代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与八十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在“为人生”的座标上作了文学比较。着重论述了它们在创作心态、人生体验、人生探索、文化心态、“呈现”人生等方面遥遥相接的心灵感应。  相似文献   

3.
琼瑶、亦舒、张欣是近30年来活跃于两岸三地的言情小说家,从原型视角分析这三位女作家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发现她们的小说创作与大众文化、男权主义的关系,从而探寻通俗小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李光洙是韩国现代文学史的启蒙者,在韩国现代文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将他和鲁迅并称为"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李光洙的小说,尤其是早期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识。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欲望悲剧、生存悲剧以及解脱悲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光洙早期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5.
《游仙窟》是唐人小说中最奇特的一部,除过形式上大量用诗歌对答之外,更为特别之处在于用赋的笔法大量铺叙所见之景、所在之境,此为该小说增色不少。这种以赋为文的创作笔法渊源于赋对小说的兴起的影响,而唐人小说又是在前人小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此,赋与唐人小说的关系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6.
纯粹中国的小说观应该追溯到还没有受到外来观念影响之前的时代,这实际指的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观。中国传统小说在观念与创作上所显示出的特点与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形态上的原因和特点。本论文在如下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小说观与西方传统小说观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一、对文学反映人类精神和普遍本质认识的差异;二、对文学虚构性与真实性关系认识的差异;三、对小说作用认识的差异;四、小说结构意识上的差异。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基本可以全面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从文学观念到创作意识再到具体结构写法上的差异与区别,从而显现了中西两者之间在小说观念与写作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这使得她的作品在埋没了几十年后仍大放异彩。她的小说侧重于对人性恶的否定性批判揭露,表现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普遍迷茫,失落与疯狂。艺术上溶传统文学手法和西方表现技巧为一炉,使她的小说深沉、含蓄而又充满了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论文选取了台港最具代表性的言情文学作家琼瑶、梁凤仪的小说作为比较文本,从叙事模式、人物形象、艺术风格、文化理念等诸层面,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客观评价了两人创作的成就及缺失,并力求从中勾勒出三十年来台港及海外言情文学的发展轨迹、观念演变,揭示出文学发展过程中某些规律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言情武侠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已形成了专门的文学类型与样式。但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热得灿烂”的各种言情武侠小说抱有一种“高雅”的偏见,认为这种小说底蕴单薄,格调低下,读之,轻则影响学习和生活,重则诱人误入歧途。大学中文系学生在学习现当代文学时教师往往囿于多年来形成的文学和文化观念,不愿意或不屑讲这类作品,以致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相当大众化,而实际上在现当代文坛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种类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哥儿》,描写了主人公“哥儿”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过程,以及其他几位小说人物的“自我”迷失,批判了日本转型期的封建残余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夏目漱石将关注点放在小说人物的主体意识、“自我”的迷失与重塑上,生动描绘出新旧交替时期的日本社会群像,反映出新旧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王朔的小说创作置于转型时期中国都市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从人生困境与生命意识两方面分析顽主们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提示王朔小说在文学反映生活、探索生命本质两个层面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王》开拓了史诗小说的表现空间,可以称之为一部"新史诗小说"。它将世俗性与神性,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结合为一体,将欲望的日常生活化与宗教的拯救意识糅合为一体,从独特的角度处理了格萨尔王这样的史诗题材,并试图找寻摆脱后现代语境中人类生存困境的途径。小说中的人物执着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寻找战胜欲望之魔的力量,也让我们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感受到遥远的神性召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自汉代始,便具有了要服务于儒家政教伦理的要求。此后的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基本延续了这一小说观,并逐渐衍化为中国古代小说特有的一种劝诫意识。在唐传奇中,开始普遍出现以起首、结尾的“引子”“楔子”来暗示、解释小说叙事立场的“劝惩”结构。到了宋元明的话本、拟话本小说,尤其是明清世情小说中,小说家们更多将劝诫题旨内化到小说的深层肌理。“劝惩”意识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题材选择、结构形态和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4.
斯坦贝克的许多优秀小说被成功地改编和拍摄为电影,其中获奖最多和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和《伊甸园之东》3部影片。这3部电影作品分别通过不同的角度和题材,塑造典型化角色,以现实主义的手段聚焦斯坦贝克关注的困窘,展示了对原作媒介的跨越及其悲剧意识小说主题模式的再提炼;改编作品还对原故事叙事时空进行了集中式重构,在电影的影响上体现出电影作品对小说及社会语境的映射性,完成了从不同风格的小说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集体转身,实现了小说与电影的精彩握手,为诠释斯坦贝克悲剧意识作品所具备的特殊魅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学的前期处于自由发展阶段,主要延续了传统文学写作的路子,随后在商业资本的作用下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并迅速走向了以类型小说创作为主的发展阶段;然后由于移动阅读的普及,网络文学的写作开始走出类型小说的藩蓠,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按小说类型的发展顺序对网络文学的走向进行简单梳理,大致可分为:延续传统的言情期,追求创新的幻想期,商业主导的类型期,多元发展的回归期。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由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相似文献   

17.
《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著名小说家胡安.鲁尔福的重要代表作,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作品中运用了现代小说特有的表现手法,在行文结构和艺术形式上富有创意,例如打破时空界限,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打乱顺序,在每个情节的叙述中又大量使用梦幻、独白、意识流、暗示等非传统手法,同时借用印地安民族独有的生死观等传统意识,使小说展现了一幅神秘而荒诞的画卷。  相似文献   

18.
迄今汗牛充栋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革命、思想革命、主体意识这几个层面 ,而忽视了  形式意义层面。只有在研究路向上作出调整 ,走出鲁迅研究的本体迷失 ,才能真正还原鲁迅作为一个杰出小说  家的地位 ,也才能凸现出鲁迅小说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无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对待通俗小说“有诗为证”这一文学传统时,批判与肯定并存.就批判而言,从明代至清中后期,批判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诗词质量低下;二是诗词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不够密切.清末以后,批判点主要集中在程式化的创作方法、引诗炫才这两方面.就肯定“引诗为证”而言,从通俗小说的自身特点、诗词的源头、价值等肯定诗词对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对小说文体形成的作用、对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等方面做了贡献.随着研究的深入、小说观念的转变,“有诗为证”这一文体特征与文学现象逐渐为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20.
墨白以颍河镇为背景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失语者"的形象,他们在物质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是其"失语"的根源.物质的"失语"与文化的"失语"形成了共生与互动的内在机制.对"失语者"的塑造使墨白的小说具有锐利的批判精神,也使小说主体意识具有愤怒、压抑、无奈、反抗、逃离的复杂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