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西壮族无孔笛是少有的嗓振气鸣乐器,音色独特。壮族无孔笛在发展历程中慢慢的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该乐器的制作也已经失传。该文是对覃国伟教授改良的无孔笛的研究,阐述了创新型壮族无孔笛的改良方式、声学研究及运用。在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也在进步、转变、适应。我们不仅要学习先进的音乐文化,更要对我们本土的音乐文化和优秀的少数民族乐器进行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反映人类高度激情的艺术,它能深刻而有力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对生活进行体验。音乐是各种人类活动现象中的一种,在社会生活中以它自己的特定功能,对社会的其它现象发挥作用。音乐最能抒发人类的情感,述说人生的意义,歌颂美的爱情;音乐鼓舞人们去生活,去探求,去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中国自古有“移风移俗,莫善于乐”的说法,这就是说,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教育人、改造社会的目的。对这些有关音乐的概念,在此不多赘述,本文仅就“正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特性,特别对其现状谈谈个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形式上的中正平和、内容上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无不体现着"中和"之美,对这种美学价值的追求与创造是传统音乐的主要目标,并对后世音乐的发展和创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以"和"为分析场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和"之精要与传统音乐进行了解析,然后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美学思想与价值,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了"和"场域中中国传统音乐的时代观照。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重新确认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方位,对当今的音乐研究与表现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在观摩了多节新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后,对音乐课堂中的和谐课堂有新的思考与认识。以一位教师执教的音乐课为例,分析了其精彩成功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5.
王鑫安 《科技资讯》2012,(19):246-247
邕宁壮族八音是壮族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与北路八音遥相呼应,它们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八音。文章从邕宁壮族八音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活动场合与社会功能、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等多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壮族南、北路八音的比较研究以及深入挖掘壮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从小接受有意识的和声美感培训或熏陶,对其一生的音乐素养特别是对乐音合响的听辩能力、感受能力乃至今后对整个多声部音乐织体的形象思维能力,都将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最终达到具有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和声美的熏陶和注重和声美感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教学质量、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培养音乐人才,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费利克恩.卡茨(Felixgatz)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他律”、“自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做为划分音乐美学流派以来,音乐中“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和冲突,从来就没有调和过。我们从中西哲学范畴以及由其决定的中西音乐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中所谓“他律”、“自律”的发生逻辑。其实,“他律”也好,“自律”也罢,若简单地将其割裂而片面强调一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考究,其无论如何也只不过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8.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9.
以上平调式为研究视角,以民歌体裁为分类方式,对朝鲜族民歌进行研究。朝鲜族民歌是朝鲜族音乐文化研究的一个窗口,透过对朝鲜族民歌的研究,可以探求朝鲜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特征。并以此作为朝鲜族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是属于音乐本体论研究范畴。然而,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产品,中乐和西乐,其存在方式卓然异趣,这很让人深思。在此,我们借黑格尔在表述“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常用的哲学概念“自在”与“自为”,对中乐和西乐之存在方式作一比较研究,试图从哲学上揭示中乐和西乐卓然异趣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